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2020-12-20 22:28
关键词:历史文献思政课研究生

刘 建 民

(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为了聚焦问题的讨论,这里主要指硕士研究生思政课)开设有4门,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皆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下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如何提高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既需要宏观上政策制度、理论框架、研究范式等的思考,又需要路径、方法、形式等具体问题的讨论。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意味的切入点来寻求破解难题之道,而具有不可替代价值的独特资源——革命历史文献——显然是一个合适的选择。那么,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几个问题,诸如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这几个逻辑问题的思考无疑将有助于我们的讨论,也有益于丰富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研究。

一、革命历史文献为什么要融入研究生思政课?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既是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又是发挥革命历史文献的独特价值,提高文献利用效率的需要,反映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一)提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作为高校思政课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思政课是与本科生思政课紧密衔接的课程,二者一脉相承,有着本质上的内在关联。思政课要传承真理,回答青年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但相对于本科生思政课来说,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色彩更为浓厚,对现实的关怀更为强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如果说本科生思政课是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研究生思政课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体现着其“步步深、步步高”的课程特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并引导研究生发生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的变化,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政治意识、专业素养和技术运用等多层面的高要求。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是,尽管大多数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素养,主动探索教学改革,极大推动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但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学术讨论、重专题研究轻体系贯通、重课堂活动轻实践体验等问题,使得研究生思政课在回答“为什么”时难以交出满意的答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困境。如在讨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时,通过解读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夏明翰的“就义诗”、钱相摩的《文艺日记》和《光明日记》等革命历史文献,无异于穿越时空隧道与革命先烈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凝结于这些红色书信、文章、诗词背后的思想感情,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中更深刻感受初心和使命,进而让研究生坚定信念、洗礼精神、净化心灵。

(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在我国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研究生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不少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存在。仅就研究生自身而言,可以用“不学、不懂、不信、不做”来概括。所谓“不学”,部分研究生对研究生思政课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在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性,多是为了学分的被动上课,平时不想学、不愿学、不会学,寄希望于结课时的投机取巧,分数及格即是唯一的诉求。所谓“不懂”,是指不仅仅自然科学的研究生,甚至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也有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研究生思政课要学习研究的理论深奥晦涩、高深莫测,“真是怎么学也不懂”。所谓“不信”,是指研究生思政课如果不能和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起来,针对研究生思想认识上和实际生活中的困惑来讲,即使教师反复强调重要性,讲得再如何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先入为主的学生还是易于得出“大道理”“讲空话”“没啥用”的结论,不信自然就发生了。所谓“不做”,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性就在于,“既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深度,又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分析和思想的指引”[2],但对“不学、不懂、不信”的学生来说,“不做”自然就是逻辑上的必然结果了。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制约着研究生在思政课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受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课程中“中国梦”的专题教学,我们不妨采用历史回溯的视角,引用毛泽东同斯诺谈话中的一段内容:“我陪同一些湖南学生去北京。虽然我协助组织了这个运动,而且新民学会也支持这个运动,但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3],字里行间显示出毛泽东面对特殊国情的独立思考。此时的毛泽东26岁,而大多数研究生的年龄也在25岁左右,这极易让研究生透过历史文献产生亲近感,更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出了一条逐梦的中国道路,并思考如何做新时代逐梦的奋进者。

(三)提高革命历史文献利用效率的需要

为了聚焦问题的讨论,我们主要关注教师层面的认识分析。在教师对革命历史文献的利用上,主要存在逻辑认识的问题,即革命历史文献是什么、能用么、怎么用。为什么会存在此种认识上的问题?这需要从教师的主观认识及综合素养上来审视。基于学科背景、研究专长、个人兴趣等缘由,部分教师对革命历史文献是什么并没有明确认识,尚未和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清晰联系起来。即使对革命历史文献有了明确认识,但部分教师对其是否能应用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尚存疑虑,革命历史文献还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研究生思政课改革要求吗?诸如此类的疑虑,导致部分教师索性放弃了对革命历史文献的利用。进一步说,即使认识到了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在怎么用上,涉及查阅、摘抄、复印等技术要求,以及信息选择、案例分析、使用反馈等操作环节,这同样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说,如果革命历史文献是一座宝库,那么部分教师的视而不见或知难而退,使得革命历史文献失去了充分发挥价值的机会。

二、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是什么?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不仅是基于现实的诸多迫切需要,而且二者从内涵到外延上存在融入的天然可能性。或者换一种说法,考虑到二者的独特属性与内在关联性,既不能空喊口号又不能事无巨细,而是要挖掘革命历史文献中所蕴藏的理想信念、历史思维,选择合适的案例融入,以和研究生思政课发生理论与实际层面的化学反应。

(一)融入理想信念

革命历史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理想信念资源,这是与其形成与存在的独特性分不开的。从时间上来说,革命历史文献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革命年代,国家与革命、政党与社会、民众与抗争、民族与救亡等错综复杂的变化交织发生于此;从内容上来说,革命历史文献记载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复杂、艰辛、曲折的革命运动中取得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从思想上来说,革命历史文献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救国救民道路上抛头颅撒热血的抗争与奋斗,蕴含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追求新生活的勇气与热情。进一步说,革命历史文献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艰苦斗争,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经过岁月积淀体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4]革命历史文献所蕴含的理想信念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将保证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研究生形成科学的价值理念,成长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融入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的涵养,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的六种思维之一。革命历史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思维,“包含着建构集体记忆的关键”[5],需要我们拓展视野用发展的长镜头来审视。革命历史文献形成于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观来看革命历史文献,不仅有利于我们审视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亦有助于回顾近世以来180年的历史大变迁。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起点,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文献书写的是党诞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求生存开展斗争的历史,记载着其中胜利时的喜悦及低潮中的坚持,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历史的记忆和经验。如果从近世以来180年的历史大变迁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在革命新道路上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革命历史文献记载了自“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的国人,在前赴后继的救亡图存中探索屡遭挫折后重拾信心,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也就是说,革命历史文献蕴藏着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变迁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此的深度挖掘有助于在研究生思政课上讲清楚历史发展的轨迹,讲清楚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认识。

(三)融入具体案例

革命历史文献包括手稿、文件、电报、信件、报刊、日记、回忆录等文献资料,和研究生思政课有着紧密联系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应用的具体案例还需要审慎选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专题中必然会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即可以挖掘革命历史文献中的案例。如,李维汉有一段回忆南昌起义后与贺龙的谈话:“他表示不愿去莫斯科,要回湘西。我说,你怎么能回湘西呢?武汉和长江你很难过去。他说,只要过了武汉,走水上、陆路到湘西,我什么问题也没有,以前凡是打我的旗帜的,就不会遭到强盗抢劫,他还说,我很保险,你不要管,我只要出了武汉就行。后来中央同意他回去。我就派人掩护他出了武汉,回到桑植。结果,他回去又干起来了。”[6]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利用军事及政治优势挥舞着屠刀,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有的党员丧失了理想信念,叛党投敌;有的党员贪生怕死,丢掉了革命斗志;但绝大多数党员在困境中坚守和坚持着,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斗争意志。此案例中,李维汉回忆他与贺龙的对话似乎平淡无奇,不见刀光剑影,但联系历史的发展,不去安全的“赤都”莫斯科,而要历经艰辛去被危险包围的湘西,更能体现出艰难困苦中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持。

三、革命历史文献怎么融入研究生思政课?

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如此重要,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提升教师能力以把握融入的节奏,建构适合融入的教学模式,以确保这种融入是及时的、有效的、持续的。

(一)确立融入原则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口号”,“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显然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基于新时代多层面的迫切需求,以积极回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必须确立好融入原则,以确保革命历史文献切实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在所有原则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有机融入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必须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方能保证有机融入的实现。我们不妨以研究生4门思政课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证。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中,4门思政课是个有机统一体,承担的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时,4门思政课有着各自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必须要在尊重课程独特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如以毛泽东思想的经典文献《实践论》《矛盾论》为例,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在融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视角;在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时要坚持“认识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视角;在融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课程时要坚持系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显然,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与应对,革命历史文献要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必须统筹规划、系统分析、合理安排、扎实推进,确保有机融入做到实处。

(二)提升教师素养

如何提高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同样,要把革命历史文献切实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这就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政治性。思政课的第一特性是政治性思政课教师的根本立场是政治立场,只有“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8],思政课教师才能始终保持坚定信仰,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保证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是在科学正确的方向上。其次,教师要有学理性。思政课教师要传达给研究生的,不仅仅是理论成果和政治道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理论和道理背后的历史规律、辩证逻辑和本质联系,而革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最是需要学理性强的教师发挥分析引导作用,在抽丝剥茧的资料研读中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最后,教师要有创新性。革命历史文献记载的是革命年代的斗争、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演变,若穿越时空融入新时代的研究生思政课,必须构建具有时代感的话语体系,破除学生认为文献是“文物”的误读,引导研究生在革命与现实的贯通中学知识、树信仰、促践行。

(三)改革教学模式

现行的研究生思政课多是实体课堂专题教学的模式,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等方式,在固定的空间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已经在研究生思政课建设历程中得到了验证,但面对新时代的深刻变革,也面临着从理念、内容到形式多层面的改革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这也意味着,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一主两辅”三个课堂建设好。首先是实体课堂(主课堂)。教师事先布置学生研读相关文献,课堂上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选择、解读文献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是网络课堂(辅课堂)。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录制慕课、微课,可以利用录制背景、道具、微视频等,有机融入革命历史文献,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感受“思政+档案”的魅力。再次是社会课堂(辅课堂)。教师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课堂搬到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以及遗址遗迹、教育基地,让研究生近距离地感受物化形态与非物化形态的文献资料,在与历史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实现思想感情的升华。

总而言之,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不仅是教育教学资源如何利用的问题,而且涉及教学理论、理念、内容、方法、路径、形式等多层面的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强对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党的领导、问题导向和时代要求,才能切实将革命历史文献融入研究生思政课,不负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待。

猜你喜欢
历史文献思政课研究生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从历史文献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