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江燕,张丽芳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而有效的谈心谈话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谈心谈话,既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又是辅导员的必备职业技能。新时代,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必须强化谈心谈话这一传统且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辅导员借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心谈话,深入学生内心、影响学生思想、改变学生认知、鼓舞学生意志、塑造学生行为,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我国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研究还不够丰富。从研究内容看,较多集中于借助心理学知识技术探索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方法,例如袁源、高敏《基于心理咨询视角的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实效提升研究》,张佩佩《共情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运用》;龚诗情《意向对话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中的应用——以解决厌学焦虑为例》。另外一部分研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研究改进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的可行性路径,如朱昱熹《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路径探究》,王洵《谈心谈话的育人价值和方法研究》。也有部分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理和国家相关政策入手,系统探究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重要性、必要性和科学性,如王戈弋《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提升的途径——基于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的探讨》,王岩岩《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论析》。总体来看,当前的研究缺乏系统和深入,对辅导员谈心谈话技能提升的建议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高。
辅导员谈心谈话,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具有鲜明的政治要求和价值导向,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的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例如共情技术、具体化技术、开放式提问等对于提升谈心谈话效果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意义。2019年,对22所河北省高校1 128名辅导员同时进行相关调研发现,88.48%的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定位是学生的知心朋友。68.53%的辅导员认为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心理疏导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回答辅导员亟需提高的能力这一问题时,68%的辅导员认为“谈话沟通方法技巧”是辅导员当前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同时61.61%受访辅导员表示自身从没或很少接受过任何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得出,当前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围绕“为什么谈”“谈什么”“如何谈”等实质问题,亟待系统研究的构建和实效举措的探索。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做好思想工作的重要原则。谈心谈话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方法和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1]。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建立谈心谈话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1号令),再次强调辅导员要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3]。谈心谈话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必要手段。
谈心谈话技能,作为国家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要求技能之一,也逐渐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关注。谈心谈话作为经典项目,也被纳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同时部分高校已将辅导员谈心谈话能力水平及开展情况作为辅导员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4]。借助谈心谈话,辅导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内心诉求,发现学生在思想认识、身心发展、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现实困难,借助谈心谈话予以学生正确的教育引导,同时辅助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就业辅导、资助帮扶等帮扶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5]。是否能做好“谈心谈话”工作,直接影响高校的管理效果,体现辅导员的工作能力。
1.解决实际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谈话类型,一般具有“救火”的性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主动反映问题或向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另一种是辅导员发现在个别学生或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错误思想问题或行为现象,主动找学生进行的谈心谈话[6]。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思想认知、思维方式,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交织,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混杂,有效的解决办法一定是因性施教、因人而异,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谈心谈话在解决学生问题上具有核心关键作用。
2.防范苗头隐患。防范苗头隐患,是指当前没有出现问题,存在问题苗头隐患,即将或有可能出现问题,沟通类谈话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例如学生家里有亲人遭遇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危机、自身遭遇伤害、情感遭受重大挫折、心理遇到危机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和节点,辅导员在尽量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应主动谈心谈话,安慰陪伴倾听。
同时学生寝室矛盾、人际关系不和、各类奖惩处罚等同样容易对学生造成影响。为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辅导员老师要做到应谈尽谈,应谈早谈。
3.拉近师生关系。除解决问题和防范问题外,有效的谈心谈话,可以显著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感情、降低学生对辅导员的距离感,增进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和信任,增强辅导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提高学生对辅导员各项教育引导工作关注、支持和参与,让学生在发生问题或发现问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联系辅导员,愿意听从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4.促进学生成长。运用谈心谈话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引导他们认清预设不同道路的结果,从而选择一条最适合他们的路。在一次次的谈话沟通中结合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倾听、陪伴、理解、支持中,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意愿,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培养健全人格。通过谈心谈话,辅导员可以对学生有更直观的判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缺点不足是什么,能力短板在哪里,通过对学生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参与特定的实践锻炼,以弥补劣势,实现全面成长的目标。
当前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导致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主要有3个,即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辅导员个人能力不足以及大部分学生对“谈心谈话”存在认知偏见。这3个因素不仅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更影响着高校教育工作的落实。
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谈心谈话的重要意义,欠缺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认为辅导员谈心谈话是微观、细节的学生工作,无关紧要。对学生问题重解决轻预防,重显性问题轻隐性问题,重结果轻过程。大多数高校欠缺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方案和相关文件细则和流程规范,甚至在辅导员工作考核和学院工作考核中,对“谈心谈话”工作忽略不计。
受国家公房使用政策的影响,学院里辅导员大多都是挤在一间办公室办公,欠缺与学生日常交流谈心谈话的场所。有数据显示,60%的辅导员选择在办公室开展谈心谈话;70%的辅导员虽然认识到环境对谈话效果有影响,但是没有条件选择更好的谈话场所[7]。
学生对与辅导员谈心谈话的认识存在刻板印象。调查发现,37.4%的学生与辅导员偶尔谈心,24.5%的学生与辅导员很少谈心,27.7%的学生与辅导员从不谈心。20%的学生将辅导员找自己谈心的主要原因归为“自己是不是哪里错了”[7]。现在的“00后”是“网络原住民”,学习、生活的环境更为复杂。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一般碰到问题都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当感到有心理压力时,向辅导员老师求助”的学生只占到7.9%。
当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谈心谈话多为问题导向型谈话,即辅导员“没事不谈、有事才谈”,此类谈话的基本模式为辅导员主要“谈”、学生主要“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容易把沟通交流与批评教育混淆甚至等同起来,把谈心谈话演变为批评指责,容易加剧学生反感。个别辅导员习惯把谈心谈话过程简单粗暴化,追求谈话效率,习惯道理的直接灌输和行为的强行要求,而大学生普遍对“说教”“大道理”有着较强的戒备和抵触心理,直接导致谈心谈话效果不理想。
按照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辅导员和其所带的学生的比例为1∶200,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超过200人,甚至远远超过300人。辅导员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学院兼职事务,事务性工作繁重,时间精力有限,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细微问题、隐性问题可能会注意力、观察力不足,学习积累、创新研究、方法技巧等方面存在欠缺,使得辅导员在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容易出现把握不住要点、情绪急躁等问题。
1.学习积累不足。辅导员谈心谈话能力的背后,需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也需要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做积累。当前,高校培训大多集中于学生具体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对辅导员“谈心谈话”欠缺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不少辅导员疲于应对各类学生事务,没有时间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和规律,没有精力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不能形成个人的观点,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与“00后”大学生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直接造成谈心谈话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8]。
2.创新研究不足。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深入,辅导员队伍平均年龄逐渐偏大。据调查,2019年河北省30岁以上辅导员占到73%,35岁以上辅导员占到40%,不少辅导员对新问题、新形势认识不足,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对工作缺乏创新思考,在与学生进行交谈时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谈话,无法直击学生内心深处,效果甚微,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方法技巧不足。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辅导员的日常谈心谈话工作,可以帮助辅导员突破常规的谈话模式,解决谈话针对性不足、学生参与感不强、双方目标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改进和提升谈心谈话的实际效果[9]。但大多数辅导员并未进行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而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等相关认证工作的调整,辅导员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也缺少了动力和目标。据2019年调查显示,66.4%的辅导员没有、很少或几乎从未参与心理学相关学习和培训。心理学知识技术的欠缺,直接影响辅导员谈心谈话能力提升。
高校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重视辅导员“谈心谈话”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将辅导员“谈心谈话”能力作为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纳入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辅导员年度考核优秀、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其次要加强工作整合统筹和协调优化,戒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着力减轻基层辅导员工作负担,把辅导员从繁杂冗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各类隐性问题,及时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后是要加大对辅导员“谈心谈话”活动相关经费的预算和投入,做好辅导员“谈心谈话”场所设施建设,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让辅导员“谈心谈话”有时间开展、有精力开展、有环境开展,督促辅导员不断提升个人“谈心谈话”能力和水平。
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思维活跃,遇到问题习惯网上“吐槽”、百度“答案”,大多数学生不习惯遇到困难找辅导员求助,个别学生对辅导员主动邀请的“谈心谈话”诚惶诚恐,甚至有消极抵触情绪。高校要转变学生对与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刻板印象,“谈心谈话”作为辅导员常态化工作,不仅局限于批评和教育,更要体现出理解与关怀。同时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威信,和学生建立互信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用“人生导师和心灵朋友”去定位自己的辅导员,在辅导员“谈心谈话”过程中,积极参与,坦诚相待,实现思想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愿意和辅导员谈,主动约辅导员谈。
1.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掌握“学的方法”。辅导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高度,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不断积累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知识[6],不断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语言特点的研究,掌握流行文化的趋势和脉络,善于用传播学理论,增进沟通、促进反馈;把握网络的传播规律,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整合谈话内容;运用年轻人的沟通范式,拉近心灵距离,提升谈话效果。
同时辅导员要学习掌握传播学、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技巧,善于用心理学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亲和力和语言的感染力;善于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站稳教育者的立场谈出独到见解,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一眼活泉[5]。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理论运用,培养自身从容淡定、温和稳定的情绪品质,和真诚乐观、幽默有趣的语言魅力,让大学生愿意和辅导员“谈心谈话”,享受和辅导员“谈心谈话”,期待和辅导员“谈心谈话”。
2.掌握“听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受大量事务性工作影响,辅导员用于和学生“谈心谈话”的时间精力普遍不足,容易导致一些辅导员“谈心谈话”盲目追求结果和效率,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辅导员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学生“表面认可”,却“心里不服”。这类“谈心谈话”看似高效,实则无效。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听”是谈话最首要任务,“听”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听”是辅导员体现诚意、表现善意最直接的方法。充分的听才能有效的说,听是说的基础,通过认真的听,才能摸清事实、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1)专心专注的听。对将要开展的谈话做好预先的安排,选择安静的谈话环境,留出不被打扰的谈话时间,离开电脑,放下手机,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反复看时间,不受谈话外其他“风吹草动”的影响,沉浸于谈心谈话之中,用专心专注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尊重。
(2)耐心宽容的听。能够接纳学生的稚嫩、不成熟的认知水平,理解学生直接、不委婉的表达方式,容忍学生唐突、不严谨的观点逻辑。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甚至是难听话都能听得进,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讲完,不随意打断,不插科打诨,不妄下结论。注重学生的每一句表达,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积极进行思考,尤其是与辅导员认知观念相悖,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地方,可能隐藏着导致问题的原因。
(3)值得信赖的听。调查显示,55%的学生不是非常信任辅导员[7],由于不信任,学生也不想把心里话轻易说出来。想要学生能够放心地敞开心扉,辅导员就要习惯于保护学生谈话隐私,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人。除了精神卫生法规定“保密例外”的原则以外,如果学生不存在“自伤”“他伤”的危险,不存在违反法纪的问题,不经学生同意,不能将谈话内容告知家长和其他同学,更不能将学生隐私作为日常聊天的笑料或谈资。辅导员要把学生的隐私当成自己的隐私,把学生的秘密当成自己的秘密,只有守得住秘密,才能够打开学生心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4)敏感警觉的听。辅导员在谈话过程中,要随时保持敏感警觉,充分感受学生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关注谈心谈话过程中学生的“微表情”和“微反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非直接言语信息表达出的“弦外之音”。比如当学生谈话中的语气语调突然改变时、表情神色突然变化时,突然停止、欲言又止、再次重复、突然做出特殊动作时,辅导员都要时刻留心察觉学生的细微变化,思考“微表情”和“微反应”背后的心理变化和原因,用心感受学生内心最深层次的想法。
(5)积极共情的听。作为辅导员,需具备共情的能力。共情,又称“同理心”。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需考虑学生立场,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共情不是“同情”,在谈心谈话中需运用共情的“跟随”模式,充满角色代入感地“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站在学生角度充分体会和思考,才能充分理解学生的感受,才能抓住学生谈话中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共情既能让辅导员实实在在地思考困扰学生的问题,又能让辅导员合理评估问题,同时为解决问题提供方向。
(6)具体化的听。“具体化技术”,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望、闻、问、切”,能有效协助学生将过分概括化、模糊化的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具体化过程是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过程。辅导员在倾听中,有意运用具体化技术,针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细节进行简短提问,引导学生从主观感受到事实真相进行准确化的进一步挖掘,具体化技术有助于防止谈心谈话漫无目的和流于表面,促使谈心谈话瞄准问题的“靶心”,找准学生的“痛点”。
3.修炼“说的艺术”,提升谈心谈话的实效性。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听”是辅导员“摸清事实,建立关系”的前提,“说”则是“观点输出、教育引导”的关键。在师生沟通中,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升华。除了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外,辅导员谈心谈话中,“说”是最考验辅导员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的环节,也是最能衡量辅导员教育引导质量和效果的环节,更是检验辅导员谈心谈话是否成功有效的关键环节。辅导员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说的艺术”。
(1)立场要“诚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谈心谈话过程中,辅导员始终要有情怀,满怀对学生工作的高度热爱,和对学生个体的深切关爱,切实想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谈心谈话”,不是简单出于怕学生“出问题”或是给辅导员“惹麻烦”,从而出于形式和被动地走过场,随便简单询问几句,再随便简单教育几句,而是诚心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的不耐烦、不诚恳也会导致谈话学生的应付和敷衍。学生感受不到辅导员的“诚心”,对谈心谈话也会消极抵触,直接表达“行”“好”“知道了”,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出于对谈话内容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反而是出于对谈心谈话工作尽快结束的迫切希望。此类谈心谈话效果甚微,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掩盖问题,滋生辅导员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虚假自信,导致问题的进一步顽固化、复杂化,影响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效果。
辅导员表现“诚心”的另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要接纳学生,尤其是每次谈心谈话工作初期,充分接纳学生的感受,理解接受学生对困难问题表现出来的不正面、不阳光、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苛责学生的脆弱,不蔑视学生的痛苦,不随意批评指责,不开启“比惨”模式。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谈心谈话中,辅导员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学生的问题和烦恼,不居高临下,不指手画脚,时刻谦虚诚恳,做好“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心灵去触碰心灵”的思想准备。
(2)观点要“诛心”。辅导员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辩证唯物思想分析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善于在学生“东拉西扯”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备足够的智慧整合信息、理清脉络、抓住根源,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自身问题的认识不够客观清醒,不具备正确的归因能力,认知容易片面化和极端化,情绪容易波动和受影响。在实际谈心谈话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问题或困扰,既能“追随”学生,与其“共情”,又能“跳出”学生的感受客观分析。“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保持敏锐警觉,善于从学生的不自在、不自然的“微表情”“微反应”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善于挖掘出引发学生一系列不良表征的核心原因,抓住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切实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分清导致学生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能够分辨学生表述中的问题表象和问题实质,做到关注显性问题的同时预见隐性问题。
(3)逻辑要“走心”。理想的谈心谈话中,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表述进行合理质疑,提出不同看法。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注意自身表达的逻辑性和观点的科学性,注意自身建议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辅导员要具有处理思想摩擦、观点交锋的能力,表达的观点要具有力度。
善于处理“一元”与“多元”的辩证关系,既强调“政治一元”,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尊重“文化多元”,认可鼓励学生对问题现象的多维度思考和个性化解读,保持多元包容的价值导向。
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要避免简单粗暴的结论性教育:“你应该如何,你要做什么,你必须怎么……”多分析“凭什么”“为什么”。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要明白“为什么行”“凭什么好”“好在哪里”,哪怕是最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也要走心,分析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爱国”“爱国我们需要怎么做”等等问题。对困扰学生的生活习惯问题,也要用走心的逻辑分析。例如网瘾、烟瘾,暴饮暴食都是有目的的,这些问题与焦虑捆绑在一起,是一种逃避压力的方式,给人带来安慰。再如,上网可以减轻人们的孤独感;吃东西能让人们不再害怕被拒绝;吸烟可以帮助人们忍受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人时的紧张情绪[10]。只有深入理解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内心的平衡,寻求积极的改变。
(4)语言要“暖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有一定思想认识和个人想法的大学生来说,“入脑入心”的前提是“入耳”。想要让学生“入耳”,首先就不能让学生反感、排斥、抵触。辅导员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有意目光接触,注意语气语调,要让表达喜闻乐听,易于接受;其次,注意语言的技巧,采用轻松、风趣、幽默的方式,让语言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听、喜欢听。最后,辅导员的语言必须具有抚慰人心、鼓舞意志的正能量,体现语言的温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人最本质的追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价值感其实就是胜任感。胜任加自主等于幸福。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内心平和、感受到幸福,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到他所承担的角色和胜任所做的工作[11]。同时辅导员要充分认可学生的表现,并学会非控制性地肯定和赞美,做好二级反馈——表扬学生并且说明为什么[12]。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高校对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重视与否,体现着高校是否尊重教育规律,是否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谈心谈话”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业技能,反映着辅导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解决问题的高效性。只有将谈话上升到谈心的程度,谈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辅导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对“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积极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