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识变、应变、求变

2020-12-20 19:55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温 志 嵩

(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福建 福州 350117)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彰显了我国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媒介的不断兴起和传统媒介的不断变革,推进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鉴于此,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角度进行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准确识变

全媒体是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交互基础上融合形成的新媒介形态,通过全面整合内容、宣传、人力等推进传播生态环境实现内容兼融、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3]。推进全媒体发展是新时代党中央增强主流思想舆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媒体场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全程革新、宣传载体的全息融合、宣传主体的全员联动、培育效果的全效实现等诸多新变化。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式的全程革新

传播方式是连接媒体与受众的纽带和桥梁,全程革新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准确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全程革新是全媒体传播方式在时空维度上实现了全时性、即时性和创新性,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大传播范围和提高传播时效。其中,全时性,即通过各类媒体形成合力来全流程跟踪、全方位挖掘、全角度解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即时性,即通过各类媒体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步记录和信息传输,实现去中心化、随地零时差、同进度、齐直播等;创新性,即全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趋势,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使公众逐步从消极、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载体的全息融合

宣传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全息融合的宣传载体有助于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尤其是物联网、人工智能、多维成像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同步化、标准化、多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与记录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媒体平台采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全息化,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少了物理信息源的失真,极大地扩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范围。同时,全媒体综合运用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现手段,以及报刊、广播、电视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实现了宣传内容的全方位呈现和同步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实效。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全链条实现了“5G+VR”新闻全景直播,带领观众实景观看各民族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国是的两会盛况。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主体的全员联动

宣传主体是信息传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多元化的宣传主体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积极性和认同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主体的全员联动就是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如社会组织、个体等)参与信息传播活动,扩大参与辐射面。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位居世界第一[4]。这为“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成为媒体现实生态和舆论现实场景创造了可行性。全员联动推动人人成为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参与者、反馈者;宣传工作从“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同频共振”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式传播;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话语舆论场转变成多元参与、互动沟通的话语“公众广场”。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的全效实现

培育效果是信息传播的成效体现,全效实现的培育效果有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实效。全媒体的全效特性通过运用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和信息技术,给受众提供更广泛、更深刻的认识体验,优化了践行实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的全效实现就是将思想信息所蕴含的优势内容等充分融合到各类媒体中,实现全方位媒介内容与全品类媒介形态的有效融合。具体体现为:全媒体聚合政务服务、商务社交、文化信息等各种产品和功能于一体,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全媒体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定向推送宣传内容,根据受众反馈的阅读率、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等及时调整信息生产与内容传送;全媒体推动受众不同程度地参与互动,促使受众能更全面地体验信息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应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与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是我国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全媒体基于多元媒介的功能互补与各类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技术、内容、渠道、产业、文化等多方面相互汇聚、交融的媒介高度融合形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全新的媒介生态。但由于其所依托的传统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依托技术变革而兴起的全媒体也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正视这些新的挑战方能为科学应变提供着力点。

(一)多元传播主体削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力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媒介传播渠道不断拓展,推进了多元化话语环境的发展,逐步形成“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的传播新格局。特别是网络信息内容的低门槛性和自媒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扩散性等,容易使互联网成为负面舆情发酵和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增大了网络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当前涉及民族问题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复杂性、宗教性和涉外性的特点[5]。在全媒体场域下,存在民族问题的民族特性和差异,以及民族地区利益格局变化等被过分强调和渲染的情况,这种极端化、自我化的网络表达导致网络价值取向极端化;极端宗教思想和相关分裂言论通过网络散布来歪曲历史和蛊惑公众,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矮化国家和民族形象的言论通过网络散布来否定主流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企图冲击中华民族自信和国家认同。这些均严重影响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这方面,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6]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重视牢牢掌握舆论阵地和抓牢意识形态主导权。

(二)算法推送模式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

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媒体中的广泛应用衍生了信息传输的算法推送模式。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送模式迅速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和个体特征,据此进行数据分析以形成用户画像并匹配数据库内容,然后进行信息分发。这种推送方式使用户获得的信息都是其感兴趣的,从而实现了媒介传播内容的“私人定制”。然而,这种完全依靠数据信息和计算完成的推送内容,窄化了用户的信息接收面。特别是在当前泛娱乐化、消费主义文化日益盛行的环境下,部分媒体平台着力于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较少关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政治类新闻、主流舆论和热点事件等,容易导致公众视野窄化和观点极化,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相互脱节、甚至割裂,从而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增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的难度。因此,应重视协调全媒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精准推送,消除由固化的算法推送模式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

(三)新兴社交媒体消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力

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在互动中是正向互助和反向摩擦并存。尤其是新兴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导致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模式由点对点、点对面的一元化传播模式转变为去中心化、圈群化、趣缘化的多元化传播模式[7]。于是,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媒体传播格局的分化和重组。其中,新兴社交媒体的趋利性容易导致公共舆论危机,尤其是当传统主流媒体未能就某些涉及民族工作的热点事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准确公布详情时,新兴社交媒体中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就容易迅速汇集并演化为网络谣言,甚至发酵为集群性社会焦虑,成为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隐患;新兴社交媒体构建的社交舆论场实行开放式舆论主题,公众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主题进行讨论和发表言论,其圈层化、裂变式的传播会冲击和削弱传统主流媒体对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效果。这些均会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力,增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的难度。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重视充分发挥全媒体场域下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传播权威、准确的声音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求变

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紧扣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新兴媒介的传播手段,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创新全媒体的宣传内容和形式、规范全媒体的运行管理、构建媒体宣传共同体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8]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开创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在媒体融合日益深化的全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及时对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加强与各族群众的交流互动,及时倾听呼声、了解诉求、解答疑问,牢牢掌握民族工作的舆论主导权,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创新全媒体的宣传内容和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9]全媒体的议题设置和内容创作要凸显主旋律,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网站,阐释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等,保证信息推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设民族问题答疑平台,及时解答和有效化解相关疑问和谣言,保证信息推送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如将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网络强国战略,创作和提供展现中国国情,且蕴含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公众参与强化民族精神和提升国家形象的网络文化实践活动,以凝聚和强化公众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重塑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的宣传形式要凸显多元化,通过运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和不断更新的数字化技术,全面、形象地呈现和传递正确的国家史和民族史,以正面宣传和推广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深化各族人民对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信心和美好期待。如基于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的媒体平台,采用短视频、动漫、VR等全媒体传播方式,用形象生动、可知可感的视觉画面,以及诉诸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外延等,充分彰显主流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责任担当,有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表达力和影响力。通过创新全媒体的宣传内容和形式,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0]。

(三)规范全媒体的运行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关于民族问题的网络舆情因其敏感性和复杂性为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特别是近年来,以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抹黑各民族同命运、共患难的奋斗史,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空间重新泛起,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和民族情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6]“要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6]因此,要进一步结合实践需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全媒体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发展;建立健全网络民族舆论审查机制,对混淆是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式地歪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历史的言论进行有力驳斥和坚决取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和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的谬论。

(四)构建媒体宣传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离不开各类媒体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应进一步构建媒体宣传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建设全媒体宣传集群。通过中央级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的横向联动,以及中央级媒体与各省市主流媒体、自媒体等的纵向联动,建立健全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网覆盖的宣传报道机制。(2)健全宣传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宣传管理机制,推动各类媒体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媒体内容同质、功能重复、力量分散等突出问题,打造参与、共建、共享的宣传文化,以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3)优化全媒体人才队伍。全媒体时代呼唤全能型人才。全媒体人才队伍除了要听党指挥、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外,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以及传媒政策和全媒体市场运作模式等,以较好地进行全媒体的内容创作、技术革新、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等。

四、结语

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发展,助推了技术升级、平台扩展和内容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诸多新的机遇,但全媒体场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宣传形态变革、宣传渠道拓展、宣传话语创新、宣传内容更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