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君
(山西师范大学 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文以载道、乐以咏志、画以驭术。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传播的。因此,中国画也发展成传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表现形式。绘画最早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图腾中,以标志性的前文字时代,镌刻了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在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更是秉承“传道、授业、解惑”递进式方法论。中国画教学承担着培养人和创造人的重任,关系着中国画的发展和未来,中国画教学必定是以“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艺于画间,传誉后世,方为不磨之态。如何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继承、彰显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传承,是中国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
中国画在中国历史上并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其因不外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以中国的诗魂炼就画意,把书法与画法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金石永恒的品性嵌入画格,将民族的魂魄尊为画品,立意为先,意到笔随,意境中融会贯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悲悯天下的家国情怀及美学、哲学思想浑然天成其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历史的演进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具有原生性与发送性特点的生命力。[1]使中国画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上,从社会功能到艺术本体上传承中华魂脉、凝聚民族精神、昭示社会意识、培养文化人格、寄托人生情怀,在新常态下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画之与西洋画存在技艺上的区别,丰子恺大师言曰:“线条的运用、透视的解析、艺术解剖的学习、背景的侧重、绘画题材选取。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2]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强调的是艺术的表现。以山水画为例,其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空间和时间局限。故中国宋代欧阳修《盘车图》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诗与画在意境与形式上完美融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东方古代朴素的哲学形态所决定的。其“山水精神”无法接纳现代自然哲学框架,是悟道式“天人合一”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西洋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强调艺术是现实的再现。以油画为例,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画家十分讲究色彩运用、结构比例、明暗关系等理智的科学性法则,以现代科学作为依据,绘画时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丰富、逼真、立体。以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中国画之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衰微”现象,是缘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以胜利者的姿态而来的西洋文化的侵入。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打破的不仅仅是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普遍王权”的崩溃不仅仅代表中国的政治秩序的瓦解,同时也使道德、文化秩序损坏了。[3]试图用西方的理论来阐释中国美学思想,为中国独有的文化哲学寻找现代性的建构体系的先驱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以及徐悲鸿、刘海粟主张的以素描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舍弃中国传统山水文人画,嫁接西洋画的写实主义,选择性无视了宋代国画中存在的写实性因素,对近代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用结论代替分析、只讲冲突、排斥甚至仇视的二元对立的逻辑[4](P77),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画乃至其他各画种教学遵从的法则,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中国画的取形、求理、摄神三者完美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5]诚然,不能以后世眼界指责当时人物的历史局限性。时光荏苒,时至当代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工业社会,一切都在加速度,多元文化使得功利实用主义横行,植根于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画,讲究的是静、慢、淡、雅[6],明显不适应社会巨变。而西式学科分类下的美术专业生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对于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没有作用,且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社会传统文化认知及恶劣的中国画教学生态环境,使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学校需推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来,尽快开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国画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地有利于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塑造健康发展,继而水到渠成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终将有利于中国画教学发展壮大和中国画技艺再现辉煌。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时常因现代高校国画教学体系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譬如,美术史论课程和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中,一边是师者模棱两可的“吊书袋”,口是心非的照本宣科,乏味无趣的宗法流派讲解;一边是学生不明就里、死记硬背的学习。本该在艺术殿堂享受文化盛宴的学子并不活跃、不兴奋,课堂气氛呆板,效果差强人意。
丰子恺说:“从好的方面说,中国画好在‘清新’,西洋画好在‘切实’;从坏的方面说,中国画不免‘虚幻’,西洋画过于‘重浊’……然而在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活动的‘艺术’上,清新当然比切实可贵,虚幻比重浊可恕。在‘艺术’的根本的意义上,西洋画毕竟让中国画一筹。”[8]但是,在技法课教学中,教学中多年以来一直是遵循对传统名作的临习,以提高技法水平。诚然,这是中国画学习的必由之路,可又难免流于形式。或是史论知识也烂熟于心,各种技法也娴熟于手,却也不能真正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粹,如鲠在喉般无法做到感悟绘画作品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这样的学习只是皮毛之皮毛,与传统绘画作品中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借国画之笔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特性、家国情怀失之交臂。而美术史论课、艺术概论课与国画技法课在教学中又因为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各自为政”,无法实现实际意义上的融会贯通。
追本溯源,首先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决定中国绘画思想的变革。[4](P84)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现代学院教育体系契合了社会工业化生产背景,强调学科的体系化,以西洋画中造型能力的基本功异化了现代中国画教学模式,瓦解了本土绘画体系,导致高校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和在中国画专业技法要求的缺失。“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美术院校从出现、普及并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与美术专门教育的唯一途径以来,其中国画教学基本上是失误的。”[9]高校美术教育没有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画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没有形成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现代美学教育思想,才会出现麻木不仁的输出和呆若木鸡的接受。对于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本功训练的缺失导致学生笔力柔弱,又由于对“书画一家”的书法艺术的学习认识不足,使学生对于中国画中的笔法、墨法未及深入研习和掌握。将中国画学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笔墨气韵”的领悟承袭。
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笔者针对在中国画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大胆的做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尝试着在中国画技法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知识。
历史虽被割裂却从未割断,虽被淡忘却从未遗忘。从历史上来看,绘画和戏剧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宛如两个亲姊妹。“将来世界绘画,势必跟着文学走上大众艺术之路,而出现一种‘大众绘画’。这种绘画的重要条件,一是‘明显’,二是‘易解’。”[10]若将文学、戏剧、歌曲等相知相通的知识点,与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的意境之美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则这一前人早已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的蕙质兰心将重现于当下。将中国画作品中独特的审美特质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艺术的表现美相结合,戏曲的虚拟性、象征性、夸张性和中国水墨人物画夸张变形的写意手法在艺术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讲究虚实呼应、都讲究计白当黑,从而使艺术形象表现的更加突出和丰满。这与中国画的形式美的构图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形似、情似;神通、意通。推开这扇窗,在意境当中如痴如醉,如饮醇醪。教学中对戏曲人物的唱念做打姿态的线条描绘,就是用笔的功夫,即“骨法用笔”。张彦远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在绘画的整体形神一致中去体会中国画中戏曲人物艺术的写意核心价值与笔墨神韵。
若将中国山水画作品中的山川之美与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中的家国情怀相结合,中国文人画“居江湖之偏远,思社稷之安危”的家国情怀则润物细无声般的嵌入了青少年学生的血脉。从中国画独有的审美特性中领会中国文人志士的高风亮节,学生会在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画情景中联想到傅抱石山水画作中的雄浑与壮阔。画中有诗理,感受到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我们应看到的不只是困难,更是空乏其身的考验和壮志凌云的胸怀,是豪情万丈和踌躇满志。在挫折、苦闷面前,是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学生会在曹操的《观沧海》“日月出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意中品析到诗人那雄心壮志既如大海吞吐日月宇宙的气象,也会在白雪石的巨幅山水画作中感受到广阔辽远的豪情和奋发图强之意。
于诗情画意当中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从笔墨技法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洗练骨气骨法。力求使学生在临摹、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在气韵生动的构图章法中浸润于文章千古事,书画万年传的格局。进而把中国画教学活动提高至传承文明舍我其谁、与时俱进敢于争先的层面。使之不但是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和精神的实操课,更是从赏析佳作到了解作品深刻精神境界,再升华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自豪的热爱传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并借自己的画笔书写描绘祖国母亲壮美景色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一代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能够深层次、持续久远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都将在教育中体现出来。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理念、精神内涵、神韵气度无一不透过文学艺术传承、传播。对于当代中国画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应更加深刻和广范。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知识层面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更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时代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画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更为中国画教学中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大机遇。把中国画课堂改进为一个融汇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和姊妹艺术知识的通识课,在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之路,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把文化知识、技法传承、美学思想全方位融入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必由之路,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