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华 熊晓云 涂 惠 刘佳文 徐文君
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概要[1]显示,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导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的重要因素,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2.9亿,占居民疾病死亡人数构成的40%以上,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大多数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短时间的住院救治,心脏功能达不到良好的康复,需要对此类患病人群进行长期连续的、患者参与的、循序渐进的护理指导训练,提升心血管功能、改善生活质量。WHO对移动医疗的定义为,通过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患者监听设备、掌上电脑(PDA)和其他无线设备为医疗和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支持[2]。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有研究表明[3, 4],手机APP在心血管疾病延续护理中的使用能够促进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因此,本文对手机APP在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延续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移动医疗”最早是由Istepanian R等[5]2005年在“M-Health:Emerging Mobile Health Systems”的书中提出,最早应用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用于远程监测太空中宇航员的生理参数[6]。国内移动医疗起步较晚,2012年尝试移动医疗的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在移动护理、传输医疗信息、慢性病的预防、监测及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是老年人口数唯一超过1亿的国家,同时我国慢性病呈现高发趋势,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代表性的慢性病正在危害国民健康,如何及时管理并控制慢性病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7],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管理具有独特优势。
如今手机APP搭载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以高效、快捷、成本低的优点正改变着传统医疗,其广泛使用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8]。广泛使用的移动电话可作为护理协调和“免费”连续护理,手机APP可以随时随地远程记录、储存个人心血管疾病医学相关信息,呈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或无线网络技术将数据传至医护管理端;医护人员对患者反馈的数据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促进心血管患者康复[9]。目前,国内移动医疗手机APP的主要功能[10]包括医院信息介绍、预约挂号、健康宣教等;目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护理服务的手机APP功能包括提示、预约、远程医疗、检测记录、服药指导、疾病感知、临床决策、沟通、健康教育等[1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政策、法律的不断完善,软件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未来针对老年慢性病的移动医疗APP功能将更加丰富全面、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安全性越来越强、使用越来越便利。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信息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等生理指标、病例资料、处方等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健康信息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传统心血管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以手动录入为主,而手机APP可以实现语音录入或者可穿戴设备直接传输监测数据,或者拍照上传处方、病历并储存于数据库中,而且信息具有时效性[12]。Hung L等[13]提出了一种集中于实时管理过程和患者信息监测的分析辅助系统,该系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提供家庭监护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降低家庭护理人力资源的部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医院外部医疗系统无缝集成的目的。 Modena BD等[14]制作了一款可在家中测量人群血压、PWV、心率、活动水平、睡眠时间和多种生活方式风险因素的手机APP,展示了使用mHealth技术在家中准确跟踪PWV和生命体征的准确性和易用性。手机APP在心血管疾病延续护理中的实时监测和反馈的应用,可以依托于移动医疗设备或者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信息,将更具有实时性、准确性、及时性等优点,可以使我们对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健康信息也有更准确的把握。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目前处理心血管疾病的模式主要集中在发病后的治疗。但忽略了发病前的一级预防及发病后的二级预防与管理,现有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措施在欧美的实践中已证实了其积极的防控作用[15]。由泛美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PAHO/WHO)[16]开发的一款移动设备和手机APP,被称为心血管风险计算器。该手机APP可以在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的日常实践中使用,特别是在初级护理级别和初级保健服务系统中使用。Wenger NK等[17]设计的SMARTWOMAN,可用于评估手机APP控制糖尿病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手机APP在非洲裔美国糖尿病女性人群中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健康行为,值得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张杨等[18]通过手机APP推送健康教育内容,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疾病康复意识及二级自我预防能力提升,表明应用手机APP有利于加强健康干预效果,提高患者自我健康预防和管理意识。将智能手机 APP、移动互联网技术、可穿戴设备相结合并应用于医疗领域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助于实现医疗护理记录和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规范化目标[19],有助于用户进行疾病自我诊断与自我监护,促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但目前我国乃至世界都缺乏得到临床认可的基于智能手机 APP 和可穿戴设备的居民健康状况远程监测体系[20],这也正是未来心血管领域远程监测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药物治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但在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没有坚持服用这些药物,限制了当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21]。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正在成为支持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Marquez CE等[22]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使用AlerHTA app进行健康教育和预约提醒,用电子监测器(MEMSs)测量服药依从性,并在高血压患者手机上安装APP进行干预。结果表明,手机APP有利于提高患者药理学治疗依从性,提高高血压患者控制率。Ernsting C等[23]研究认为,移动健康APP可以改变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和慢性病管理,但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健康素养和电子健康素养。Green BB[24]称,创新的手机应用程序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使其更积极地参与高血压自我护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新技术也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良的负担,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技术在高血压自我控制方面是否可行、可接受和可用。此外,电子健康素养似乎是成功使用健康应用程序的必要条件,这应考虑到健康教育策略,来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以改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最佳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治疗心衰非药理学方面重要的方法,可以改善健康结果。新出现的证据表明,智能手机APP辅助的自我管理可能会降低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5]。Woods LS等[26]设计了消费者移动健康APPCare4myHeart,研究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结果表明,数据的图形表示特别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该手机APP有助于准确记录和审查个人健康数据,可作为医生协助护理规划的沟通工具。未来的研究应探索移动健康干预APP对慢性疾病的采用和可持续性的障碍,特别是研究在开始自我管理方案时引入这类APP是否更有益。Zhang LL等[25]为心力衰竭患者开发了一款移动医疗APP (iHeartU),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自我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支持心力衰竭患者在家进行自我护理,并帮助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同时保持与用户之间的低成本、自然、有效的社交互动。结果表明,对于低收入心力衰竭患者,移动自我管理工具将扩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可及性,并减少因急诊或再入院而产生的费用,可以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个人疾病管理意识。
手机APP的使用接受度是设计远程医疗设备时优先考虑的问题,设计越是简单明了,功能越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被接受度越高。首先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而年龄被认为是影响接受和使用移动医疗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慢性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有限,导致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表现出不情愿或者技术担忧[27];另一方面伴随年龄增长, 视力逐渐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身体机能下降,也给APP的使用造成了困难, 增加了疲劳感[28]。因此,适用老年人使用的手机APP应尽可能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其次,移动健康服务主要建立在无线通信网络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健康类信息属于私密性敏感话题,可能会引起用户对个人隐私的忧虑,同时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较差。因此,如何构建安全的患者移动医疗APP保护患者个人隐私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信息技术,可穿戴设备也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29,30],将手机 APP、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可穿戴设备相结合并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护理将会展现出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