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并发心房食管瘘患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研究

2020-12-20 16:12耿盛男
临床护理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消融术心房房颤

耿盛男

心房食管瘘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死亡率却极高,在2003年即引发了国际电生理医生的关注[1,2]。查阅目前我国有关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护理方面的文献可见,护理工作者极少关注此种并发症[3,4],偶有涉及,亦未给出观察和护理方面的详细策略[5~8]。我院自实施房颤导管消融术已有10多年历史,心内科的医护人员非常关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出现的心房食管瘘,在医学实践中,将观察和干预早期的心房食管瘘作为房颤消融术后的关键护理事项,期间发生6例先兆症状的心房食管瘘患者,在早识别、早干预的原则指导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的健康结局。现对6例心房食管瘘先兆患者“早识别,早干预”进行经验总结,旨在为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护理提供借鉴,并提醒护理工作者对于此类并发症应予以高度关注,以减少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心脏中心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806例,术后通过早期识别,发现有先兆症状的心房食管瘘早期患者6例,随后通过胸部薄层CT检查可见纵膈积气。6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3~71岁,平均为67.5岁;所有患者确诊为房颤,其中4例持续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房颤病程4个月~6年;并发高血压2例,血压控制为130/80mmHg,并发糖尿病1例。

1.2 治疗及转归

6例患者均通过电解剖三维标测体系接受房颤消融手术,术后最先发作的症状是低热,发热表现最早是术后2h出现,最迟是术后72h出现,3例患者吞咽后胸骨部感觉不舒服的症状,5例患者表示怕寒、类似“感冒”症状。6例患者血常规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增加,白细胞计数范围为(10.3~13.2)×109/L,4例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补液、禁食、给予抑酸剂、抗炎治疗等措施后6例患者全部好转出院。患者治疗时间为3~10d,平均住院天数5.2d。所有患者出院后通过连续随访直至术后3个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2 护理

2.1 早期识别

由于左心房邻近食管且其后壁很薄,导管于后壁消融过程中可损伤食管。由于食管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此类损伤可以自愈。若在食管自我修复阶段(2~45 d)[2]患者未留意,可形成心房食管瘘。据报道[7]心房食管瘘表现为发热、胸痛、败血症、系统性栓塞及惊厥等。大部分患者存在胸痛、发热、败血症、吞咽障碍的症状[9],其中,最敏感、最早期的症状为白细胞增加[10]。术后每日至少测量3次体温,每日或隔日一次检查血常规、监测电解质变化。本组5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1例患者首发症状为胸骨部不适;通过血常规检查,提示患者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血CRP升高,同时存在“类流感”表现和程度不一的“烧心感”,特别在用餐过程中,患者的“烧心感”状况显著;3例并发用餐后胸骨部存在不适感。通过早期观察,识别出6例患者是高危食管瘘,即行胸部CT扫描,证明存在纵膈积气问题。

2.2 以症状评估量表连续监测重点症状,并随时加以比较

依照6例患者表现的症状,同时参照相关文献,列举出心房食管瘘产生的早期体征和症状,制定房颤术后评估量表。此表内容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BC)、CRP、体温、吞咽障碍、怕寒、 “烧心感”、餐后不适、静脉栓塞、呕血、胸骨后疼痛、中风fast测评。每班密切观察症状进度,直至症状彻底缓解。若患者症状加重或不少于2项症状时,应考虑心房食管瘘;若症状测评满足1项时,应采取禁食措施。6例通过测评后,考虑并发心房食管瘘,并通过胸部薄层CT检查,显示患者存在状况不一的膈下积气及消化道水肿。6例均存在典型的低热及消化道症状,发热最迟出现在术后72h,最早为术后2h,连续发热时间为2~7d。6例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表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均不同程度增加。监测后显示,4例CRP和CBC为上升趋势,2例保持体温37.4℃,及时为5例使用了抗生素(头孢曲松2.0g,每日一次),之后CRP逐步降低,直至恢复正常。3例合并吞咽后胸骨部感觉不舒服、“烧心”,5例怕寒。依照症状测评结果,对6例患者采取禁食措施,防止食物刺激食管壁,进而加剧心房食管瘘的症状,并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对胃酸分泌加以抑制,同时配合补液管理。

2.3 饮食管理

由于解剖学关系,患者在接受房颤消融术时,其食管壁会受到部分电热影响,应做好饮食管理。患者进食状况与出院后能否保持自我管理密切相关。当6例患者存在并发症状时,应立即关注患者的饮食依从性。结合此类状况,应规范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方法,以teach-nack模式对患者开展饮食健康宣教。相关研究指出,Teach-back健康宣教模式可以彻底调动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从而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11,12]。此宣教模式为单次宣教有着明确的目标,且目标是护患一起确定的;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激励,杜绝说教语言;关注对宣教成效的测评,当场让患者反馈。如开展饮食教育时,可将目标分为7次进行:第一次,食管和心房在生理结构上的联系(邻近);第二次,房颤手术总体过程(手术过程);第三次,房颤手术或对食管的影响(导致食管壁变薄);第四次,术后进食对食管可能带来的影响(食物粗糙的话,可能刮伤食管壁);第五次,列举出术后6个月以内能够摄入的食物类型(半流质、软食);第六次,食用非医嘱食物或会引发的症状(心房食管瘘);第七次,出院后需要禁食和就医的具体情形。通过宣传册、图片、实物等进行讲解,同时与患者开展充分的互动。介绍的内容当场收集患者的反馈,在完成一次教育目标后,再选择下一次的宣教目标。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随访反馈信息为5例患者可清楚讲出饮食注意事项,6例患者全部能够讲出需禁止的具体情形,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寻求医疗帮助,并根据饮食方面的健康宣教开展自我管理。

2.4 延续性护理

由于术后2~45d是心房食管瘘的高发期,所以患者出院后给予延续性护理特别重要[13]。患者出院前,向其分发《房颤患者自我管理》宣传册。宣传册内容包括:介绍房颤手术、交待围手术期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遵医行为的重要作用及术后饮食方面的规定、出院后患者的自我监测事项、感觉不舒服时的处理策略以及随访要求等。在手册后页附具体的“房颤随访登记卡”,依据随访要求将各个随访日期加以备注,并将开展电生理操作的相关医生的联系电话附上,以便于患者在出院后感到不舒服时能及时向医生咨询。通过网络渠道,为6例患者创建微信群,方便患者线上咨询,亦可推动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6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开展一次电话随访,掌握患者是否存在相关体征、症状及自我管理状况,同时加强宣教和随访提醒。

3 小结

本文6例患者通过采取如下措施,如早期识别、随时监测重点症状以及teach-back植入式饮食健康教育,对于出现先兆症状的心房食管瘘患者加以科学管理,有效管控了相关症状,并且强化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未导致死亡之类的严重并发症。

猜你喜欢
消融术心房房颤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脊柱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效果
国内首例“磁共振引导下脑转移瘤激光消融术”成功实施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在远方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心率的变化特征分析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