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刚,于佐安,夏 莹,李玉龙,李云峰
(1.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2.辽宁省大连生态环境检测中心,辽宁大连 116023)
长海县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海岛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由195个海岛组成,这些海岛统称为长山群岛。长海县地处39°N,居于著名的海洋岛渔场之中,周边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1],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海岛旅游业是其主导产业。长海县是我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海参、鲍鱼、海胆、扇贝等海产品享誉海内外,增养殖对象有扇贝、牡蛎、棘皮类、鱼类、螺类、蛤类、藻类等20余个种类。随着渔业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近年来长海县渔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基于2018年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在长海县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对涉渔企业、渔民等开展的调研活动,通过分析该县渔业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长海县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提高渔业行政管理水平、增加渔民收入和渔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8年,长海县有捕捞渔船1 438艘,其中远洋渔船63艘,全年捕捞产量15.69×104t。为摸清该县渔业资源底数,探明渔业生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人们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2018年受长海县相关政府部门委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在长海县海域开展了一项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2],编写并发布了《长海县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3]。
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长海县海域的渔业生物资源包括软骨鱼类如斑瓮鳐(Okamejei kenojeiMüller&Henle,1841),其 与 孔 鳐(RajaporosaGünther,1874)为同种异名,岩礁性鱼类许氏平鲉(Sebastesschlegeli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及适合垂钓的鲷科鱼类,如真 鲷(Pagrusmajor)、黑 鲷(Acanthopagrus schelegelii),海洋保护动物斑海豹(Phoca largha)、小须鲸(Balaenopteraacutorostrata)等在内共计195个经济物种。其中,斑瓮鳐、美鳐(R.pulchra)、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等鱼类资源极为丰富,表明当地海域的渔业资源丰度及生物多样性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尽管如此,与历史资料[2]相比,渔业资源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经济种类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如洄游性的太平洋鲱(Clupeapallasii)和鳓鱼(Ilishaelongata)等鱼类,未在近几年的渔业资源调查中出现。
近十几年来,该县贝类独大的增养殖局面一直没有改变。目前,该县底播虾夷扇贝(Mizuhopectenyessoensis)、浮筏多品种养殖的局面正在形成,但虾夷扇贝主导品种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2018年该县海水养殖面积41.58×108m2,贝类养殖面积为32.35×108m2,其中虾夷扇贝30.7×108m2、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0.62×108m2、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0.25×108m2、牡蛎0.58×108m2。其他主要种类包括海参(养殖面积为8.87×108m2)、海胆(养殖面积0.19×108m2)。按养殖方式分,底播39.53×108m2、筏式和吊笼1.93×108m2、普通网箱39.84×104m2。2018年该县海水养殖产量40.52×104t,其中贝类34.45×104t、藻类4.87×104t、鱼类0.20×104t和其他类0.99×104t[4]。
海水养殖规模过大是长海县海水增养殖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养殖面积过大、密度过高。养殖面积上,2010年海水养殖面积20.00×108m2[5],2018年养殖面积已达到41.58×108m2[4],占全县海域面积的40%以上,适宜养殖海区基本确权完毕。养殖产量上,从《大连统计年鉴》(2000—2018年)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该县海水养殖产量从17.0×104t增加到24.4×104t,且每年的变化幅度较小;2010—2018年,养殖产量迅速增大,至2018年,产量达到40.52×104t[1]。
养殖密度上,以浅海区域筏式养殖为例,2000年以前,该县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面积低于666.67×104m2,由于经济效益良好,养殖企业、个体户大幅度增大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规模,2007年筏式养殖面积达到2.67×108m2,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也由此暴发,导致产业遭受重大冲击,养殖面积急剧缩小。然而,养殖面积缩小并未降低筏养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主要原因是,虽然虾夷扇贝养殖面积缩小,但养殖密度较之前大幅增加:(1)养殖台筏间距缩小,由原来的8~10 m减小为4~6 m;(2)每台养殖筏养殖笼数量增加,每台筏由养殖60~80吊扇贝增加到100~150吊扇贝,甚至达到200吊;(3)养殖笼层数增加,由10层板·笼-1或15层板·笼-1,增加至30层板·笼-1,甚至40层板·笼-1[6-7]。张继红等[8]2017年通过虾夷扇贝动态能量收支生长模型的研究,推断出长海县海域虾夷扇贝的养殖密度过大,已经超出海域的养殖容量。
养殖结构相对单一。长海县海水增养殖主要种类为虾夷扇贝、牡蛎、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在生态位上处于相同营养级,主要摄食海水中浮游植物,而长海县海域属于贫营养盐海区[9],以单一贝类养殖为主的养殖结构,当养殖规模过大时,饵料短缺现象会更加严峻,就会产生规格变小、肥满度下降和病害频发的问题。
养殖种类不合理。近年来,由于该县主养贝类虾夷扇贝连年在夏季高温季节暴发大规模死亡,渔民开始转养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这一品种,且规模越来越大,在广鹿岛海区,牡蛎养殖规模早就已经超过了扇贝,成为主养品种,大、小长山岛屿的牡蛎养殖规模发展也非常迅速。据文献研究[10-12],牡蛎的滤食能力是扇贝的3~4倍,因此牡蛎对海区的浮游生物饵料摄食和营养盐消耗要远远高于扇贝,它们之间关系并不是互补,而是竞争。在虾夷扇贝所需饵料已经不足的现状下,牡蛎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可能会加剧虾夷扇贝产业目前面临的危局。而大型海藻养殖因为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盐,从而和浮游植物产生竞争关系,对于海区扇贝养殖同样有不利影响。更加严峻的是,由于庄河市石城乡正好处于该县海域洋流的上游[13-14],庄河“生蚝小镇”的打造[15],使得当地牡蛎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会消耗大量营养盐和饵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县饵料的丰度。饵料不足,健康状态不良,一旦遭受病原菌侵染,极易导致大规模死亡。同时,种质退化和海区高温对扇贝大规模死亡也有一定影响。
长海县虽然已经有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长海益得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但主要以底播养殖为主。而浅海浮筏养殖产业尤其贝类养殖产业中没有大型现代化养殖龙头企业,主要以个体户和散户为主,现代化水平不高,数量多而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产业升级。同时,当前劳动力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负担加重,降低了现有企业设备更新速度和创新投入水平[16-17]。
4.1.1 政府部门要做好海区规划并加强管理
渔业主管部门要摒弃“规模越大越好、产量越高越好”的思路,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合理规划养殖海区,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划定养殖“红线”;在养殖品种方面,从政策上要引导渔民、企业合理控制牡蛎的养殖规模。依据科学的论证结论制定海水增养殖业整体发展规划,对所辖海域进行立体化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模式。海洋管理部门要对海域使用权进行全方位梳理,海域使用权到期的海区,根据养殖规划及相关规定可以进行养殖的海区,继续批准;不能进行养殖的区域,逐步收回海域使用权[18]。
4.1.2 建立长海县贝类筏式养殖标准示范区
政府可在减免海域承包金等方面进行支持,由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在苗种来源、养殖台筏间距、养殖密度、养殖技术、养殖设施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树立一个现代化、具有科技含量的贝类养殖标准示范区,引导产业逐渐降低密度,促进产业升级[19]。
4.1.3 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重要一环的海洋牧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海洋牧场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20]。建议长海县将投放人工鱼礁和海藻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海域生态修复,有效推进养殖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方面,在建设好现有的几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基础上,规划、申请新一批海洋牧场示范区;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实施科学规范的增殖放流工作。
4.1.4 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渔业和海钓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域旅游等为休闲渔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十三五”全国渔业规划,将休闲渔业列入两大新的增长点之一,休闲渔业从政策层面得到了支持,渔旅行业将成为渔业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海钓产业,是风靡世界的休闲渔业,集渔业、休闲游钓和旅游观光为一体,容易形成关联度高、发展强劲的产业链。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海钓产业,不仅可以解决长海渔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型等问题,而且还能成为经济增长亮点,成为解决渔民转产转业的新途径[21]。
4.1.5 进一步加强深水养殖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
长海县的浅海养殖区已经基本确权完毕,但40~60 m深海域还有很大开发潜力。2015年末,该县启动《海洋岛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技术规范试验区建设》项目以来,苗种长势良好,从2018年的采捕结果看,产量达到150 g·m-2,初步取得较好实验效果[22]。但在海区选择、苗种规格、底播密度以及冷水团的影响等方面没有进行科学总结和形成技术规范,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相关技术研究,这对于该县下一步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1 加大引种与种质改良力度
有针对性地引种与种质改良是提高当地养殖品种生产性能的重要措施,长海县应该出台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适合在北黄海海域生长的品种引种与种质改良力度[23-24]。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在虾夷扇贝抗逆苗种筛选和培育方面已经连续开展了9年的工作,2016年又从加拿大引进风向标扇贝(Patinopectencaurinus)和虾夷扇贝进行杂交,培育的杂交苗种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海洋岛振禄公司的良种孵化基地近年来也培育了几个适合该县海域的新品种。近几年,大西洋深水扇贝、“海洋岛红”“海大金贝”和“三倍体牡蛎”等新特优品种在该县进行了推广养殖,初步取得良好效果。
4.2.2 构建病害预警防控体系
2007年该县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病害暴发以来,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扇贝流行病学、病原学、饵料生物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结合气象、水文等相关信息,初步构建了病害预警防控体系。2017年7月初该院的科研人员对小长山岛镇英杰村的养殖扇贝进行例行监测时,发现养殖海区的水温较往年同期升温加快,同时,海区的饵料丰度较往年同期偏少,根据预警参数,发出了需要提前收获的提示,鼓励养殖主体提前收获,避免了较大损失;而同期没有提前收获的养殖户,养殖扇贝出现了大量死亡[6,25-26]。
4.2.3 构建鱼-贝-藻-参多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长海县海水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为主,品种相对单一,在生态位上处于同一营养级。为保障海水养殖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海水鱼类、香螺(Neptuneacumingi)、海胆、大型藻类等品种的繁育和增养殖应用推广,构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尤其是推广海水鱼深水网箱养殖,是国际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27-28],这也应成为该县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4.3.1 组建现代化大型企业或合作社
鼓励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强强联合,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长海县再孕育几个现代化大型企业或合作社[29]。该县的海水增养殖业只有将浅海养殖与海底增殖、底播增殖与筏式养殖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做到合理控制扇贝养殖密度及牡蛎养殖规模,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3.2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渔业科技培训
长海县从事渔业养殖的人员多为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的农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协会要有针对性地邀请渔业专家来岛培训、授课,或者组织渔业带头人积极走出去,到渔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培训,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渔民生产技能。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针,充实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渔民要切实把握养殖生产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深入学习渔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学习内容运用到养殖过程中,不断提升该县渔业生产科技水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