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论治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刍见*

2020-12-20 15:31:10李华文
天津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湿气机肢体

亓 雪,张 玥,李华文,安 震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以下肢皮肤营养改变、浅静脉扩张、水肿和静脉性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2],大多数继发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属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目前多选用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上确定的诊断和分级体系(CEAP)来用于临床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3]。中医古籍中并无与本病直接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筋瘤”“青蛇毒”“臁疮”“恶脉”等范畴[4]。其病因病机涉及寒、热、湿、瘀、虚,其中湿作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与本病的形成密不可分。

1 湿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

1.1 湿邪之因,内外两端 根据湿的来源不同将湿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其中湿邪外感多因天地之湿气侵袭人体导致[4]。《医学入门》曰:“长夏郁热,山泽熏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湿邪自外入。”湿邪侵犯人体,致使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日久充盈盘曲而成筋瘤。临床在询问患者病史过程中,可知既往有凉水激惹史或久居湿地,或长期水上作业,或雾露浸渍[5]。《医学入门》中亦云:“生冷酒面滞脾,易生湿郁热,自内而得。”内伤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津液停滞而产生湿邪。如《素问》曰:“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

1.2 湿的病理特性的体现 湿为阴邪,具有重浊、黏滞等特性,致病较为广泛、伤人普遍,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伤及阴位。湿邪致病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内达脏腑,外致皮毛。

1.2.1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阴邪,其性类水。《医源切脉源流论》中云:“柔而遏者谓之湿”。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于人体的脏腑经络,从而阻滞气机的运化,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瘀滞不行。同时湿邪易损伤人体阳气,《温热论》中记载:“湿胜则阳微。”即因寒湿阴邪外袭,或因过食生冷、寒湿中阻,可致阳不胜阴而致见阴寒内生。寒湿之邪浸渍肌肤,流注于下肢,寒湿阻遏,脉络不通,水津外溢发为肿胀,临床可见患者肢体出现肿胀,沉重,朝轻暮重,伴腰酸畏寒,疲乏无力,患肢皮色暗褐色,溃疡肉芽灰白,脓水清稀等表现,皆是因湿邪损伤下肢经络气血所致。气机阻滞,脏腑气化不行,则加重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6]。气机郁久化热,则酿生湿热,热胜肉腐则成脓,可见患者肢体破溃、脓液渗出。“气行则血行”,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加重血瘀,血脉淤阻,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可见患者皮肤干燥、脱屑,出现皴裂。病积久延,正气耗损,气虚血瘀,瘀血阻络,则有肢体沉重畏寒。

1.2.2 湿性重浊 《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重浊即为沉重、秽浊之义。说明湿邪伤人,易致清阳不升、营卫不和,犯于上部可见头痛如裹,侵犯肢体关节则可见四肢酸胀、沉重等。湿聚生痰,痰湿互结,加重了经脉的阻塞,可见于本类疾病的患者肢体出现酸胀、沉重,长期久行久立后耗伤人体气血,肢体肿胀加重。同时浊具纳垢的特点,可藏纳邪气,致使体内之邪不能外达而关门留寇,临床可见小腿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和溃疡形成,破溃处渗出稠厚、气味难闻。同时邪无出路,局部形成慢性湿疹、色素沉着,代谢产物不断堆积、组织营养不良,严重者并发脂性硬皮病,皮肤出现白色萎缩,也可并发丹毒、软组织感染等[7]。

1.2.3 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瘀滞。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病时间长、病程缠绵且迁延难愈。二是湿邪致病所致患者的排出物和分泌物多黏滞不爽,湿邪易阻滞气机[8],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可见患者大便黏滞不下、汗出沾衣等[7]。根据CEAP,临床可见C4~C5级患者病变部位有水肿、水疱、渗出、湿疹样皮炎,局部慢性炎症进一步发展,皮肤及皮下组织可逐渐硬化,并发脂性硬皮症。C6级患者皮肤破溃处渗液明显且脓液质地黏稠。此类患者病情多反复发作、疮面难以愈合或者愈后再发[7]。

1.2.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及:“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易袭阴位,病变以人体下半身症状为主。湿邪侵袭,流注于下,影响小肠分清化浊功能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则可见患者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易下等下焦病变。见于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也以下肢病变为主,且皮肤破溃主要集中在小腿足靴区。持续的静脉高压增加毛细血管后血管透壁压,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损伤、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吸收障碍、慢性炎症反应,代谢产物堆积、组织营养不良和皮肤营养改变,最终导致此处溃疡形成。C3级患者在乏力、酸胀的基础上出现下肢水肿,以小腿及踝周、足背为重,下垂位时加重,抬高患肢可缓解。

2 治疗

湿邪侵犯人体,无外乎上、中、下三焦。“肺病湿则气不得化”,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上焦得通,则湿邪自除。脾胃为后天之本,同时脾胃为一身气之枢纽,因此宣畅三焦气机当以调理脾胃为本。肾为先天之本,温补肾阳能扶助正气以逐湿,且肾与膀胱为水液代谢的出路,通利水道,淡渗水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9]。

2.1 行气散湿 “气为血之帅”,气机瘀滞不能促血而行,则瘀血痹阻脉络,水湿潴留外溢,故见肢体肿胀疼痛,活动后淤阻更甚。迫于胸肺之水湿邪气久而不去,则影响肺的输布及宣发肃降之功能,从而导致水湿四溢肌肤,可见肢体肿胀、脓水清稀等表现。老年患者兼见胸满、咳嗽上气诸证。此时当行气活血、利湿通络,常用药物有香附、川芎、枳实、橘皮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使湿邪从小便而去或从肌表而走,此即后世医家常言“提壶揭盖”之意。

2.2 清热利湿 如果兼见热象,如患处皮肤色红、色素沉着,伴有脱屑、瘙痒、渗液,形成湿疹样皮炎或继发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肢明显肿胀疼痛,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按之凹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可以应用清热利湿法。常用药物主要有白鲜皮、苦参、黄柏、马齿苋、苍术、金银花等。代表方剂有二妙散,方中用苍术、黄柏清热燥湿,同时又可根据临床表现酌加利湿通络、芳香化浊之品,达清热活血、利湿通络之功。

2.3 益气化湿 湿困日久,易伤脾胃之气。若伴见患者倦怠乏力,双下肢粗肿、沉重、无力,溃疡经久不愈,肉芽灰白,脓水清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可加用温肾健脾、益气化湿之法,脾胃健运则湿无所生。一是运用燥湿健脾之品以助脾运化水湿,另外温补脾阳以扶正祛邪,正气充盛,则邪气自消[10]。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

2.4 温肾利水 肾主水,肾阳虚不能化气则水行不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迁延,湿邪阻滞三焦,气机不利,日久伤及脾肾阳气,脾肾阳气不足则肾不能主水,脾不能制水。此类疾病的水肿多见于年老体弱、多病久病之人,兼见虚象,如面色无华,恶寒怕冷,肿胀时消时长,舌质淡,脉沉弱等,表现为虚多实少之症,利湿兼以温药和之,治当扶正为主,温肾以化水,常用药物有肉桂、党参、补骨脂、杜仲等,常用方剂为真武汤。温补脾肾之阳气以振奋人体之气机,使气机通畅以运化水湿,乃“塞因塞用”之意[11]。

2.5 淡渗利湿 “湿在下焦宜淡渗利湿”,病位主要在肾与膀胱。淡能渗湿,使用甘淡利湿药为主,使湿邪从下焦排出。本类疾病常发于下肢肿胀、水肿,此为水湿雍盛停聚,湿注下焦或留滞于肌肤所致,肢体出现明显肿胀,且以小便不通为主要伴随证候,此为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常用茯苓、泽泻、薏苡仁、木通、滑石等以淡渗利湿,因势利导。使湿从小便而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五苓散、猪苓汤,同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酌情用量及配伍治疗。

总之,中医中“湿”来源广泛、伤人普遍。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疾病中,常常夹杂其他病理因素,如瘀、寒、热、虚、痰等,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湿邪与其发生息息相关、不容忽视。临床应用的治湿之药多燥而善走,久用需防伤阴耗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固护气阴。同时补益之品不可过早应用,以防止壅滞气机,助湿生热。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要注重对湿的辨析,明确其性质、来源、病证特点等,与其他活血化瘀、清热益气、温经散寒等相结合论治,根据不同的特点来选择祛湿之法。

猜你喜欢
水湿气机肢体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