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医科大学医院影像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2.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贵州 贵阳 550004)
吴文江1,2 李小宝1,2 陈连花1王 波2
患者,女,3岁,“发现颈部包块2+年,增大2月”于2018年4月入院。家属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患儿后颈部出现包块,约“花生米”大小,包块无触痛、压痛,无局部红肿,无发热、寒战、咳嗽、咳痰、胸闷及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未予特殊重视,包块呈进行性增大,2月前包块约有“鸽子蛋”大小。查体:颈部无畸形,左侧后颈部隆起,可扪及一质韧包块,边界不清,余未见特殊。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双侧叶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囊实性肿块,CDFI:血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颈部CT平扫+增强(图1-4):左侧颈部(斜方肌及夹肌深部)见混杂密度占位,内见软组织及脂肪密度影,边界欠清,病灶最大截面约:4.0cm×2.3cm×5.7cm;增强病灶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延迟期其内呈多发条柱状强化影。诊断:考虑来源于间叶组织肿瘤。
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患儿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手术区,沿颈部包块走形做梭形切口,长约8.0cm,针式电刀逐层切开皮下,能量平台超声刀切开颈阔肌及夹肌,显露包块,大小约6.0cm×4.0cm×3.0cm,包块表面边界清楚,底部与周围软组织粘连,完整分离、切除肿块后逐呈缝合皮肤。肉眼观肿块呈灰白灰黄实性,质中,不完整,可见包膜。HE染色(图5):镜下可内见成熟脂肪细胞、纤维细胞及间叶细胞,三种成分混合存在,倾向良性病变;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MA+,Desmin部分+,S-100+,Ki67阳性率约3%。结合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颈部)病变符合婴儿纤维性错构瘤。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Fiberoushamartoma of infancy,FHI)是一种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罕见的软组织病变,属于胚胎发育不良或错构瘤性间叶源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腋窝,也可发生于上臂、臀部、肩背部、阴囊、眼眶等部位皮下[1-3]。FHI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但在年长儿童中亦可见报道,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约23%的病灶发生于出生时[2]。
组织学上FHI病灶内至少可见典型的三相成分,包括成熟脂肪细胞、原始间叶组织、致密胶原纤维组织(其间可散在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但不同病例三种成分所占比例有所差别;少数可见原始粘液样间充质细胞成分占优势[3-4]。免疫组化显示大多数肿瘤成熟脂肪细胞S-100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在三种典型成分均呈阳性,纤维组织、原始间充质细胞均表达SMA,原始间充质细胞还表达CD34并呈强阳性[3-5]。
FHI的CT表现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内可见脂肪、软组织及血管密度影,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4-5]。本例平扫可见左后颈部肌间隙间混杂密度肿块影,内可见脂肪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未见明显包膜;增强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内可见条状强化影,其内脂肪组织未见强化,杨秀军等[5]将此特征称为“云雾征”。FHI超声多表现为发生于皮下层的混杂回声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CDFI:血流信号无特异性[7]。MRI其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更好显示FHI信号改变。肿块纤维组织较多时,T2WI像上呈低信号,富含粘液组织时,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可以显示肿瘤内的脂肪组织[5-8]。
FHI多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累及骨骼肌或神经血管者罕见,本例肿块位于肌间隙间,且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脉管瘤:为血管、淋巴管异常增生疾病,多为良性,常见于儿童头、颈面部皮肤,当血管成分较多时,病灶边界欠清,呈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网格条索,淋巴管成分多,增强后呈“车轮状”分隔样强化,内部低密度影不强化。但其缺乏脂肪组织,可与FHI相鉴别。②脂肪瘤:肿瘤由单一脂肪组织组成,多起源于皮肤脂肪层,也可见于内脏组织、胸腹壁及肌肉间隔间,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后无强化。FHI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可呈不均匀强化。③畸胎瘤:为生殖源性肿瘤,多见于生殖系统,也可见于纵隔、颅脑等,肿块形态多较规则,内可见骨骼、牙齿、毛发及脂肪组织等,可见脂液分层,增强实性部分可见轻度强化。
由于FHI国内外报道较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影像学评估可以为临床提供有用的信息,例如肿块内成分、肿块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最终诊断依靠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手术完全切除为此病常见治疗方法,术后很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