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波,王耀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庆 163319)
国际上关于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开始于1985 年。Houlihan J.B.[1]首先提出了“供应链”的理论,认为它是一个由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构成的系统。同时,该体系中物质是由生产商流向消费者,而其他指标可以双向流动。
由于农业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借助供应链相关理论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逐渐得到发展。自1990 年开始,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Stephen C G 和Kletter D B[2]提出供应链的发展总共有三个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供应链的环节包括生产、运输和销售,并且会开展供应链局部依靠全局优化问题的研究;第二个研究方向:供应链将会以上述三个环节为基础,大力开展库存整体的优化决策研究;第三个环节:供应链会将生产、运输和销售三个流程作为核心,进行集成化生产、信息共享和生产运作等方向的研究。Erengue S S 和Simpson N C 等[3]认为Stephen C G 提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研究依旧是供应链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内容。Chopra S 和Meindl P[4]指出供应链是由生产者、运输者、经销商和消费者所构成的整个环节,并提出供应链的本质是为了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而设计的相关环节。Lee Y H 和Cho M K 等[5]提出供应链的实质是公司内部和外部流程实现的一个系统化的连接。
国外学者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观点。Maloni M 和Benton W C[6]指出供应链管理是不同企业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服务的一种合作机制。Cooper M C 等[7]提出供应链管理指从顾客到提供产品的源头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Handfield R 与Nichols E[8]指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提升供应链各环节的协调性,从而提升关联方的竞争力。
由于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日益显现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理论,我国的研究学者在结合国情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左两军和张丽娟[9]研究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流通和消费五个环节。冷志杰[10]指出农产品供应链的实质是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加工者、物流服务中心和消费者等构建的一种组织形式和网络架构。崔春晓和邹松岐等[11]指出农产品供应链是产业链在农业上的实际运用,它包括原料供应、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相关部门,运用产业发展链条将公司和相关企业构成了一个整体。
目前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知识框架。将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从信息共享、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梳理,旨在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Shannon C E[12]阐述了通讯系统的相关理论,为信息共享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agwell K 和Riordan M H[13]设计了一个消费者告知模型,他们认为和消费者通过开展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了某些质量信息问题;Cachon G P 和Fisher M[14]分析指出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从而降低库存成本;Susan Cohen Kulp 等[15]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角度阐述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认为改善供应链的主要手段是实行信息传递和合作开发新产品,只有采取这种手段才可以有效改善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关系;Haim Mendelson 和Unay I Tunca[16]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单一供应商与多个制造商在信息和利益均衡的情况下开展的动态博弈;Li L[17]指出信息共享的快速发展将会对实体店经销商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冲击;Lee H L 和So K C 等[18]认为生产商与经销商相比较,生产商将直接从共享信息中获益;Gerchak Y 和Khmelnitsky E 等[19]分析认为零售商为了保证商品供给可能会向供应商提供虚假的信息;Wu O Q 和Babich V[20]研究指出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共享信息时提供虚假的信息可能会对其双方均有好处。
综上所述,现有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共享的优势和不足,大多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并未执行到具体的实践层次,对信息共享实施框架的研究相对较少。
Tan K 和Kannan V R 等[21]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认为供应商的充分参与对市场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laxill M F 和T M Hout[22]认为供应商之间相互合作,可以保障产品供应,使采购的不可预见风险降低;Kalwani M U 和N Narayandas[23]指出供应商与客户的集成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扩大销售规模、有效分摊销售成本;Chen I J 和A Paulraj等[24]研究认为通过供应链的集成可使供应商的产品有效满足需求,最大限度降低仓储和销售费用;Petersen K J 和R B Handheld 等[25]从供应链集成的角度指出不同供应商之间扩大合作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绩效;Sezen B[26]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为了使企业拥有稳定的销售途径,供应商应该与零售商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市场占有量,还可有效提高市场绩效;Jaehne D M 和LI M 等[27]、Kim D Y[28]研究指出运用积极的手段促使供应链系统化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Cooper M C 和Ellram L M[29]、Narasimhan R 和Swink M 等[30]分析则认为采取较为正式的手段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不同学者通过研究对相似的问题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种情形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缺少公认的框架标准。
综合分析,绩效评价指标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有的研究基本都认同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但在如何促进其提高的措施方面仍存在一些分歧。
J M Van Berlo[31]首先提出了在农产品相关领域需要考虑供应链的显性与隐性风险。A.J.Schmitt 和L.V.Snyde[32]将农产品的风险归为五种类型:产量与供货中断、收益率的变动性、能力不足风险、工具变换和成本参数的可变性;O Boyabath[33]构建了一个多周期供应链模型调查棕榈油供应链中的容量管理问题,该模型采用动态随机规划的方法,通过确定第一个生产周期中的加工和存储容量投资决策,在剩余周期的价格和收益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库存决策,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提高了企业的预期收益;X Cai和X Zhou[34]建立了一个多时期的模型来对新鲜水果生产商进行研究,该模型假定生产商在已知或不确定需求和运输中断的情况下向当地和国际市场上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国际市场更有优势,但存在运输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将会影响已经订购但尚未处理的订单和已经完成但尚未交付的订单,对于易腐产品来说交货前的等待时间是一个重要威胁,因此一个十分关键的决定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选择在当地市场以打折促销的方式出售产成品,这些决策都是为了减少易腐性和相关损失并最终将生产系统的预期总成本降到最低;H Ge 和R gray 等[35]开发了一个供应链模型来分析加拿大出口导向型小麦供应链的安全和质量问题,通过最小化农民的总成本来确定合适的测试策略,这些成本包括测试点的污染惩罚成本、损失成本、在农民错误表述数据和技术故障风险下的风险控制工作。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左右,综合分析来看,在这一领域中对于农产品的数学模型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一些模型尚不成熟,亟待相关学者对其深入探讨,从而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J A Caswell[36]对柠檬厂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企业在传统方式下和提升产品质量方式下的收益和成本;S Henson 和G Holt[37]研究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生产;P Bogetoft 和H B Olesen[38]分析了猪肉生产企业调整投资的环境影响因素;Boehlje M 和Akridge M J 等[39]研究认为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食品监管成本,提高产品的品质;Bechini A 和Cimino Mgca等[40]建立了一个可追溯的食品安全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追溯,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Smith[41]指出在美国食品安全领域建立的可追溯系统是为了加大对食品供应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Dupuy 和Botta genoulaz v 等[42]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一个优化的可追溯模型,对原有模型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问题产品的识别精确度,使企业的成本下降;Chen C 和Zhang J 等[43]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产生问题主要是因为质量的纵向监管存在漏洞;Lyer G与Kuksov D[44]发现顾客对产品的购买欲望与产品质量呈正相关;Bertine M 和Wathieu L 等[45]则分析指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偏好与其自身的品味有很大的关联。
综上所述,现如今对于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产品制造厂商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质量安全的监管、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构建和消费者购买欲望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相关学者对于质量控制的关注面较为全面,但是对食品质量安全识别方法上面的研究相对较为匮乏,这个视角的研究仍需加强。
基于信息共享、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等理论,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方法因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内涵相互交叉融合,各个角度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水平还需农产品供应商、政府安全质检部门、零售商与顾客相互博弈后决定;②农产品供应链一样适用“他律不如自律”的原则,为了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源头企业的责任安全意识,如何使一线企业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自觉维护食品安全,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③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造成生产商与经销商不能有效沟通,使得供需关系失衡,加大了相关成本,因此,我们应该着眼全局,科学合理的设立信息共享机制;④农产品供应链今后的理论研究应该更加全面具体,整合各种影响因素,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发展框架。
傅国华[46]、沈厚才和陶青[47]提出供应链主体之间要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只有具备“小而精”的供应商才可以提高互信水平,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王宁和黄立平[48]主张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信息共享;许金立和张明玉[49]主张供应链各主体之间应加快建立信任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这样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许景和王国才[50]研究发现生产商和零售商加强理论学习,有利于双方建立互信机制;颜波和向伟等[51]研究提出RFID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为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但斌和周茂森等[52]、高举红和滕金辉等[53]研究认为制造商和供应商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积极共享相关信息,为了提升产业链条整体收益,应该加快推进信息共享体系建设,使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化;张玉春和王婧[54]认为供应链的多变信息共享、多源信息共享和双渠道信息共享是构建现代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信息沟通不畅是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约束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打破各个环节的资源垄断,缓解各个环节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效提升其运行效果。
符少玲和孙良媛[55]构建出农产品供应链合作绩效多维决策模型,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合作绩效的相关问题;高艳和冷志杰[56]通过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出循环经济组织发展评价体系;陈正林[58]、陈正林和王彧[58]分析指出在研究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过程时应该重点考虑供应链集成的影响,运用好这一手段将会使公司成本降低,提升公司经济收益;朱长宁[59]分析发现运用可追溯供应链协调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生鲜农产品双重损耗程度,满足顾客对可追溯农产品的偏好;杨增凡[60]采用模糊评价法、专家打分法对相关指标量化,进而建立起企业绩效评价机制;曹炳汝和樊颜青[61]基于山东省10 个市区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农产品相关企业进行考核,并提出了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相关举措。
综合分析来看,绩效评价贯穿于从生产商到顾客的整个过程,可以根据其运行效果开展总体评估,合理估计其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提升运作效果,促使其完成预期目标。
陈小霖和冯俊文[62]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探究得出了相关风险评价机制与防范举措;刘乔与沈欣[63]从内在与外在两个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供应链风险评价机制;张志清和董绍辉等[64]、周建亨和蒋碧云[65]重点研究了在企业信息泄露背景下的生产与进货问题和该风险对整个产业发展链条带来的影响;樊星和邵举平等[66]运用多属性决策的方法对农产品跨国企业进行分析,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模糊多属性评价模型;李远远与刘礼帅[67]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采用ANP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比例,构建了运用ANP-Fuzzy模型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方法;曹武军和原诗琪等[68]从自然灾害角度出发建立起两级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表明实施保费共担体制能够有效增加农户的投保意愿,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使供应链更长、更加复杂,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脆弱,风险管理现已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因为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和易腐性,使得其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更加复杂。
浦徐进与蒋力等[69]以质量控制策略为切入点分析两种供应链模式选择的判别准则,研究认为农产品质量是“农超对接”供应链产生的基础;朱立龙和于涛等[70]通过研究搭建了一个可以对产品质量起到约束作用的契约模型;冷志杰与田静[73]基于Stackelberg 理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分析,探究供应链相关企业和种植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的契机;崔丽和庞舒[71]、温小琴和胡奇英[72]分析指出为了加快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于荣和陈枫等[74]从供应商与零售商两个角度出发,建立起二者协同合作关系下的集中决策博弈模型与零售商起主导作用的分散决策博弈模型,采用逆向求解的方法得出了使二者达到最优状态的决策。
综上所述,近些年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顾客的消费信心,也对农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食品安全变为了供应链整个环节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快完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业这个基础性产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由于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现有的一些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面较广,但是研究深度仍需加强,并且有些学者关注的角度不同,在一些具体推进方法的研究上还存在一些分歧。同时,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来看,早期的一些观点主要是吸收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思想。1996 年傅国华在我国首先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概念,主张科学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理论发展的开端。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日益繁荣。现如今,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共享、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研究内容与研究角度与国际趋同。
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我国的专家学者在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信息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我们必须承认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我国明显落后于西方。
主要表现有: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二三产业带来的收益远超第一产业,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业等第一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导致相关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研究领域的关注度不断降低。再者,我国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关政策亟待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更加具体化。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方面,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不足,现有的一些质量控制约束模型还未能真正体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要点,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不能完全契合。更重要的是,信息共享、绩效评价、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这四个方面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均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在我国能同时包含这四个角度的期刊还较为匮乏。
通过分析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理论方针政策,提出了一些研究角度供相关学者借鉴参考:(1)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造成生产商与经销商不能有效沟通,使得供需关系失衡,加大了相关成本。因此,我们应该着眼全局,科学合理的设立信息共享机制;(2)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我国的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数学模型,使其能真正指导实践;(3)如何使一线企业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自觉维护食品安全,从源头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提升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4)研究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于公司实际发展数据资料,将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与公司深度融合,降低企业各项发展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总结其各个环节的发展经验并进行推广;(5)深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其他相关理论知识,整合各种影响因素,构建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发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