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述评

2020-12-20 12:43冯飞鹏韦琼华
关键词:资助政策政府

冯飞鹏,韦琼华

(桂林旅游学院 a.商学院; b.图书馆, 广西 桂林 541006)

众所周知,研发投资对企业构建长远市场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在遭遇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经济都处于加速调整与转型之中,其中科技创新业已成为引领当前全球经济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中国政府也在国际社会不同场合表示将“创新驱动战略”确立为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2016年实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创新发展理念”置于各项发展观念之首。同时,政府也在利用各种不同的激励方式(例如,产业补贴、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引导微观市场主体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然而,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政府干预(或引导)下政府政策激励微观企业创新效果的争议。为了廓清以上争议,本文就研发投资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开阔后续相关研究的视野。

一、研发投资动机

人们大都相信,研发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那么,是什么驱动着企业内在的研发投资行为?或者说,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活动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具有内在的动力?我们认为,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动机,来源于企业对利润追逐的内在需要,即逐利永远是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收益关乎创新的利益激励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垄断是创新的首要条件,是确保最先提出新颖构思或新产品具有因创新活动所支付的成本得到弥补的必要利益刺激,并把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作为大企业重要的市场地位手段解决获取创新收益的方法[1]。

由于研发活动具有部分(或全部)公共产品属性,必然导致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存在[2],这一结果的产生缘于创新者对知识有限的独占性[3]。对于创新收益的分配问题,以下三种因素会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影响:收益的独占性程度、资产的互补性、设计的新颖性程度[4]。此外,也有文献认为,企业为了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对手也在进行创新投资),维持其优势地位,发展和保持吸收、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以利于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研发投资,即所谓策略性投资[5-7]。不过,我们认为企业保持策略性竞争优势,只是迫于外部压力获取相对利益的途径,其内部动力来源依然是期望在竞争中获取利益,以谋求在未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因此,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真正目的和动力来源,依然是对逐利的内在需要。

二、研发投资的影响因素

分析表明,创新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而只有持续的赢利才能保证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足够的财务力量支撑。那么引起研发创新动机的外在条件,即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或者说驱使企业产生创新行为的外部因素是什么呢?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统称为影响研发投资的诱因[8],可细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指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外部力量,主要有要素稀缺性、生产的制约因素、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综合作用、政策激励等等。其中,(1)要素稀缺性,由于其难以市场可得、仿制与替换,资源成了企业重要的潜在可用价值。而这种价值实现收益的程度,取决于资源本身的特性与收益的可分配状况[9]。(2) 生产的制约因素。动态竞争能力包括组织流程、资源获得性、发展战略等关键要素。一个企业只有在不断突破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诸如技术、财务、声誉、资源结构、制度、市场等瓶颈制约,才能使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可期。(3)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的结合,引起产业突变,推动经济向前发展[10]。创新成果具有知识外溢效应,有研究表明,通常研发成功后12-18个月内竞争对手就掌握了其创新信息,有时一旦创新完成,有关信息很快为对手所知晓,约有60%的新发明不出4年将被仿制[11]。(4)需求拉动。由于顾客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不断高涨,对新产品新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来自需求上的变化推动企业创新,进而将技术转化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需求拉动,同样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旺盛的市场需求,对创新技术商业化成功极为关键。因为影响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知识产权价值和互补性资产[12]。创新企业一般拥有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而在位企业拥有技术商业化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13]。(5)综合作用。这里的共同作用,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一起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生。即技术创新或许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与市场机会两者相互比较后的产物。企业如何评估、吸收新知识并最终形成商业转化能力,对创新成功极为重要[6]。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依赖于潜在的吸收能力而且与其现实技术积累密切相关[14]。一般而言企业接触外部知识多有利于增强其吸收能力,企业本身的技术积累越深厚,就越有可能通过产品和工艺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新知识的吸收能力(或学习效应)不只激发了企业研发投资动机,而且研发的高风险性降低了那些创新技术积累不足的竞争者的创新欲望[15]。企业较强的外部关联性,对其增强研发吸收能力效果更明显;但较多的关联性,会有较高的研发外溢性,导致创新收益下降[16]。此时,竞争性研发方式,会产生高的创新动机。(6)政策激励。政策扶持与利益激励等措施,对于弥补创新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不足发挥着重要的替代作用[17]。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是很多发达国家常用的政策工具。例如,在荷兰,可以从研发人员的工资税、社会保障缴款的雇主部分扣除研发退税;为初创企业提供特殊补贴,并使之将成本削减与研发部门的活动直接联系起来,以有效提高其在公司内部资金分配的影响力[18]。此外,政府予以对研发人员奖励,设立专项研究资助计划、自主定价等措施,也在欧美国家中常常使用[19]。这种政策激励,对研发活动的稳定性、延续性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主观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是维持企业持续利润流的有力支撑。因为创新本身带有高投入、高风险,成功不确定性等属性。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除考虑以上的客观因素影响外,还必须考虑基于以下因素的预期影响[20]。(1)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市场的需求、竞争强弱、市场的规范性、公平性极大影响着创新收益预期。在消费者对产业质量有更高要求时,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客户的认可标准,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21]。(2)创新成功可能性预期。企业的创新决策,取决于创新失败的风险与创新成功收益间的权衡,即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创新成功的概率。对创新成功可能性的估计,受到企业对自身和关键竞争者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评价[22]。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一方面受到来自创新收益预期的影响,另外还受到企业管理者对创新成功可能性预期的影响。能吸引企业创新的永远是那些成功率高、预期收益大的项目。

三、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综述:基于政府激励对创新的影响

从本质上说,经济后果就是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以及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和债权人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23]。其实质是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实际决策及其决策结果。本文所述的企业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系指政府政策介入下企业研发投资的变动及其对创新活动产生的结果。的确,企业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不仅仅只受政府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微观企业特征(如风险投资与创业以及企业内外部特征如何影响创新的过程、特征和结果),市场力量(如产品市场竞争、进口渗透、银行放松管制、市场条件等),宏观环境或国家特征(如国家制度特征、法律政策、金融市场发展等),等等[24]。而本文主要是基于创新活动的投入受制于利益激励不足和融资约束所造成的制约,从而造成知识市场上的失灵和研发投资的不足[25]。因此,在创新领域,政府激励在各级治理中提供利益补偿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政府激励对创新的影响,我们对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的总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研究;二是政府政策推动下的企业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现将这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呈示如下:

(一)有关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研究

技术创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技术进步的基础是研发活动。由于技术和知识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即正外部性、消费非排他性、收益非独占性[26-28]等特征,导致企业研发活动的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降低了企业研发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创新投资不足,引发市场失灵[29]。这也为政府介入创新领域,发挥政策对创新的激励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世界很多国家都采取了激励研发投资的公共政策,例如研发补助、研发拨款、对研发给予税收优惠、发放研发低息贷款等,对企业创新活动予以鼓励[30-33]。

就政府支持对研发投资的效果而言,现有研究存在正反两方面不同观点,一派认为政府支持有助于企业增加对创新活动的投资。从现有文献来看,早在20世纪下半叶,就有人从理论上阐述了通过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激励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支出[34],但近些年来逐渐有研究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例如,有研究使用西班牙2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数据,发现政府研发补贴有效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门槛,提升了企业研发投资的比例[35]。有学者利用挪威企业数据,考察了政府研发补贴的有效性。最终结果显示,研发补贴能够激励企业研发支出,而发展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替代性。并且,他们发现了政府支持有利于缓解市场在创新领域中的失灵:在研发的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差距较大的领域,企业研发投资更多[36]。在国内有人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发现,政府研发资助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支出的增加[37]。

另一派的观点认为,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抑制效应。他们认为由于政府资助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腐败、寻租等先天不足,且存在各方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事实上,政府激励措施,其决策目标及效能有被弱化、抵消,乃至偏向的可能[38-40]。例如,旨在帮助私人投资者涉足新领域、资助研发和创新活动的补贴,会给不法的商人和自利的官员创造一个官商合谋的机会[41],并且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42]。再如,政府为企业提供资助并要求企业投资创新项目,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仅仅出于迎合政策的需要,实质上削弱了创新的动力,将带来事后的道德风险[43-44]。有学者考察了美国政府资助对小企业创新项目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政府对小企业的研发资助反而挤出了企业创新投资的意愿[45]。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程度,对企业研发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46]。中国国内学者利用中国行业数据揭示了部分科技项目由于政府的特殊扶持而获得了过多的市场份额,财政补贴措施反而不利于刺激研发补贴的增加[47]。

此外,有不少学者认为,政府政策的效果应视企业所处的不同条件(环境)来考察其实际表现形式,不能单纯说政策好还是不好,有效与无效。例如而有学者就有关政府资助时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做了研究。已有文献利用比利时、德国、卢森堡、南非、西班牙2002—2004年的社会创新调查数据发现,政府的研发补贴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时机上的异质性影响:已经获得补贴的企业,如果发现不能得到继续补贴,企业则会缩减当期研发支出;而以前那些未得到补贴的企业,如果以后也能同样获得研发补贴,那么企业会加大本期自身的研发支出比例[48]。有文献表明,政府研发资助政策存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异质性作用。有关意大利Trento省财务资助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务资助计划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的增加,改善了该地区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49]。然而,就企业特征而言,与企业的营业额、劳动生产率、盈利率相比,那些获得资助的企业具有高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投资特征时,资助计划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并且由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效率的不同,意大利财务资助计划对大企业研发投资具有刺激作用,而对小企业研发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并考察了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试图揭示在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创造新的需求、降低成本、项目重置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效应。对6个国家9个不同行业的企业样本的研究发现,与那些技术能力强、需求增长快的企业相比,那些创新能力低、高技术企业、竞争激烈环境下,政府扶持刺激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然而就企业规模、年限特征而言,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50]。

(二)政府政策推动下的企业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

自从英国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来,在发达经济体中相伴于物质增长的同时,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变化与创新。创新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往往来自于解决生产问题、在经验中学习、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或开发新市场而获利、或是出于一种好奇心的需要。人们的创新行为和发展方向,受到利益激励及能力的影响,也受到法律规章、制度设计、风俗习惯、政府管制等的制约[51]。它影响着人们从新知识中获得收益、从相互经验中学习、进行组织和融资、创新动力激励、进入当前被垄断力量占据的市场以及接受新技术的激励和能力。创新就是企业家运用各种要素组合,对既有模式的改造和重塑:创新新的技术,形成新的垄断力量和市场势力。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并借助于政府政策的影响对经济活动主体产生刺激性反应。

有关政府政策影响下的企业研发投资的经济后果的文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影响下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绩效的影响,包括生产效率、获利能力、发明数量、创新商品销售收入等衡量测度;二是通过案例分析,考察政府对企业创新扶持所引发的企业研发行为及其后果。现将以上两方面的主要文献简述如下:

1.政府政策对研发绩效的有效性研究。有关政府政策影响下的研发投资对企业产出效率的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分布在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对研发绩效的有效性研究。有国内学者采集中国省际数据(2001—2008),考察了中国大陆27个省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政府科技资助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研发支出比例;但资助水平总体偏低,且随着政府资助水平的变化,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产出效率的作用呈现出显著的区间影响[52]。也有研究者采用中国行业数据考察政府资助是否对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有效的影响[53],结果表明:政府资助与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企业自身特征,如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企业规模、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所有制类型等,都会对政府资助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外,政府资助对行业创新效果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政府对轻工业的研发资助效果,要好于重工业企业[54]。而也有文献表明,企业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套利和寻租行为,会降低政府研发资助的效果[55-56]。二是政府政策影响下的研发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涉及生产效率、获利能力、创新商品营业收入等领域。例如在研究政府税收抵免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上,有文献从产业政策视角,考察了政府补贴、税收让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发现,产业政策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正面作用,并且这一作用随不同产业类型而异。政府通过提高产业内部企业之间资源重置效率,可以有效提升重点产业政策生产率效应[57]。有学者采用2010—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以营业收入为衡量指标的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补贴的绩效是显著的,同时具有外溢性;在公司不同特征情况下,政府创新补贴绩效也有所区别[58]。有经验研究表明,政策激励存在所有制差异。补贴对民企在研发、专利、创新产品上刺激作用强;降低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有利于增强补贴的正面效果[59]。政府补贴与企业新产品创新之间存在一个效率区间,即适当的政府补贴对创新产出存在激励效应,过高补贴则会弱化这一作用[60]。

2.通过案例分析,考察政府对企业创新扶持所引发的企业研发行为及其后果。案例研究,主要通过调查获得数据,用以考察政策实施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以揭示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美国学者使用调研数据考察了私人公司与国家实验室有效合作的决定因素,揭示了私人公司和美国大型武器实验室之一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CRADAs)的第一个系统案例研究的结果[61]。这些案例涉及不同种类的技术,包括具有非常不同特征的公司(参与公司在规模和内部研发预算存在差异)。它们旨在说明CRADAs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DOE实验室和企业之间CRADAs对利用实验室的研发资源积累和能力的项目最有效,而不是针对那些关注与这些历史积累无关的民用技术的项目。在对这些项目完成之后的直接效益的定量估计的评估完成之前,为了提升CRADAs实施效果,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产权的局限和收益分配,必须做好公司人员与实验室合作的协调:提高项目运作的预算和管理灵活性; 确保合作方的高度承诺和研究团队之间的持续互动; 提高实验室研究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熟悉程度;在合作公司内部发展充足的内部研发和技术专长,以吸收和应用合作结果。德国学者以德国汉堡地区创新体系的经验为例考察了,创新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情况。他认为,经济基础的广泛转变已经看到传统制造业经济的下降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因此,传统的制造型产业政策已经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挑战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逐渐被创新政策取代[62]。根据对汉堡地区创新体系的初步实证研究,揭示了创新政策如何通过将其定位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越来越多地寻求嵌入和实现大学和公共资助研究机构的价值。结果是创新政策在促进技术转让和知识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然而,这个新议程的成功表现在它取决于它被大学和公共资助研究所接受和适应。汉堡研究表明,如果有效实现,创新政策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产业政策形式,可以将地方经济作为具有强大科学和工业联系的高科技研究和发展中心进行重组。而国内学者以深圳市IC产业为例,考察了网络地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但这一案例研究,并未涉及政府资助的角色作用[63]。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基于知识市场失灵和融资供给不足分析框架,来研究政府资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为知识的生产具有部分或全部公共物品属性;此外,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让资金供给者无法确信研发项目赢利的前景,导致资金配置的不足。以上原因,成为政府介入企业高风险研发领域的重要实现依据。有大量文献基于以上理由,研究政府资助行为对企业创新活动是否发挥了激励性作用。二是基于政府研发激励存在的情况下,研发投资绩效(或经济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的问题。现有文献研究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文献聚集于政策微观效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捕捉企业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动,宏观经济政策(例如,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需最终体现在企业具体的研发投入产出行为和效果上来。此外,对于有关政府资助推动下的企业研发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越来越呈现出结论的多样性特征。即政府对企业研发扶持的效果,会受到资助强度、资助对象选择方式、政府干预政策的性质(例如政府的补贴,是基于择优战略还是扶贫性质或是随机选择)、干预时机和政策协调性等政策本身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诸如法律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契约履行、市场竞争等企业生存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企业本身的特征,如公司治理、技术成熟度、产品竞争力、融资可获得性、政治关联等因素,也会对政府扶持效果产生影响[64]。

虽然现有文献对这些问题均有涉足,但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不同因素对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效果,以及这些因素影响研发资助创新的经济后果的传导机制具体是什么,还需要给予深入的探讨,以充分揭示不同因素在促进政府研发扶持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作用的差异。因此,我们发现既有文献有以下不足:首先,现有文献还没有以某一宏观经济政策(例如,产业政策)为分析的起点,来考察该政策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其次,现有文献尚未构建一个将宏观经济政策(例如,产业政策)、企业研发投资、创新产出和企业价值等因素纳入其中的理论框架;再次,现有文献大多对宏观经济政策(例如,产业政策)的效果,给予完全正面或是负面的评价,我们认为这是不足以全面概括某一宏观经济政策(例如,产业政策)效果多面性的。所以,界定政府与市场行为的边界或效率边界,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此外,政府激励政策(例如,产业政策)对研发投资绩效的作用所具有的企业特征差异性,仍显研究欠缺。以上现存文献的这些不足,冀望后续研究者予以弥补与完善,将与此有关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
资助政策政府
政策
政策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助企政策
政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