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娟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 号),正式启动了“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制度的实施到底有何重要意义?将带来哪些深刻变革?本文拟在厘清这些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落实“1+X”证书制度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接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当前,在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紧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难以深入的现实背景下,“1+X”证书制度或将成为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革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虽然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实施“1+X”证书制度,加快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发展,引入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X”证书,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迅速适应产业需求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快速变化,有助于拓展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实施“1+X”证书制度,从理论上说对于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化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1+X”证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中、高三级,不同的专业领域又对应有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的层级性和多样性特点,对于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业机会的选择越来越个性化;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往往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强调反复训练“一技之长”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相对忽视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1+X”证书制度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基础,来构建学生“基于个人特长的职业发展”能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职业院校学生将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X”证书制度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切入点,把技能培训融入学历教育中,彰显了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特征,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解决长期以来“产教融而不透,校企合而不深”的问题。其次,有助于推动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调整课程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再次,“1+X”证书制度通过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有助于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畅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X”证书制度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设计,这一制度设计意味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两大转变。一方面,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更加注重学生复合能力的培养。“1+X”证书制度提倡和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原有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在原有专业的领域上得到拓展,从过去注重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化”人才转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将引导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X”证书的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三个方面,它与学历证书不同,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它更加侧重技能操作,因此也更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既是职业教育的国际经验,又是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实践效果不理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不深。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要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相互融合,必然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结合,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倒推着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与产业界的融合,迫使职业院校积极强化企业力量真正落实“双元”协同育人。在此基础上,“1+X”证书作为院校学历教育和社会用人需求两者要素的对立统一体[1],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势必探索构建“1+X”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与工艺及时融入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当中。
“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育训结合”的要求客观上重构人才培养的过程。一方面,“1+X”证书制度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开展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实习与技能实训,把基于生产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全程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另一方面,“育训结合”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X”证书与职业活动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要求。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1+X”制度实施,必然需要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当中,重构与产业需求及其变化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评价中,大多把院校考试成绩当成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度低。“1+X”证书通过引入以社会化机制建设的“X”证书,必然带来人才培养评价的深刻变化。首先,“X”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同,不属于准入式的资格鉴定范畴,它是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定,反映的是某种特定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X”证书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是学习者职业技术技能的综合反映。其次,“X”和“1”相对独立,发证主体不同,评价标准和规范不同[2]。作为一种新型证书,“X”证书的开发和实施主体将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面向社会招募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实行目录管理,建立退出机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及证书发放,这意味着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将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来进行评价,而不是由政府机构、院校或行业协会来评价。
实施“1+X”证书制度,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决策,需要政府营造配套的制度环境。
1.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证书的权威性和企业的认可度。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行业协会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身份负责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与考核,并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来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使得德国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在本国境内使用,而且可以在欧盟区域内畅通无阻[3]。我国政府在推进实施“1+X”证书制度中,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的方式,引入行业协会建立公正、严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制定符合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的新型职业标准,并对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证书颁发。
2.规范证书发放管理,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首先,针对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出门”、鉴定标准不一、培训混乱、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等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严格筛选社会培训机构、对培训相关内容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建立动态调控机制、加大对鉴定机构的监管力度等规范职业技能证书的发放和管理,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努力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行业用人准入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以满足“1+X”证书制度实施的需要。同时要紧密贴近市场实际需求,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着重选择产业发展急需、社会需求旺盛的有关专业领域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及时把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体现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当中。
3.加强监督与检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保障“1+X”证书的实施质量,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建立健全“1+X”证书的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清单制度,并对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实行动态管理与监督。其次,对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工作要定期开展监督和管理,并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院校培训过程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5]。
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契机,整合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证融通”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职院校首先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人才培养方案要模块化、层次性、多接口,与”X”打通,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方案,要为各种证书留出通道、模块和接口,对于综合的技能证书可把X证书内容分解为多门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对于单项技能的证书作为专业拓展或复合技能培养,直接转换为一门课程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可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积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证书的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职业院校要积极打通学分互认通道,对“X”证书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证书培训机构也要相对认可学校对应课程的学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望真正促进“课证融通”。第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X”证书的桥梁作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学习者和职后学生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相互打通,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2.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适应“1+X”证书制度需要的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第一,创新校企合作路径,夯实“1”,发挥学历证书“1”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地位。学历证书是根本,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在“1+X”证书制度下,要明确树立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校企合作路径,将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及时地整合到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中。第二,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对接企业岗位实际能力,提炼职业关键技能,要将X证书逐步融入学历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贴近职业环境的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
3.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与培训相结合
为适应“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过程的变革,要着手推进教学过程与培训相结合。第一,根据“X”个职业标准或行业领军或龙头企业内部“X”个岗位职业标准要求转化为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标准,并转化为X课程要求,全部或部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第二,对现有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增加、重组和改造,降低教学内容的重复率,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真正反映职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第三,以职业为导向,将课程与技术培训有机结合,突出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转化为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改革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
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接产业需求、强化师资保证
培育一支师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贯彻和实施“1+X”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任务[6]。为对接“1+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需求,职业院校应聚焦“1+X”证书制度,对接产业需求,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积极选派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并将之与教师5 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要求相结合。第一,实施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第二,结合专业群建设,聚焦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灵活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团队内的教师错位发展,实现各有所能、能力互补、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