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与思政课程协同,共同促进“三全”全员、全程、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2]。为此,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明确的思政育人的意识,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国际金融实务》是我校金融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国际金融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双语),为学生今后从事银行综合柜员、客户经理、外汇交易、国际业务等岗位奠定基础。《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组教师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的总要求,实施思政育人改革的理念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教学,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参与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前提。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往往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认识不到位,认为思政育人主要是思政课程教师的职责,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会极大影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实际上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是进行各门课程学习,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教学育人工作予以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得益彰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包括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相关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以及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只有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功能和目标的多元化,提高对课程思政育人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促进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
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中一味灌输思政内容,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两张皮,不一定能被学生接受,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如何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呢?这对授课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更多地在与学生教学互动过程中,了解学生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性化的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教学因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问题观和世界观,难以有的放矢开展思政育人并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只有当学生能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与教师交流观点和想法,教师才能够针对学生对问题的观点进行交流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认识存在的问题及误区进行引导和纠正,这种隐性课程育人的方式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活动设计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是影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施的关键。
要实现思政育人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对课程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科书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顺应“互联网+”的变化,将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建设为在线课程、开发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等方式,建设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线上课程资源的应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开展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提升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能够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教师认真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的总目标和要求,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将思政育人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始终,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为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教学目标设定除了知识目标以外,还注重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既要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概念,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能力目标包括:能用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知识,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能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的知识,分析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能用国际货币体系的知识,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能用外汇及汇率的基本知识读懂汇率报价,判定正确的外汇交易价格;能用汇率制度及外汇管制的相关知识,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及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能用外汇交易的基本知识进行即期、远期、套汇、套利、掉期等外汇交易;能运用汇率风险防范的方法设计汇率风险防范方案。
素质目标包括:具备对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具备对国际金融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操守;养成认真敏锐、诚实守信的品格,以及勤于思考的职业习惯。
课程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设定充分突显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热点,思考和分析开放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热点问题,明确中国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管理、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的改革发展方向,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议,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以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为今后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做好准备,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国际金融热点能力。为了让学生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金融热点,任课教师将国际金融领域前沿热点案例贯穿课堂教学。如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中美贸易摩擦、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在分析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设置了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观点。由于该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热点变化快的特点,如果学生不经过一定的前期准备,没有事先储备相关的分析素材,很可能出现在课堂上三言两语简单表达的情况,这会让讨论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借助浙江省精品课程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先在课程平台中给学生布置章节对应的讨论题目,让学生课前先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平台中的讨论区发帖讨论。这样学生对于所讨论内容就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在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可以基于前期平台发帖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由于经过事先准备,学生的课堂发言内容会更加具体详实、条理清晰,这样的课堂讨论能够实现同学之间观点交锋、内容互补的良好效果。以课程平台为载体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大大增进了师生互动,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国际金融热点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立足中国立场开展相关分析,形成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观点。
通过参与在线平台讨论发帖、参与课堂观点分享交流等,学生对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有了很大提升,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对我国国际收支、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可兑换等现实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基于对我国相关现状的了解,立足中国立场,客观阐述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观点,形成了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观点,实现了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修养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预期的思政育人效果,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课程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积极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并编写出版新形态立体化教材,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创新育人方法,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1.开发立体化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组开发建设了包括微课在内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微课、动画视频等立体化资源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比阅读纸质书本更具趣味性,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课程已建成的数字化资源包括:视频资源99 个,题库544题,拓展资料108个,等。
2.将线上资源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线课程成为在课堂之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的有效媒介。基于课程平台的运用,教师能将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有机融合,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国际金融实务》课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通过在线平台布置任务及完成情况为:测验2次,总题数40 道,测验提交次数233 次;作业17次,总题数323道,作业提交次数2162次;考试1次,总题数10 道,题数10 道,考试提交次数158次,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3.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效果
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给学生事先布置任务,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增进师生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跃,发言内容质量明显提高,课题互动效果良好。《国际金融实务》课程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通过在线平台互动情况为:教师发帖25 次,学生回帖644 次,学生发帖2048次,参与互动人数316人。
4.全程跟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本课程考核将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部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评价。具体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下教学(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利用在线平台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其中线上学习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课程整体考核比重的30%,实现了对学生过程性考核的客观化管理。基于学生对在线课程资源的应用,课程还进行了无纸化考试改革,以机考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思政育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又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并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适合本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