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管理方法的探索

2020-12-20 09:01:47谭平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33期

文/谭平(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尽管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学生,但学生管理工作明显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信息化管理体系投入的资源少,学生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必然使得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体系比较薄弱,进而影响学校的全面规划[1]。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运用越来越凸显学生的地位,学生会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平台上发表心声,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或者了解他们。但往往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管理与服务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完全满足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

(二)传统管理模式滞后

当前,我国较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仍采用的是传统模式,虽然在学生管理中运用了网络新技术等管理方式,但效果并不太明显,仍以“学校——二级学院——辅导员”三级直线模式管理为主。相关学生管理行政部门也制定了学生管理办法和细则,并下放到二级学院由辅导员实施,但由于最高领导者处于整个直线管理最前面,和学生的距离比较远,所制订的学生管理细则和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的管理不能很好衔接起来,给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加大难度。这种金字塔式由上而下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具体的学生管理指令从上往下传达,学生出现问题后情况由下向上汇报,在此过程中,处于最底层的学生能否准确收到消息,或向上级汇报的信息是否真实都难以确定[3]。例如,在新生班级当中,没有将学生管理细则和相关的班级管理制度相结合,而大大降低制度执行力。

二、利用新技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大意义

“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打破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空间和时间局限。以往管理者在处理学生事务的时候,需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特定场所,如学生事务大厅或行政部门办公室处理相关学管工作。“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管理者和学生都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用采用手机、电脑等随时随地办理相关业务,不仅节约时间、简化程序,还提高了效率。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一)立足学生实际,构建学生管理整合平台

高职院校要打造一体化的智慧校园,需以学生为主体、管理服务为首要的内容框架,从而构建系统化、一体化的聚合平台[4]。首先,构建多渠道,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中介多样化。畅通管理服务渠道,使得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联系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有效性、针对性,必须实现管理或服务渠道的一体化建设。针对学校各管理部门网络平台信息单一的状态,学校应充分结合“线上+线下”的渠道,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立体化、一体化、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其次,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各自的管理内容,对各部门进行认定、厘清职责,可避免事务办理时出现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管理内容应突出重点内容,如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等学生接触较多的行政部门,应将服务的重点内容设置在最显要位置,并合理设计界面。

(二)注重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创新学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应该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与落脚点,使信息化手段服务于学生,创新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首先,管理人员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转变管理思维与方式。比如,为了方便学生收缴费业务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支付方式实现便捷支付;图书馆丰富电子书刊、杂志等以供学生浏览下载阅读;学生开展二课活动可采取同步在线直播的方式以得到更多人知晓与关注。

其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要融入学生圈子,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新技术上,为学生发表的动态进行评论点赞,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最后,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学管工作。由于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多元化比较明显,学生的多方动态也会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具有在新媒体、新平台上应对社会舆论的能力,是新时代、新环境大背景下学生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