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星霈 刘法权(.郑州商学院;.郑州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驻马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驻马店九县一区人民群众中流传下来的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习俗。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成果,它的形成离不开驻马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璀璨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驻马店地区带来了丰富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效果显著。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驻马店地区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类保护中心和培训机构增加至30多个。对于培养和传扬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已先后出台了众多关于非遗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3.非遗传承活动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非遗的保护、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驻马店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学校道路两旁的报栏张贴非遗报刊,同时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用电子投影仪播放非遗纪录片、非遗戏剧,向学生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与独特魅力。
4.非遗项目分布不均匀
从信息收集线索来看,驻马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级别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各个区县的资源分布也不均匀,西平县汝南县和上蔡县资源比较丰富,确山县和正阳县资源较为贫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公众的认知水平低以及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这也是公众对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兴趣、认为其内容和形式过时的客观因素之一。在现代多元思想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打上“乡土气息”和“落伍”的标签。此外,传承和传播手段没有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导致许多年轻人说:“这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关注的艺术形式。”
由于传承的群体受到限制,非遗缺少生命力导致现在非遗传承形式不够创新。许多戏曲节目的表演性很强,表演者仅仅是模仿表演至多改变人物头饰。在节目的编排和演出形式上只是小型的表演,没有形成系统化有规模的演出形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非遗项目所在的地区大多地方投入到非遗传承与保护上的资金少之又少。经费存在筹资困难、报销困难的现象。虽然政府对此问题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与实际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原汁原味又要改革创新,增添现代年轻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并进行发展为非遗增添新鲜血液,无论音乐还是戏曲应主动融入时尚元素,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开拓新颖的文化表现形式。克服地区限制让非遗走出区域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利用线上直播平台或短视频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扩大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就驻马店地区而言,应将零散的非遗文化整合成整套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展览活动,让人们听到驻马店就想起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走上地区形象与文化资源相融合的良性循环之路。
资金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应在财政方面增加预算倾斜来解决非遗保护受到资金限制而无法开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