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走好现代化之路的关键一步

2020-12-20 09:01:47吴兴辉昆明理工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33期

文/吴兴辉(昆明理工大学)

急民生之所急,盼民生之所盼,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跨越世纪的初心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决胜脱贫攻坚必须一战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胜脱贫攻坚为根本指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化解新时代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冲锋号已然吹响,任务异常艰巨,挑战不可避免,前景非常光明,我们要不断凝聚和激发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磅礴伟力,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政治和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所在。

现代化作为一个严密的体系,由多方面的要素共同集合而成,但其最根本的要素应包含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化。

社会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催生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把推进现代化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其中,工业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基础,技术及管理现代化作为两臂,个人思想意识现代化作为灵魂所在,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现代化。在以往,现代化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在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经验过程。

长期以来,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引领着实现近代化的方向,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常常被认为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唯一方法。但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我们党开创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党情国情结合起来,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相径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回溯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历程,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严整的多维的体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就首先确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紧接着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作为推进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五个现代化方略;近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又为我们擘画了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的美好景象。

实现现代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走好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在中国展开,云南省和中国所有贫困地区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机。云南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标准,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坚持党政同责促攻坚的责任制度,做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办法,在镇雄开展社会扶贫,在会泽实施易地扶贫,在屏边发展绿色经济,在兰坪实行教育扶贫,在宁蒗布局生态扶贫,在广南开发产业抚平,在泸水兴起科技扶贫,在澜沧聚力文化扶贫,在福贡助力直过民族整族脱贫。

弱鸟当先飞、滴水可穿石,云南脱贫攻坚事业近年来不断结硕果、换新颜、趟大道,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云南现代化道路上的顽瘴痼疾。今天的云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方针政策不断得到贯彻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续。政府、社会与市场协同助力,产业、教育、文化、健康、生态一体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大扶贫格局和社会扶贫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广。

二、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创举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关键一步,就实践的角度而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缺补短”的一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指挥、督战了脱贫攻坚战。全党全社会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协同助力、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战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为推进现代化打牢了基础。

从理论角度来讲,这是以脱贫攻坚体制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步。决胜阶段如何推进人的思想意识现代化是最为重要的任务。这一阶段的脱贫攻坚战汇集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任务,汇集了现代化建设中长期面临的困难,任务尤为艰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纵观人类的脱贫历史,这是一场旷古未有的攻坚决战。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云南人民的拼搏和奋斗中,云岭大地,正迈着摆脱千年贫困,共赴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全省88个贫困县,88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提升至第18位,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独龙族、景颇族、基诺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普米族、佤族等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实现了全体整族脱贫,云南省也因此历史性地告别了千年的绝对贫困,以骄人的成绩交出了脱贫攻坚的喜人答卷。

在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成立七十余载的新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历了极不平凡的曲折历程,也取得了意义非凡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贫困持续宣战、持续进击,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也因此迎来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

时至今日,近8亿贫困人口已完全摆脱了贫困之境。消灭贫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矢志不渝的方向所在。

三、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提升“人的现代化”的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的发展为基石,以人的本质为起点,强调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以什么内容和形式来界定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来实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帮扶群体,更是脱贫致富的力量之源,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出发,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不负韶华、奋勇前进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改变命运的巨大力量。

个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的现代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国家现代化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国家现代化依赖于每一个历史的创造者。英格尔斯曾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的,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个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协同发展、同向作用,现代化国家造就了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又推动着现代化国家的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从而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物质脱贫有了保障不再犯愁,“贫困”的帽子摘掉了,但要走向未来的美好生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精神脱贫的问题,摘掉“贫困意识”的帽子,换言之就是要解决好“富口袋”与“富脑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将是我们解决脱贫攻坚后人的现代化的重点所在,进一步思考脱贫攻坚后续人的现代化问题,其因由就在于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我们只有始终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立党立国的大事,才能引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从而进一步实现每个人及国家现代化发展。

中国梦,是追寻人民幸福的梦,是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摘帽不是最后一步而是新的第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形势会更加复杂、挑战会更加严峻,我们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阔步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新征程。

相关链接

2020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2020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本次督查的主要任务是,对中西部22个省份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成效考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问题排查等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开展督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与基层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督查重点关注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消费扶贫、公益岗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同时关注各地克服疫情影响情况、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情况、防范洪涝地质灾害等风险情况、脱贫攻坚普查前期准备情况等。对2019年退出贫困县进行抽查,重点检查退出质量,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