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开春 刘刚
花生果腐病,又称“荚果腐烂病” “烂果病”,主要由病原菌侵染花生荚果、籽仁或果柄引起的,受害植株地上部常与正常植株无异,地下荚果却腐烂严重。
1.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侵染花生荚果和果柄。荚果染病后起初在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展成深黑褐色大病斑或整个荚果变黑腐烂。轻染病时果皮与籽仁分离,籽仁停止生长,秕瘦、小而硬实,籽仁种皮颜色呈浅灰黄色或铁锈色;严重染病时整个花生果腐烂,剥开果皮后籽仁腐烂,散发恶臭味。果柄染病后,病部呈黑褐色,果柄与荚果结合不牢固,极易落果。病株田间分布呈点片发生状,正常的花生植株叶片翠绿,而患病的花生植株叶片有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与花生褐斑病症状表现较相似,自花生进入开花结果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病。
2.立枯丝核菌果腐病。病原菌侵染花生荚果和果柄。荚果染病后花生荚呈黑色,腐烂,有些上面覆盖着白色菌丝。果壳上形成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呈不规则形,轻者病斑仅限于果壳,没有危害到籽仁;发病严重时常常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危害深达籽仁,造成花生籽仁表面形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还引起果壳和籽仁一起腐烂,造成花生品质劣变。后期病株上的菌丝逐渐缠结成团由初呈白色小绒球状逐渐变为如番茄种子大小的褐色至黑褐菌核。
3.腐霉菌果腐病。病原菌主要危害花生的果实与果柄。果实发病后会在表面上出现深色的斑块,然后斑块会逐渐发展扩大融合在一起,导致整个果实全部被感染。果实感染时先从底部发病,然后导致整个果实群全部腐烂。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病可能,果实染病还会导致果皮与果肉分离,膨大受到一定阻碍。果柄染病后与果实的牢固性减差,导致在采收时容易出现落果现象。但是植株地面上的部位没有明显的症状,将病株拔出来后可以发现腐烂的果实。
对花生果腐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花生病害发生规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发病轻的田块以生物防治为主,重病田块以化学防治为主。
1.农业防治。⑴种植抗病、耐病品种。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病原菌种类选用当地适宜的抗果腐病、耐果腐病花生品种。⑵合理轮作。可实行花生与甘薯、玉米、小麦、棉花等非豆科作物实行1 ~2 年的轮作,对于重病地块进行2 ~3 年轮作,如花生-小麦-玉米-花生等方式进行轮作。⑶清除病残体。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减少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⑷深翻土地。深冬耕,土壤耕翻深度增加至25 ~30 厘米。⑸防涝。花生生长后期,保持土壤湿度75%左右,雨季注意防涝。
2. 生物防治。⑴药剂拌种。1×108CFU/ 毫升荧光假单杆菌150 ~300 毫升拌种50 公斤花生种子。⑵灌根。在花生结荚期用1×109CFU/克枯草芽孢杆菌80 克进行滴灌或灌根。每10 天一次,连续灌根3 次。
3. 化学防治。⑴种子包衣处理。350 克/升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 剂 药 种 比1 ∶1250 ~2500,或25 克/ 升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0 ~800 毫升/100 公斤种子,或400 克/升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00 ~300 毫升/100 公斤种子,或35 克/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45 ~430 毫升/100 公斤种子包衣。⑵生长期防治。花生结荚期,用25%咪鲜胺乳油200 毫升/亩,或250 克/升嘧菌酯悬浮剂60 毫升/亩,或39%精甲·嘧菌酯悬浮剂50~100毫升/亩进行滴灌或灌根。
4.建立生产档案。应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病害防治及相关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