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

2020-12-20 06:40仇卫平
关键词: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李大钊

闫 涛,仇卫平

(1.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2.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220)

在一百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时至今日已成参天大树,生机勃勃地立于天地之间。伴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人阶级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也孕育而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于70年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开创改革开放伟业,让中国逐渐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五四爱国运动后的大约30年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艰辛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道路,进而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出一系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样就透彻地回答了中国何去何从之道路问题。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从这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先驱者那里寻找到活水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伟大改革开放进程中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探索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 五四运动前:宣传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理论

众所周知,李大钊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左翼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擎旗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政权,身为北京大学教授的李大钊陆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7月)、《庶民的胜利》(1918年11月)、《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12月)、《俄罗斯文学与革命》(1918年)、《〈国体与青年〉跋》(1918年 12月)、《新纪元》(1919年1月)、《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1919年2月)等文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大力倡导中国应该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李大钊于1918年7月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这是中国早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檄文。李大钊指出了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他赞扬了俄国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广泛理解支持甚至欢迎无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李大钊认为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初期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时代精神的彰显,评论其革命性质与以往的革命截然不同。李大钊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对神和独裁的势力的巨大冲击,是以人道和自由为精神基础的革命运动,俄国革命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将统治权力收归到民众手中,这是“天才世界的新文明者——俄罗斯人”创造出来的“兼具东西文明特质”的伟大创举。可见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是高度概括和高度肯定的。

确如李大钊所言,十月革命真真切切不是俄罗斯人自己一个民族的事情,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革命。“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桐时落而天下惊秋,听鹃声而知气运,历史中常有无数惊秋之桐叶、知运之鹃声唤醒读者之心。”[1]李大钊用诗一般的话语描述十月革命,在他看来,十月革命本身的历史意义绝不是历史学家用笔墨写下的耸世听闻的惊人之笔,这更是让世界震惊的历史的真实。当时的中国人是以什么态度来看十月革命呢?李大钊说,他们就像翘首期盼迎接世界新的文明曙光一样,通过十月革命的洗礼,人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自由和人道的世界。因为由十月革命带来的新潮流,可以排除当时所处中国乱世的人们的悲观态度,这个现实意义是无可替代的。1919年2月李大钊在《战后之世界潮流(有血的社会革命与无血的社会革命)》再次强调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他对俄国十月革命之中国借鉴是满怀深切期盼的。

1918年11月末或12月初,李大钊在中山公园做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演说再次介绍十月革命,阐释十月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还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内在矛盾,他鼓励工人阶级要对压迫进行反抗。在他看来,未来的胜利必然是庶民的胜利,必然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胜利,是多数战胜少数的胜利,这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李大钊鼓励工人阶级要有革命的自觉和信心,要认清光明未来和复杂现实的矛盾,他认为随着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今后的世界人人都将成为“庶民”,也就是工人。而且李大钊对工人阶级的胜利充满了自信,工人阶级的出现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过程就必然要经历痛苦和危险。这样当时的工人阶级就彻底认识到,只有在痛苦和冒险中才能诞生工人阶级,才能创造世界的新生,工人阶级要面对光明的未来,也要正视现实的困境,最重要的是要充满革命的信心。

李大钊于1918年11月初在《新青年》第五卷发表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烈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李大钊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的、布尔什维的和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文中再次强调十月革命就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革命。他指出十月革命是奉马克思为宗主的,十月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社会主义的国家界限,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来彻底打破。在这里李大钊还强调了十月革命展示出的,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思想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李大钊注意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广泛,在他的理念中,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潮流是资产阶级政府不可遏制的,他进而对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源泉之内生动力进行了生动分析,他认为群众里边的每一个人或一部分人进行暗示模仿,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之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量,最终会形成20世纪的群众运动。

李大钊提到“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602-603他的这种赤旗飘扬的思想在1918年所写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文章中再次提及,这篇文章是在1956年整理胡适的藏书中发现的,有李大钊的署名。“今也赤旗飘扬,俄罗斯革命之花灿烂开敷,其光华且远及于荒寒之西伯利亚矣。俄罗斯革命之成功,即俄罗斯青年之胜利,亦即俄罗斯社会的诗人灵魂之胜利也。”[1]588在这里李大钊强调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他的目的就是要热情洋溢地宣告布尔什维主义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俄国的十月革命,其实只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未来这种革命的精神一定变成20世纪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这是李大钊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我们看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都注重精神力量的伟大作用,挖掘和培育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时代精神。

李大钊于1918年12月写了文章《〈国体与青年〉跋》,他辨析了社会主义与民主内在价值联系,他认为民主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话题,更是世界的话题;民主不仅是人类生活史中一个点,更是世界大同全过程的一个重要话题;民主的真谛是解放个性和摧毁不正当的强势的制度,进一步实现世界大同。民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摧毁君主、退却军阀,获得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的民主后,紧接着追求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国的民主要朝着这个路向前进。在这里李大钊还坚定而明确的提出了民主概念的阶级性,不要盲目强调民主,李大钊号召青年要明晰并追求社会主义的民主,这样的民主才是真的民主,追求社会主义之路才是光明之路。这也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理解深刻而精准,因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1919年1月,李大钊以《新纪元》为题分析中国的未来道路问题。他认为中国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因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是李大钊对世界无产阶级战胜资本世界又一次强力发声,号召中国无产阶级要有革命的意识,要尽快觉醒,要求人民拿起资产阶级给他们的武器反过来消灭资产阶级,消灭旧制度下的“个性的屈枉、人生的悲惨、人类的罪恶”。他强调说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和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这是李大钊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李大钊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观,更体现了无产阶级早期领导人的革命精神和对社会主义热情期盼。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关于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充分展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深刻的,在五四运动及之后李大钊系统地介绍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文化运动的社会主义转向、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无可替代之思想理论基础。下文将继续研究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贡献和历史评价。以此为界,李大钊开启了系统学习、研究、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征程。

二、 五四运动时:全力支持五四运动,高度评价五四精神

李大钊无论是从五四运动的领导组织、理论支持,还是在五四成果的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五四运动的灵魂人物,更可贵的是他对五四运动的历史定位和历史评价也是中肯客观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竭尽全力通过战斗檄文的形式激励、声援青年学生,甚至在后来的五四运动纪念日里,他也专门写下文字以示对五四运动的专门纪念。

李大钊于五四运动爆发后立刻发表文章《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来阐释五四爱国运动的前因后果。文章认为五四运动是爱国的、反抗侵略的、反对强盗行为的学生运动。在李大钊看来,将中国的土地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礼物而进行私相授受,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层反对巴黎和会提出的关于割让中国山东权益的做法,这不仅是朴素爱国心的彰显,其实更是中国人反帝反封建,反抗帝国主义强盗行径和强盗逻辑的现实行动。李大钊批评巴黎和会是有失人道、有失正义、有失光明的会议。我们现在来看巴黎和会的实质确是牺牲弱小民族的自由和权利来为强盗大国瓜分。李大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国家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种种丑恶嘴脸。我们反思当下中国,必须坚定而自信地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才能真正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李大钊批评当时美国威尔逊总统虚伪的一面,他嘴上对外宣称反对秘密外交,行动上却主导把中国山东问题当作了秘密外交的筹码;李大钊批评日本无耻地抢占山东权益,用讽刺的文字写道:“这对日本而言,也不过多养活几个丑业妇、无赖汉、吗啡客,在人类社会上多造些罪恶,作些冤孽,给日本民族多留些耻辱的痕迹罢了。”[2]关于日本的野心,也是李大钊早就看穿了的。李大钊在1917年4月的《何谓大亚细亚主义》一文中就提到过“大亚细亚主义”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要吞并中国的隐语,是“大日本主义”的变名而已[3]。李大钊呼吁中国人要进行彻底的抗争,而不能寄希望于旁人施以援手,因为在“强盗的世界”“强盗的时代”这些都无异于白日做梦。他批评有这种想法的人:“我们还在这里天天做梦,希望他人帮助。这种丧失自立性的耻辱,比丧失土地山河的耻辱,更要沉痛万倍!”[2]2-3他强调,怀有这种想法的人无异于犯下了卖国的大罪。在他看来,不光日本人是中国人的敌人,强盗世界中一切强盗团体以及他们秘密外交这样的强盗行为,这些都是中国的敌人。所以李大钊在五四运动期间发出三大号召,他主张:“我们若是没有民族自决、世界改造的精神,把这强盗世界推翻,单是打死几个人,开几个公民大会,也还是没有效果。我们的三大信誓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2]3这三大号召表现出李大钊对五四运动最有力、最客观、最真诚的支持,这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及其应用于中国实际的真实写照。

李大钊在1919年6月29日发表了两篇短文《哭的笑的》和《新华门前的血泪》。因为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签字的日子,李大钊文中充满了无奈之情,更是表达了反抗之意,文中提到:“今天(二十八日)是合约签订的日子,巴黎的欢声必能送入全世人的耳鼓。可是我们应该常纪念着今年今日新华门的哭声。”[2]14文字中强盗的笑声和中国人的哭声形成强大的反差,控诉列强的非正义之举。李大钊于29日又写下:“这样的炎天酷日,大家又跑到新华门前,一滴血一滴泪的哭。唉!可怜!这斑斑的血泪,只是空湿了新华门前的一片尘土!”[2]3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不公正对待中国的反抗,同时也表达出些许的无奈,更是发自心底对民族尊严的呐喊。

五四运动两年后的纪念日,李大钊写下小文《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发表在《晨报》,李大钊专门强调中国应该将五月四日这一天视为May Day,在他看来五月四日与劳动节的五月一日具有同一的意味,提倡把五月四日也要当作一个纪念日,因为这都是反对强权的行动。他号召青年学生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因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人类自由的精神去扑灭一切强权的行动,这个行动要在全世界强化正义和人道的精神。李大钊强调千万不要把“五四”的意义理解得过于偏狭了,希望青年学生每年都要加上一些新的意义和深刻的内容,其实他的这种想法也正是我们时至今日仍然进行五四纪念的内在价值之所在。

1923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四周年纪念日,李大钊在北京学生联合会召开的“五四”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说,演说的摘要在5月5日的《晨报》上发表,题为《纪念五月四日》。“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民国到现在十有余年,革命事业,还未成功,这些继续革命事业的人,就是我们。”[2]656李大钊号召青年学生抱定目的和宗旨行动起来,首先要组织民众,为大革命做好准备;其次要对“现政府”进行弹劾,李大钊认为组织民众之后就要主动出击,“则将来自有极大之效果”。

五四运动五周年纪念的时候,李大钊又写了短文《这一周》,专门提到了“五一”纪念日、“五四”纪念日、“五五”纪念日、“五七”纪念日等,其中关于“五四”纪念日的文字是对五四运动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学生膺惩卖国贼的纪念日,是对帝国主义进行总进攻的纪念日,更是被压迫的民众向施以压迫、施以强权的国家抗争的纪念日。李大钊号召人们要牢记国际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历史,记住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痛苦灾难,同时号召人们一定要牢记五四运动精神,要争取恢复被侵犯之主权以清洗民族耻辱。这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倡导者李大钊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在民族危亡时用马克思主义挽救民族危难的真实的呐喊之声,那声音穿透力极强,深深烙在青年学生和劳工大众的心头。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之时作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他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分界点;同时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可见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和态度与李大钊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李大钊不可否认地被看作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擎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的实际探索者。

三、 五四运动后:系统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李大钊在1919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完整介绍并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他轮值编辑《新青年》时还将第六卷第五号直接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并且帮助《晨报》专门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洋洋洒洒一万八千余字,分为11个部分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对一般读者来说是学理深晦、卷帙浩繁的,但为了现实形势的需要,李大钊决定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专著。李大钊先从经济学开始研究马克思理论,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从马克思才开始的,只是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者们没有创造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与前面这些社会主义者不同的是,马克思创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可以说他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鼻祖。李大钊总结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李大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提炼出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到马克思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不能被分离和割裂地来看待。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接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观,强调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要与现实相结合。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作时代的产物和重大的发现,对这个学说也要活学活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要拿一个时代一种环境形成的学说来解释一切历史,他主张评价一个学说不要忘了这个学说生成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这是一种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方法。这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他还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包括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学说等进行了介绍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核心部分和经典文章进行了系统介绍。

李大钊于1919年7月6日,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阶级竞争与互助》。这个阶级竞争说,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与他的经济历史观很有联系的阶级斗争学说。李大钊说阶级竞争来自于他们对社会改造的不同态度,居于不利地位的阶级主张改造,居于有利地位的阶级反对改造,这样就导致了阶级的竞争。李大钊肯定马克思《共产宣言》“所有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以及“从来社会的历史都在阶级对立中进行”的观念。李大钊解释:随着剩余劳动的逐渐增加,持有生产手段的一方起来乘机夺取,这样就造成阶级对立的社会。李大钊非常赞同马克思的观念,认为到了生产力发展程度非常高的时候,必然就要破除掉不适应的阶级,最终消灭阶级。可以说这是李大钊理论视域中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相信阶级社会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消亡,他认为最后的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自我灭亡的途径,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李大钊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人类不是争斗着、掠夺着生活的,总应该是互助着、友爱着生活的。阶级的竞争,快要息了。互助的光明,快要现了。”[2]19这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李大钊这种阶级斗争的提法在《赤色的世界》(1919年7月)中也有涉及,他主张人民要有斗争的精神和敢于牺牲的精神,阶级斗争一定会是诉诸武力,一定会有流血牺牲。

1919年8月1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主要是回应胡适在此之前(7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争论的焦点就是在中国要不要倡导社会主义新价值观,这是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中国自由主义者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首次公开的针锋相对的争论,为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在中国的流行打下了坚实基础。胡适首先提出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提到:“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候,如何能有用呢?”[4]胡适认为很多“主义”是纸上的“主义”,这种“主义”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更有甚者为害一方。李大钊予以极力反驳,专门讲了“主义”的重要性:“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2]32所以李大钊强调:人类的社会运动既要研究现实问题,又要主张理想主义,这是相辅相成的。李大钊这篇文章使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以后的争论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5]。在文章中,李大钊坚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人们可以用社会主义作为工具来打倒资产阶级,并驱除不劳而获的官僚和强盗。李大钊公开明确地指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所以这篇短文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1920年,李大钊发表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和理恺尔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三篇文章,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李大钊提到的马克思的历史观,通常被称作唯物史观,这个概念是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是社会学上的一种法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里所阐释的。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是对人的生存的问题的清晰解答,人类的生活是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是一种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经济生活。“唯物史观的目的,是为得到全部的真实,其及于人类精神的影响,亦全与用神学的方法所得的结果相反。这不是一种供权势阶级愚民的器具,乃是一种社会进化的研究。”[2]363李大钊呼吁“现在”已是世界的平民的时代,人们应该自觉自身的势力,赶快联合起来,创造一种世界的平民的新历史。李大钊强调了唯物史观就是强调经济构造的重要性。

1920年,李大钊写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整篇文章四万余字,对社会主义予以了定义,分析了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辨析了社会主义与平民主义的区别,简单介绍了19世纪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区别了基督教社会主义以及行为社会主义等,为对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做出了努力。从1921年到1926年,李大钊有关社会主义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有十余篇,如《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1921年)、《俄罗斯革命之过去、现在及将来》(1921年3月)、《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1921年7月)、《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2年2月)、《马克思与第一国际》(1922年5月)、《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1922年11月)、《社会主义下的经济组织》(1923年1月)、《马克思经济学说》(1923年3月)、《工人国际运动略史》(1923年5月)、《社会主义释疑》(1923年11月)、《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1926年5月)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这些都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化理解,每一篇都意义非凡。

四、 结 语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擎旗人当之无愧,因为他对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极具深度的,对中国历史、现实、未来走向的把握也是同时代很多思想家望尘莫及的。对于马克思的系统理解,就如他在1924年5月1日《这一周》中提到的关于“五五”纪念日(即马克思诞辰纪念日)所描述的,这是李大钊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的准确理解和高度概括:“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宿,亦是社会革命的先驱马克思的诞生纪念日。我们在这一天,应该细细地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详细一点说,就是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2]711-712

李大钊认为中国的落后情形完全是帝国主义入侵的结果,中国人应合力对抗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他看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于困境之中。李大钊视马克思为中华民族的救星,就是要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武装中国人的头脑,来解放自己,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6]

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与李大钊的努力分不开的,我们必须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本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李大钊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李大钊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