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伶
(天津大学党办校办, 天津 300072)
机要文件,是指根据国家保密标准确定密级,且需要在编制、使用、传播、保管、销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保密的文件资料。机要文件是党和国家重要意志、思想、部署的集中反映。做好高校机要工作,是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部署、安排在高等学校安全、顺利、高效落实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高等教育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高校机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既坚持守正,又要积极创新,是做好高校机要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新时期高校机要工作的内容和特点,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出发,探讨了高校机要工作中守正与创新的基本方法。
通常来讲,高校机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类文件资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文件的收取、登记、传阅、存放、归档、销毁等各个环节。这些文件,包括各级党委下发的文件(称为党口文件)、各级政府下发的文件(称为政口文件)及其他部门发送的文件(称为其他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的保密标准,机要文件通常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级别。不同密级的文件,在编制、使用、传播、保管、销毁等文件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要按照规定处理。二是各类机要文件的跟踪催办。机要文件承载着各级党和政府对高校工作的指导、部署和安排,机要文件的安全管理很重要,但落实才是最终目的和核心。由于机要文件的高度时效性,高校机要部门还承担着督促各主办部门及时落实文件要求的责任。三是派生机要资料的管理。在机要文件使用过程中,会派生出其他相关资料,如会议资料、领导讲话稿、汇报资料、谈话、录音、录像、文档等。对这些派生文件资料的制作、保管与使用,均要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我国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迈入普及教育阶段[1],由规模式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内涵式、跨越式发展阶段。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已经由“上大学”发展到了“上好大学”,由“接受教育”转化为 “接受优质教育”。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系着中华民族振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期盼。
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中枢,高校机要工作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保密形势更加严峻、保密要求更加严格。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人们有着较强的政治觉悟,警惕性较高,个人保密意识较强,泄密风险较小[2]。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球进入信息化发展时期,泄密风险增大。其次,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既要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对标国际一流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机要工作涉及的内容更加纷杂,保密难度更大,保密要求更高。三是时效性要求更高。高校具有人员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流,对高校机要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人民对高等教育“公平、公正、透明”的要求更高,需要高校机要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守正意指“恪守正道”,最早见于《史记·礼书》,“恪守”指“严格遵守”,“正道”的本义指“大道”、“天道”、客观规律等。守正指严格按照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指创造新的事物,既包括思想、方法创新,又包括新事物的创造。守正创新可以理解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守正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特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守正创新思想的记载,如诗经中“周虽旧制,其命维新”[3]的诗句。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创造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也是中华民族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守正”,又是基于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创新发展[5]。
守正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和基础,决定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流传千年的成语、俗语和谚语都是对守正创新辩证关系的最好注解。如“邪不压正”“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人必有好报”等。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必然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说明了守正对事业成败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正”,守此“正”则昌,逆此“正”则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发展新中国的历程,也说明了守正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确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这一执政之“正”,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决定着我们前进的速度。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只有不断创新,利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掌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永立潮头,永远引领人类发展的时代潮流。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正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巨大解放,继而推动人类文明快速进步的典型事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守正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核和基础。守正者刚,创新者胜。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守正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失去守正的创新会使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歧路”“邪路”,迷失正确的方向。创新是守正在更高水平上的自我革新、自我扬弃。只讲守正,不讲创新,会使各项工作裹足不前、脱离实际,最终被社会发展所抛弃。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是做好高校机要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保密是机要工作的生命,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创造知识的高地,高等学校机要部门泄密将会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高等学校机要工作从制度设计、机构设置、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均应以“保密”为根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为基本准绳,任何有损于机要工作保密原则的思想、行为要坚决杜绝。机要工作人员要时刻牢记“保密”二字,谨记工作规矩,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严守保密事宜,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脑中绷紧“保密之弦”,时刻坚守保密之则。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机要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的初心和使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征程中,高等学校扮演着“筑梦人”的角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铭记、时刻思考的问题,高校机要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时刻牢记使命,坚守“育人”之正,在此基础上谋求创新,才能在机要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学生不是产品,学校也不是工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给出了答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在天津大学“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管理服务人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机要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机要文件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拓展高校机要工作外延,将自身工作纳入高校育人的整个环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规范,机要工作很难做到不泄密,机要工作的高效亦无从谈起!规范是机要工作坚守保密原则、不泄密的根本保证。高校机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高校特点,探求高校机要工作规范性与高效性相统一的解决之道,优化机要工作流程,使党和政府对高校的指示、部署高效贯彻落实。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是党的高等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高校机要工作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安全、顺利推动的中枢和基础。面对新时代的新特点,高校机要工作应坚守保密、育人、立德、规范之正,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创新机要工作的理论,创新机要工作的方法,拓展机要工作的外延,共同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