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治建设落地的人格化路径

2020-12-20 06:31万银锋郭雨昂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政治

万银锋, 郭雨昂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与党建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这一根本属性,要求党的“人格化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清醒人,牢牢把握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树立和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政治过硬,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

一、思想立论路径:确保政治站位正确

思想理论上的清醒,是政治上正确、政治上坚定的前提。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人格化主体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保持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在思想上坚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确保政治站位正确、准确。

(一)搞清何谓“政治”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经历了神权政治、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演进过程。从学理上看,现在有许多种定义来阐释政治。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此,“正”主要是指儒家仁政思想,相应地由此推及出来的“政治”也就是“仁治”。柏拉图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公正”,他关于理想国的设定实质就是公正国的设定。黑格尔认为,政治是绝对精神的一种外化形态。德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韦伯则认为:“政治就是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是从管理的角度来阐释政治。他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延安时期,毛泽东与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对政治的界定既通俗易懂又切中要害。他说:“政治就是把拥护支持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从政治学的角度规范地来定义政治,比较权威性的是王浦劬的观点。他说,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这个定义,从权力、权利、利益这三个政治学的基本要素的关系中去界定政治,将政治定位为一种社会关系,从而使得政治这一概念从学理上更加通透。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综合、系统、完整地去理解把握政治的概念定义、精髓要义、精神实质,才能在以确保政治站位正确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真正是理性的、是富含理论底气的。

(二)坚守正确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正确,是政治站位正确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针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明确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2]新时代领导干部要保证政治站位正确,第一位的是必须坚守正确政治方向。而新时代领导干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内涵要义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理想)这“两个理想”,坚守“两个一百年”目标,坚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基本理论,坚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守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个基本方略。

(三)坚定正确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正确,是政治站位正确的充要条件。政治立场就是站在谁的角度行动、代表谁讲话、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领导干部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实实践者,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站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当然,这几个立场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孤立的,都是内在统一的。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深刻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2]据此,领导干部站稳政治立场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要聚焦“最大政治”坚决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党最大政治优势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执政党的最大政治危险是脱离群众;就是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四)树牢坚强政治意识

领导干部要确保政治站位正确,就必须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坚强政治意识,使之成为引领政治建设的强大引擎。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有“大”与“小”两种把握。“大”政治意识,就是指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小”政治意识,就是指领导干部头脑中要始终绷紧政治这根弦的思维方式与认知逻辑。领导干部树牢坚强政治意识,就要强化政治上的底线思维、红线思维,以“合政治性”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出方案、办事情的第一道过滤网、验证码,做事之前要像搞环评、安评、稳评一样也进行相应的政治风险评估(即“政评”)。

二、行为选择路径:在政治轨道上运行

领导干部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就要保证自身的一切实践行为、行动都运行在既定的政治轨道上,不能背离、偏离、脱离应然的轨道搞“无人驾驶”。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

(一)政治行为选择的影响因子

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什么样的政治行为选择,背后是受到一系列因子影响制约的。其一,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对政治的静态结构存在、动态运行功能的内心感应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正常健康的政治心理,应是与政治发展走势相同步的、与政治运行的脉搏相契合的;反之,则情况正好相反。领导干部的政治心理健康与否、正常与否,会在无形中影响政治行为的走向、影响政治运行的效力。其二,政治利益。政治利益通常以政治造势、政治影响、政治舆论、政治进步、政治升迁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或明或暗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他在《神圣家族》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明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政治行为人,其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是携带着其政治利益考量的,虽然有时碍于党内文化、政治情面羞于谈出口,但是对政治利益的谋求是政治行为选择的原动力所在。这是不容回避的。其三,政治规矩。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选择不是盲目的、任性的、随意的,是要受到党内政治规矩之限定的,必须也只能是在政治规矩的框架内思考谋划“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旦逾越了政治规矩的底线、红线,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其四,政治氛围。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选择,既受到本人内因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环境、政治氛围、政治生态、政治境况、政治空气等,将决定领导干部在政治行为选择时的切入点、着力点、风险点。政治行为要最大限度地适应政治环境、契合政治氛围,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其中的基本要义。

(二)确保“两个维护”不动摇

从引领党的政治建设的视角透视,领导干部采取的实践行为、行动之政治轨道是有标准的,是有“党标”的。这一“党标”就是“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干部的第一政治义务,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强大支柱与行动逻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统揽“四个伟大”的过程中,展现出卓越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智慧,展现出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政治魄力,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和国家领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因此,领导干部要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要保证行动上的“在轨运行”、始终行走在应然政治轨道上,就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领导地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能对“两个维护”有丝毫的质疑与偏离。

(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领导干部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确保自身在行为上、行动上的在轨运行,一定要看清认清“政治轨道在哪”。为此,就要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条文规定,牢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党的纪律中,包含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六个大类,但其中居于榜首和统领地位的就是党的政治纪律。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当下,领导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自觉做到:对于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妄议中央、胆大妄为,绝不搞团团伙伙、山头主义、非组织活动,坚决同一切面目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斗争到底,等等。

(四)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经历了无数的风险和挑战,养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些意识,体现到领导干部身上,就是要具有足够强大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说到底就是具有区别与一般人的政治嗅觉、听觉、味觉、视觉、触觉、感觉,就是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敏感度、识别度。还是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2]“眼睛亮”,就是要在政治上未雨绸缪“有眼色”,凡事都要在政治上打个提前量、快半拍,而不是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见事早”,就是要第一时间透过纷繁芜杂的政治现象看透其本质,于萌芽状态、摇篮之中科学把握其未来走势;“行动快”,就是看准了的事情要抓住机遇、把握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迅速亮明观点、作出取舍,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

(五)坚决反对两面派和两面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6]。政治上的两面派、两面人,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会上一套、会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两面派、两面人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典型表现,是政治行动上“合规、在轨”的伪装者。坚决反对两面派、两面人,要求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要遵照“三严三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老老实实,保持思想与行动的知行合一,实现党性、德性与人性的有机统一。

三、本领提升路径:锻造过硬政治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6]领导干部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关键要看其有没有能力、本事、本领。如果领导干部能力不足、本事匮乏、本领恐慌,那么,其做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就会陷入志大才疏、力不从心的困局之中。据此,领导干部着力锻造与其职务、职责、职能、职权定位相适应的政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领导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宏观的政治能力要求,属于政治能力建设中的“道”;领导干部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属于中观、微观的能力要求,应该说是政治能力建设中的“术”。在实践中应当把握好如下四点。

一是锻造辨别政治是非能力。领导干部应以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规矩等作为判定标准,擦亮政治上的火眼金睛,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穿透政治上的是非曲直,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

二是锻造保持政治定力能力。领导干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完成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各项任务,统揽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和“四个全面”各项战略,都需要有基于“四个自信”的政治定力,并通过思想定力、决策定力、战略定力、行动定力来展现政治定力,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被外界风吹草动所干扰。

三是锻造驾驭政治局面能力。政治局面的表象是多样性的:有时是舒缓的,有时是险峻的;有时是简单的,有时是复杂的;有时是单向度的,有时是多向度的;等等。但是,政治局面的表象背后是有其本质的、有其规律支撑的,领导干部只有透过形态各异的政治现象看透把握其内在本质、发现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高驾驭政治局面的真本事。

四是锻造防范政治风险能力。所谓政治风险,主要是指对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一种政治状态。一般情况下,政治风险通常可分为一般性政治风险、系统性政治风险。如果党内发生系统性的政治风险,其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所以,锻造领导干部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增强政治风险意识,着力提高政治风险预警能力、政治风险烈度判定能力、政治风险评估能力、政治风险救济能力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领导干部防范化解处置政治风险的本领。

四、成长环境路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领导干部努力成为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要依赖于政治建设的大环境、浓氛围、好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6]这一要求凸显了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凸显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对于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落地的极端重要性。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点石成金”,必须把他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涵养正气、强其根本,做到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其一,把握好选人用人的政治导向。选人用人初看起来是一个组织性问题,其实,它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尤其关系政治生态。众所周知,政治生态的维护者是人,破坏者也是人。这里的“人”,当然重头的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因此,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对政治生态的维护、修复、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源头性问题,按照高素质专业化要求选拔干部、配备班子,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础上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确保选配的干部政治过硬,杜绝政治生态的源头污染。

其二,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12条新准则。党内政治生态与政治生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良性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营造提供有效抓手、有力工具;反过来,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又为党内政治生活的良性健康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氛围依托。由此,从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需要出发,领导干部做政治建设的忠诚践行者就要带头自觉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12条新准则,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民主生活,经常性地进行政治体检,不断增强自身政治免疫力。

其三,加强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建设。重点要着力弘扬服务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探索提炼护卫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荣辱观,倡导有利于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政治文化和伦理观念,让我们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导向、优良传统等红色文化深植于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以正向量的党内政治文化、强大的党内政治伦理涵养党内朗朗正气,引领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