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2020-12-20 03:36:53葛金文谢明霞田雪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王堆重点学科湖湘

葛金文,谢明霞,田雪飞,许 盈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完整、独特理论体系的医学学科,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湖湘中医源远流长,从马王堆医学著作和里耶秦简的出土到六经、脏腑辨证临床体系的构建,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湖南国医专科学校的学堂教育到当今“双一流”建设,无不彰显湖湘中医的厚重与创新。

1 湖湘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历程

1.1 中医药学科的设置与分类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学科的数量越来越多,国家管理部门需求的不同,中医药学科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中医药学科,对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教育部[1]、国家技术监督局[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4]等均颁布过学科分类表。 不同组织机构在学科设置标准上出现相互交叉和矛盾[5],但以上4 种机构的学科分类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中医药一级学科目录相对较少,基本集中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

1.2 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历程

1.2.1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目前,我国共组织了3 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第一次评选工作是在1986-1987 年,共评选出416 个重点学科点,其中中医药学科7 个,涉及8 所高等学校。第二次评选工作是在2001-2002 年,共评选出964 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其中中医药学科15 个,涉及12 所高等学校。第三次评选工作是在2006 年,共评选出286 个一级学科,677 个二级学科,217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中医药一级学科3 个、二级学科18 个,涉及18 所高等学校。

1.2.2 一流学科 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从重点支持112 所“211 工程”和“985工程”部分学科的建设,转向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有争创一流的环境。 2015 年10 月24 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设为目标,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6 所中医药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6所中医药院校以及2 所非中医药院校的11 个中医药相关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1.3 湖湘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历程

学科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明晰的发展方向,并为此做好前瞻性的谋划和布局。湖湘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在把握湖湘中医药传统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以坚持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基本方向,以学科团队的特色为切入点,针对性地选择1~2 个主攻方向,所有的基础研究均围绕主线有的放矢,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学科的优势就会凸显。

在此,我们以树干、树枝和树叶来比喻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与规划。树干为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树枝代表主线基础上分出的多个二、三级学科,树叶则代表二、三级学科上生长的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由此把握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脉络,经过近二十年的孕育和浇灌,长成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为主干,枝繁叶茂的学科树。

以湖湘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历程为例。21 世纪之初,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6个中医药学科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五”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皮肤学科、中医眼科学3个中医药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预选方案),2002 年,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中,中医诊断学建设点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这是湖湘中医药学科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也迎来中医药学科“十五”发展的一个高起点。

“十一五”时期,湖湘中医药学科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增方剂学、中药学2 个中医药学科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2007 年,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第三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中,中医诊断学再次获批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方剂学、中医诊断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剂学等11 个学科入选。“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我省建国以来中医药科研领域最高奖项的空白。

“十二五”时期是湖湘中医药学科进入众木成林稳步壮大的阶段。新增的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内科学作为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 2012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湖南省有15 个中医药学科入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症结合研究的示范和应用”“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团队。

跨入“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学科建设政策大调整的背景下,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进入急速转型的阶段。 2018 年,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发改委公布了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名单,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 个学科入选中医药学科序列,均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依托建设单位。

2 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路径和成效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已实施3 年的背景下,高校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是由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多重要素组成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当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学科建设各要素之间的密切互动是关键指标和重点突破环节。

2.1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中心。 湖湘中医药学科以博士、硕士、本科3 个层次人才为培养对象,以培养教学、科研、临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均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另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0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 个。

学科将多年的教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中西医结合学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研究,认真践行“三全育人”的宗旨和要求,提出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五位一体’协同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针灸学教学团队研制开发《针灸学》全套教学软件,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受到师生一致好评,获得教育部全国多媒体大赛一等奖,并在全国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2.2 师资队伍

近年来,湖湘中医药领军人物在全国实现重大突破。 先后建立刘良院士、石学敏院士、Atta 院士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商洪才、沈剑刚、郑熙隆、陈剑雄、肖小河、宋保亮、齐炼文、Paula N. Brown 等10 余名国家杰青、优青担任学科客座教授。刘祖贻、孙光荣和熊继柏3 位老专家被评为“国医大师”,王行宽、潘敏求入选首批“全国名中医”。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湖南省121 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湖南省225医学领军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

2.3 科学研究

近二十年来,湖湘中医药各学科获得360 余项国家科技计划资助,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在几任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已逐步建立病证规范化、诊断计量化、四诊客观化、辨证微观化、教学现代化和专科病证规律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首次明确提出“数字中医药”的概念,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和标准化研究。学科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创立了“证素辨证”,出版了专著《证素辨证学》,确立了中医诊断学学科在全国的标杆地位。

1986 年,中西医结合学科获批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硕士点,2003 年,中西医结合临床二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创建中西医结合新理论和新方法、规范疾病防治体系和防治疾病机制为学科发展目标,形成了稳定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生殖、感染性疾病、肿瘤、内分泌代谢等临床及基础研究方向。特别是在系统阐述脑梗死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脑梗死的现代病理实质方面,“脑泰方防治高血压小血管病变的循证优化研究”获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脑梗死血瘀证病理实质及中医药防治的实证研究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治疗脑梗死病人逾万例,满足了临床重大实际需求。

中药学学科1981 年成为全国最早的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18 年,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湖湘中药资源的品质评价与开发利用、中药靶向制剂及中药大健康产品、湖湘中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坚持产学研结合,服务于社会,指导药农规范化种植,深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与企业共同进行了五倍子蚜虫越冬新技术的研究、铁皮石斛的人工抚育、七叶一枝花等仿野生种植技术研究。针对湖南典型中药大品种进行了二次开发与关键药材研究,通过研究中药组分,优化配方比例,提升中药大品种的品质和功效。 先后与政府、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立50 个中药GAP 基地,种植面积近200 万亩,为地方政府年增产值50 亿元,为湖南省的医药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调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 平台建设

近年来,湖湘中医药学科扎实推进以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特色平台相辅相成的科研平台模式,成立了综合性一体化、全方位开放共享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中心设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病理形态学、功能技术、分析检测、创新药物与功能性食品制剂六大技术平台以及湖南省最大的实验动物中心,建有各级各类专业科研平台68 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科研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湖南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形成了功能和布局较为完善的国家级、部级、省级专业科研平台,为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 国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自此,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定位了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校的第五项职能。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深度嵌入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家相当一部分的一流高校均认为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是今后一个阶段学科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也通过海外中医药研究中心的模式传递中医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历程中积累创造的文明成果,中西医结合、中西并重的理念也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应有之义。

为加快推进湖湘中医药学科国际化发展,学科建设以国际交流为走向,同时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纽带,实行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的3 个方针。一是实施国际教育方针,让中医药“走得出”。以教育输出为重点,与韩国共建全球首家研究型中医孔子学院,拥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生源,中医药留学生规模居湖南省高校前列。二是实施国际合作方针,让中医药“走得稳”。 以平台搭建为龙头,在俄罗斯、阿联酋迪拜建立中医医疗中心,与巴基斯坦共建“中巴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研发了我国首个进入巴基斯坦的中成药——银黄清肺胶囊。 三是实施文化交流方针,让中医药“走得远”。以文化输出为抓手,打造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湖湘中医文化之旅”等国际知名品牌,传统功法演出被国家汉办列入全球孔子学院巡演活动,并应邀赴北欧、非洲的6 个国家开展了巡演。

3 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愿景与思考

2020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研究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我校学科建设也将步入新一轮的五年规划时间。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如何在国家学科建设急速转型期谋得一席之地,如何进一步加强一级学科的内涵发展,如何引领二、三级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以人才培养、马王堆医学、开放包容为导向,将为新时期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开出一剂综合施策的良方。

3.1 人才培养是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中心和抓手

如前所述,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诸多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吸附性的要素,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以此充分借鉴多学科的人才和技术整合理念及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其他具体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中医药学科的人才培养尤其需要一大批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术业精、心境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情怀深就是要对中医药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怀有坚定的自信;视野广就是要放眼世界、放眼学界,从传统医学中走出来,直面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思维新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瞄准学科前沿,善于捕捉思想的火花;术业精就是要能系统把握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提炼前沿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产生高水平成果;心境宁就是要以事业心和兴趣为原动力,不为商品经济社会所困扰,淡泊名利、心无旁骛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在把人才重要性根植于思想深处,做到事业聚人、感情化人、环境引人、机制用人。

3.2 马王堆医学是湖湘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原点和优势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文化已成为西汉文明的缩影。尤其是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医书14种,中药材十余种,内容涉及方剂学、诊断学、治疗学、脉学、养生学、导引气功、经络学、妇产科学、中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研究西汉以前医药学发展的第一手重要资料[6],可堪称中医药临证发祥的佐证,马王堆医学就是湖湘中医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何擦亮这张名片?一是对马王堆医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从成书年代、文字补释、临床疾病、方药等方面对马王堆医学进行了深入、透彻地研究。 二是理清马王堆医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马王堆出土的系列医书与《黄帝内经》属于同时代的医学著作,与后世医学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医药体系的形成可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五十二病方》是最早的方剂专著,马王堆四部脉学著作与后世脉学体系的形成,足臂十一脉经与后世经络学说的形成等。 同时,马王堆医学也是中华民族提供给世界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挖掘马王堆医学的精华。古汉养生精系列产品是发掘马王堆医学精华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但这仅仅是马王堆医学精华的冰山一角,马王堆医学所含的湖湘文化、人体科学、养生保健、药物方剂、临床诊治等经验与智慧仍然是尚未探知和开发的宝藏,也是湖湘中医药学科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3.3 开放包容是湖湘中医药学科发展的理念和遵循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医药学科变迁发展的直接因素。中医药由萌芽之初的零散知识形态凝练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系统的中医学理论的过程,折射了中医药学科演进的一般路径。 实际上,两千多年医学史演进过程中,中医药学正是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从这个层面而言,开放包容是中医药的本质特征之一[7]。 因此,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应当遵循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

开放包容是回应外部教育需求,推动中医药学科传承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当今的大学教育迫切需要超越传统的专业教育范式,通过高关联度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广度及深度的拓展。“核心素养”顺势成为当下教育界非常热门的话题,指统整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之素养,能积极地响应个人及社会的生活需求,使个人得以过着成功与负责任的社会生活,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挑战[8]。通过协调跨学科的课程建构,促成触及中医药知识内核的深度学习,破解中医药学科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难题。重构中医药学科传承之基,同时面向真实教育场景中的自我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兼容的运行培养机制,创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在对中医药学科范式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自我反思过程中提升湖湘中医药学科的学术品格。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在凝练优势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高水平学科团队的同时,扎实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造就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二是要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原始创新的中医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三是要提升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健康湖南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保驾护航作用;四是要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专业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条件支撑;五是要形成高效的学科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表明,“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大学的核心建设在学科建设。我们应该在理清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路径同时,发挥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国际交流等诸多因素各自的优势作用,加强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互动,相互支撑,形成湖湘中医药学科基础深厚、路径清晰、联结密切的体系。 湖湘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成绩必将“明年春色倍还人”,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建设中脱颖而出,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马王堆重点学科湖湘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马王堆下有古墓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健身气功(2014年2期)2014-04-28 12: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