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健青,蒋灵华,毛朝明
(浙江省松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丽水 323400)
20世纪80年代初,松阳县有油茶(Camelliaoleifera)6 666.7 hm2,品质较差,习惯上叫老品种油茶。到了20世纪90年代,油茶被柑橘、板栗、茶叶等当时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所取代。另外交通不便的油茶山逐渐失管,被松木、杉木、毛竹或其他阔叶树覆盖取代。2004年和2009年,松阳县经历了2次较大规模的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不少油茶和松木、杉木等混交林被划为公益林,在公益林采伐管理比较严格的条件下,油茶中毛竹、杉木、松木等快速生长,致使油茶有效面积快速减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油作为高档食用油,其市场前景广阔。2011年,松阳县把油茶作为全县发展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在政策扶持上给予支持,以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形成支柱产业[1],节约资源,增加GDP产值[2]。
油茶原产我国,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据县志记载,1 500多年前松阳就开始种植油茶。松阳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油茶种植,自然分布的油茶物种有:普通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小果油茶、粉红油茶、连蕊茶、尖叶山茶等。计划经济时代茶油被列入国家统购统销物资之一,油茶产业曾经是松阳县板桥、裕溪、象溪、大东坝等乡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交通便利、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被改种柑橘、板栗和茶叶等,油茶面积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许多油茶也因经济效益不高而失管,全县油茶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
1.1油茶面积规模小,老品种油茶面积萎缩快
根据最新二类资源调查结果(2015),该县仅有油茶面积0.32万hm2,其中老品种油茶0.1万hm2,新品种油茶0.2万hm2。而据2004年森林资源数据,当时老品种油茶仍有0.4万多hm2。
老品种油茶主要种植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采用实生苗或直播造林,未经嫁接繁育,个体变异大,遗传品质差,产量低,劣株比例高,有的甚至不结果。对该县裕溪乡潘山村一块油茶林连续4年定株编号调查,树冠幅年均结果1.0 kgm-2以上的植株,仅占14.3%,年结果1.0~0.5 kgm-2的植株占株数的63.6%,年结果在0.5 kgm-2以下的占22.1%。老品种油茶总体效益低,弃管逐渐被其他乔木树种占领并覆盖,或形成混交林。缺少光照后,产量和出油率都低、油的品质也进一步降低,平均产初榨油在45~75 kghm-2,产值在4 950~8 250元hm-2。部分油茶被划入公益林后,油茶林中萌发的其他乔木树种实行较为严格的公益林禁伐管理制度,油茶林内的乔木生长快,油茶在林下生存,演变成乔木树种为主。在资源清查时,根据优势树种蓄积和郁闭度,统计成杉木、松木等树种,油茶面积消失。在林下的油茶因上层光照不足,不开花、不结果。老品种油茶由于产量低,效益差,失管荒芜,面积萎缩很快。
1.2油茶新品种造林不断推广,优势显现,但总体面积和规模偏小
松阳县从2007年开始引进新品种油茶,目前全县各乡镇都有种植。2012年以后得到较快发展,先后利用浙江省两轮“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特别扶持项目”和中央财政木本油料提升项目等项目资金,开展新品种造林推广工作。到2017年底,新种植新品种油茶面积达到0.2万hm2。从产量来看,种植后第6~8年,平均产茶油可达300 kghm-2以上,而且产量还在提高增加中,预期进入盛产期产量可达600~750 kghm-2,可实现产值在75 000~90 000元hm-2。新品种油茶的优势效益已经显现,已得到普遍认可,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一些工商资本也有投资油茶产业的强烈意愿。但是,进入盛产的不多,产业规模效益还没有显现。
1.3低产林改造实施,经济效益与农民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松阳县制定政策对低产老油茶林劈山和施肥给予资金补助,通过改造增产效果明显,茶油产量普遍提高到112.5~150 kghm-2。但由于油茶遗传品质的原因,仅采取劈山施肥的改造,产量进一步提升有限,产量效益提高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1.4 油茶新品造林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据2017年《松阳县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松阳县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6.4万hm2,占林业用地11.6万hm2的54.98%,进一步新种植油茶的空间受到制约,特别是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适合种植油茶的山场更为稀缺。
1.5缺少油茶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差,茶油衍生的二、三产产值规模小
目前松阳县主要仅有1家较大油茶加工企业——浙江中野油茶有限公司,其厂部设在新兴镇界首村,离松阳县油茶主产区象溪、裕溪、板桥较远,其加工原料也以外地购入为主,与松阳县林农油茶互动交流有一定的疏离感。而主产区油茶加工销售以小型榨油厂、专业合作社为主,缺乏规模和品牌效益,在市场定价权、开展茶油精加工、开发茶油高附加值产品等都处于薄弱地位,由此衍生的销售、体验、特色旅游等产值规模小。
2.1加快柑橘、板栗等其他淘汰经济林改种油茶力度,扩大新品种油茶面积
我国林业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油茶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选育并经国家审定的有65个品种,其中产油1 050 kghm-2以上的有11个,750~1 035 kghm-2有37个,450~750 kghm-2的有7个,在新品种造林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新品种油茶在湖北攸县种植大面积测定,平均产茶油600 kghm-2以上,其生长、抗性、产量、出油率都有显著优势[3-5]。同时油茶良种苗木的产业化生产已经实现,为油茶规模化发展奠定了种苗和技术基础。松阳先期引入种植的新品种油茶,长势优良,也表现出较高的丰产性能,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6,7],农民种植油茶表现较高积极性。全县20世纪90年代被改种板栗、柑橘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油茶面积有0.2万余hm2,这些山场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现在板栗、柑橘、桃、李等经济林逐步进入淘汰期,这些山场特别适合油茶种植,农民也有改种油茶的愿望。在已完成新品种油茶0.21万hm2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会加快改造速度,将这些淘汰经济林改种为新品种油茶,达到全县新品种油茶面积0.4万hm2的规模。按规模化投产后平均产油量450 kghm-2计算,4 000 hm2新品种油茶可实现产值1.98亿元。
2.2 对老油茶基地的品种改良
2007年6月,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团队在裕溪乡黄岭头村、小槎村建立油茶高接换种基地5.3 hm2,2008年在裕溪乡徐山村再建高接换种基地1 hm2,主要采用油茶良种—“长林”166、4、40、19号等9个优良无性系进行高接换种试验,因高接换种技术和嫁接后管理要求高,后续效果不好,也未进行大面积推广。同时,老品种油茶树势也较弱,高接换种涉及嫁接技术推广难和接穗采购难等,推广比较困难。
全县有大量的老油茶(包括在林下的),通过低改效益有所提高,但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弃管荒芜十分可惜,造成林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可以选择对连续2年平均鲜果产量在2.5 kg以下单株先进行品种改良,将其采伐挖除,按新品种基地造林技术补植,造林后第4年即可投产,8年左右就进入结果盛期。通过改造示范,辐射推广,实现对老品种油茶分批改造,改良油茶的遗传品质。新品种油茶补植,方法简单、成本低、投产快、容易推广。到2025年全县完成2 666~3 333 hm2老油茶改造,实现产油量300 kghm-2以上,产值可增加1亿元左右。
2.3开展对油茶松木、杉木混交改造后生态效益的评价,提出可实施的改造方案
开展对油茶松木、杉木混交林改造成块状油茶纯林后生态效益的评价,通过生态效益评价,为油茶混交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油茶作为常绿阔叶树种,经营管理强度也不大,混交改造,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增强固碳能力,利用花期长,生态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油茶特色旅游,增加经济收入,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2.4引进油茶加工龙头企业
积极引进培育扶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油品加工、质量管理、产品开发、销售、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林基地,实行订单收购,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茶籽收购合同,农民销售有保证;在茶林管理上,企业全程跟踪,推广标准化生产,安全质量有保障,以此为依托,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通过龙头企业产品开发,丰富茶油衍生品,满足多种需求,提升油茶价格,努力实现二产产值7亿元以上。
2.5积极开展油茶特色小镇建设
2018年松阳县裕溪乡被省林业厅拟定为森林特色小镇——油香小镇创建单位。依据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理念,立足森林资源和生态优势,以油茶特色产业为基础、油茶文化为主线、油茶特色休闲养生为重点,坚持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并重,创新发展与产业融合并举,推动油茶三产融合,将油茶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打造成为现代林业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要素集聚新平台、森林休闲养生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样板。通过扩大新品种油茶种植规模、提升改造老品种油茶基地、创建油茶特色景区、挖掘油茶历史文化、建设油茶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油茶加工销售和油茶产品的延伸开发;同时,把油茶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与景区景点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休闲紧密结合,与绿化美化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将茶油等产品转为旅游地商品,实现基地景区化,实现林旅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