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一(1)班
那一群一群。
逢了夕阳愈渐滚烫,柔润的橘黄笼在大地之上,那群,回家了。
站在桥边,晚风轻拂,甜湿中和着淡淡腥气。循了风过去,便足以见那热闹的鸭群。
那一群一群,不全是我家的,只有领头的二十只是,我认得它们的叫声。
头颗星星出来前,那一群一群悉数归了家。
村子里,一群一群,一片祥和。
草屋、土屋、砖屋依偎一起,细数天上的星。地上鸭叫一声,天上亮一颗星。几户人家的狗儿闹在一起,吠一声,一颗星。
就这样,一颗一颗星,一群一簇围着月映在塘里。忽密忽疏的叫声,一阵一群拂过塘面……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在故乡。
得空回乡,下车时已然是天昏之际,去赶鸭子回家吧。现在桥边,仍有清风。塘里摇晃摆动走上来的鸭子项上都系了带色的绸子,一群一个色,各回各家。
蓝脖那群与我同路,看来我们才是一家。一同走进那离塘水最近的院子——两层的黛青小院。我记得好几年前它还是单层的土屋,紧紧挨着一旁的屋群。而今却只剩一屋,夕阳下,略显孤单。
爷爷从鸭群中察着一只绿脖的,指指塘那头的洋房,喊我送去,那是大娘家的。我笑这只鸭孬,想到大娘还住在家旁的年月。
房子远了,别的呢?
乡下的夜晚变得格外漫长。现今的鸭子很少叫了,狗儿都拴在各自院中,也不出声。也不见数星星的人,天上也没有星。
好生熬到天明,该去赶鸭子下塘了。所幸虫子们依旧早醒,窸窸窣窣送我们出门。鸭子刚下水,别家的也来了,照样一同玩水,欢得很。
远近的青石板上,慢慢聚了人。女人们在塘边捶洗衣服,顺道聊天,笑声掠过水面,绽成涟漪。
如此,昨夜的难眠略显多余了。
与爷爷一道下田,田野里的作物不同往日的一家一群。高高的隔垄不见了,它们合成了一大群,成了一片。青畴白壤,悉变黄金,我以为大地的模样就是这样:金黄,暗藏柔韧的劲道。
回神,爷爷已在田的那头,身边立着一位同为花甲的老人,一位我不认识的老人。他们依着自己的农具,以两个庄稼人的姿态朴实地交谈着。不知谈到什么,两人竟仰头大笑,笑声钻进田野里,钻入我耳中,痒痒的,暖暖的。
昨夜的难眠定不必了。
独房子远了,仅此而已。
庄稼人早已将他们的心一颗一颗种在田里,长成一群,结出远浓于血的亲情。这是本分,是骨子里的基因,是祖祖辈辈的规律。
再看一眼日头下的村庄,一群一群。
★优作点评★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两篇优作都是以“我眼中的家乡”为核心话题,共同选取了最具故乡特征的情感凝聚物来表现,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生活在花木之乡,故乡在他生命中幻化成一棵棵一片片的树;第二篇文章的作者生活在徽州水乡,故乡在他的生命中则幻化为一只只一群群的鸭。生于斯、长于斯,这些物、人、事伴随着童年、少年的印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眼中、心里,这些物也是有生命的,树会生长、会结果,也会老去;鸭会欢叫、会回家,也会孤单。而亲情的质朴、人情的温暖、民俗的传承,共同成为故乡,留在了生命里。故乡的人事各不相同,故乡的美丽异曲同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两篇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改变与逝去的伤感与忧虑。树的老去,树的被卖,鸭的离散,人的疏离,人事的改变之后是被撕扯的故乡记忆与情怀。
两篇文章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多展现的是故乡之根被拔去后的惶恐与思索,显得少年老成;后者展现的是故乡改变之中的不变与永恒,显得积极深刻。忧与爱,相伴相生,共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厚而质朴的情感。
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质朴简洁,耐人咂摸。如“树一走,人们就开始分家,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坐在枇杷树的大坑中,风为我披上了夜色”“地上鸭叫一声,天上亮一颗星”“笑声钻进田野里,钻入我耳中,痒痒的,暖暖的”……画面感极强,和乡村的主题水乳交融;情感的表达质朴而节制,却更引人回味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