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发现未来之星,一直是我们“第一视线”作为重头栏目的宗旨之一。
但一个不忍直视的现实是,如今,有写作爱好并将之坚持下去的作者,日渐凋敝。我们当然知道,电子产品的冲击、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在“扼杀”写作细胞。有作家说,写作是与苦难联系在一起的。确有道理。但全然绝望似乎也是不必的。因为,在某一天,编辑总会邂逅某一位作者,让我们坚定:哦,在“温床”里生活的孩子,也有深度思考者,且能驾驭各类文风。
写作,说到底是生活的记录,是思考的结晶。对小部分人来说,是生活的必需。本期推荐的韩汝钦同学,即其中的佼佼者。我们将她的写作,用一个字来概括——读。她读己,读书,读人……内容驳杂而有章法,想象新颖而不突兀,思维跳跃而成逻辑,虽刚上高一,但恰如“小荷初露尖尖角”,持续成长,吸收养分,必将吸引更多“蜻蜓”伴之。
(肖 尧)
出生于人才辈出的江南,于是从小也酷爱写作、阅读、辩论、旅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四者相互结合以丰盈生活。秉持“毕竟我不像饮料那样,贴着柠檬味或是草莓味的标签”的理念,在写作中主张通过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聚焦人生百态,力求有自己的发现。青春野长的季节,加之文风游离不定,似乎有了参差不齐却又错落有致的特性,尤其喜欢通过细节透析生活,内省自身。
如果说,“羽毛未丰,新硎初试,少不更事,初露头角”可算是我的一段小结,那么,“我想,我理应坐下来判断自己,伏在文学的岸边聆听远方梦想的初鸣”,当是我继续前行的心声。
2021,未来通讯计划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高一(1)班韩汝钦
军训的日子向来是被汗液浸透和阳光炙烤的,是那般黏稠,不肯向前流动。此刻,明明已经吃完晚饭,太阳还一反常态,慢吞吞地在天边磨蹭不肯落下。叹一口气,我先室友一步走出餐厅。
回到寝室,整个人瘫在床上,脑袋晕眩。训练日子里的小憩弥足珍贵,寝室电话竟在此刻响了。我暗自叹气,艰难地爬起来走向桌边,低头却看到醒目的日期——
2021,星期一。
“座机竟然显示2021,想来也是热昏头了。”我调侃了一句,顺手接起电话。
“喂,请问你找谁?”
“喂,请问是我吗?”
我愣了愣——这是什么奇怪的问题?我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喂,请问是我在听电话吗?”
我突然颤了颤——我好像发现,听筒里的人有着自己的声音。或者更准确地说,听筒里的人就是我。
那么,我在哪?
吃惊地抬头,猛地挂掉了电话,冲到阳台上望向外面——还是一样的墙,还是一样的杂草,周遭的一切没有丝毫变化。可是空气里静得诡秘的氛围却让人汗毛倒立。坐在床位边发愣——俗套的情节,是我的意识来到这里了吗?那我可以告知过去的我即将发生的一切吗?
时间似乎被突然按了快进键,等我再一次抬头确认环境时已经入夜。
低头看着手表上的指针一点一点地画着弧线,我感慨万分。小时候以为十年就是很远很远的未来,可当自己处于2020年那个曾被戏称为“小学生作文中的未来”时,才发现过去流淌的岁月不过弹指一瞬,仿佛双眼一睁一闭之间就已渐渐长大。从前觉得十年之后方是未来,现在却认为24小时后的明天也一切未知;从前总是那么迫切地希望拥有预知能力,现在却认为不应为了这些强行改变命运的轨迹。出于害怕的不安,让未来在人面前总是那么令人期待而又莫名恐慌。
我犹豫着轻轻放下了电话。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样如释重负,我仍然在踌躇。能够让过去的自己预知未来的机会太诱人了。我理应——也不像是会放弃这个机会的人。可要做出拨号与否的抉择,我不行。
如同被编排的剧本,电话铃不失时机地再次响起。这时的铃声不急不缓,恍若虚无缥缈的催眠曲,飘忽之间似乎在唤醒些什么——我看到中考前夜在医院痛哭的自己,看到在考场里锁眉无奈的自己,看到走出考场后怅然若失的自己——我多想告诉她,不要坐在教室空调的风口,不要与那道压轴题死磕到底,不要就这样走出那间留下三年所有的考场。因为经历过绝望、痛苦、无助,我是多么希望寻一瓶后悔药,找一扇任意门,而不是如此草草了结过去,盖章封案变成卷宗。同样,我极清醒着——如果一切重来,没有人知道事态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不敢再让自己身陷囹圄,我清楚地知道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以让我用不一样的方式重蹈覆辙。
电话铃声仍然不急不缓地响,像一根根针柔柔地扎进血肉里,在触到骨髓的那一刻才骤然疼痛。我倚在柜边,没有移动。
电话铃声终于停止响动。我松了口气,木然地望着阳台外那一片全黑的苍穹,却在抬头的刹那突然看到正上方的月亮……也许这样的比喻不太贴切,可那真像……就像被熄灭的一盏灯。
正当我奇怪之时,更加诡异的一幕上演——光亮渐暗之后我竟然看到自己站在所处空间之外,或者说我正跌坐在自己所安排的狭小空间之内。我看到自己叹了口气往仪器边走去。我眯着眼睛,依稀辨认出一些按钮的名称,“铃声”“环境白噪音”“仿真灯”,还有摊在一边的一块黑布。
我看到自己在巨大的显示屏上打下:
“2021未来通讯计划:失败。”
伴随着自己消失在拐角的身影响起的是电话铃声。我猛地回头,寝室里的那个座机却只是安静地躺在一旁。于是又将目光收回空间外,我看到自己又疾步回来,提起电话,随手打开免提,大声问道:
“喂,请问你找谁?”
“喂,请问是我吗?”
在“隐秘的角落”中探寻曦光——发现《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的世界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高一 (1)班韩汝钦
沙皇统治时期,浮躁的风气、白色恐怖的阴影、复杂诡秘的人际关系和等级分明的阶级制度,将这片晦暗的土地逼仄成了一处吞噬人性的“隐秘的角落”。对此,契诃夫有着最为清醒的理解。不抱任何幻想,直指社会阴暗,揭示旧社会“隐秘的角落”错综复杂的关系,唤起人们内心对曦光的渴求,是他写作的自觉担当。“世界上有二不可直视之物,一是太阳,一为人心。”他深谙此道,奋笔不歇。
小说亦是生活。契诃夫笔尖下流转的故事,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壁垒森严,人性两极化的割裂,下流低俗的人情世故。那些曾让人们羞于启齿的,那些黑暗的、堕落的,都被契诃夫以入木三分的笔法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小职员之死》中的伊凡胆小怕事、畏首畏尾,缩在亲手铸造的角落中瑟瑟发抖,是契诃夫对软弱的保守分子悲惨命运的深刻阐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以己为牢、诚惶诚恐,在荒芜闭塞的角落里不愿变革,是契诃夫对沙皇专制主义的厉声控诉;《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对民众作威作福,对权贵阿谀奉承,在名利的角落迷失自我,是契诃夫对沙皇走狗的无情嘲笑。锋利的笔尖、敏锐的思想审视着隐秘的角落蠢蠢欲动的、与杀人诛心无异的欲望,审视了最混乱、最庸俗的人性,撕开了浓墨的一角,混沌之中隐约透出缕缕曦光。
讲述着旧社会糜烂的人间,字里行间却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定信念——这是契诃夫给予这个黑暗天地的温情。《第六病室》中的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但他热烈诚挚,充满智慧和理性,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展现着身处人世间拥挤的角落而向往光明的执着,以及困于自身软弱而又破壁无望的复杂心理。在他身上,我们真实地体悟到向光生长的美好人格之难能可贵,个体徒劳而自我麻痹的孤伶无助。在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内心激烈矛盾斗争中,他揭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生存模式,也令人以文字为鉴,反思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因为金钱、名利而放弃了激人上进的初衷?是否因为人云亦云、攀比而迷失了不懈前行的方向?
此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同情,是契诃夫写作的基石。多年行医,使他遍历底层众生;库页岛的走访调查,让他对流放居民有了直观的认识。他深刻地意识到人们正在醉生梦死、半死不活的僵化生活中慢慢腐化。为此,他用诗人般的手法将人物的扭曲变形、人生的丑恶百态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如中国古代“说书”腔调——艺术化地呈现给大众,企图以此播种下唤醒的力量。
乍读此书,张扬的笔法与深沉的内容令人压抑。再三品味后,又能发现,可恶之人也有其可怜之处:或是被沙皇专制磨平棱角,或是为了求生而泯灭初心。契诃夫没有轻易对人性做全盘否定,如《苦恼》中郁郁寡欢的车夫引发人们的同情,使人感受到人情余温的美好。
“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仍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即使身处泥潭,不忘眺望远方黎明的光亮,冷酷却又温和地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契诃夫小说的力量——在旧社会“隐秘的角落”中探寻曦光!
他的追逐将永远激励着你我在偶尔沉闷的生活中奔跑。
拓雪故笺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高一(1)班韩汝钦
他是最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他是享尽荣华富贵的少年才俊,他是无忧无惧的一世安民;但他的一切,都是明朝的。
那些活在马背上的满族人提着草原的大刀走进原来属于大明的宫殿。他看着被骄纵的马蹄所挥起的草芥被狠狠抛起,在半空短暂地停留随即摔向地面。他的一切也随之戛然而止。
父亲降清,他决然地别去了家人。这是他做过最痛苦、最决绝、最冷酷的抉择——无论于他还是于父亲。他走在晚秋的夜里,在广阔的天地间失了方向。出了那座气派的府邸,越了那片高高的城墙,他才发现纵使自己遍阅群书、博学多识,看到的也只是世界小小的一隅。被认为见多识广的他,竟然扶着旅店的窗木问了自己一个可笑的问题:能去哪儿?
叹息、摇头,自我否定再否定之间,他终于敲定了答案:去西湖吧。他记得自己在那儿有一处小院,远离喧嚣,几乎就要与世隔绝,想来竟也是他唯一的去处。
年已而立的他终于暂时扎了根,扎根在一处山林之中。这里鲜有人至,偶尔可听见渔夫在山另一边隐约的歌声,听见樵夫在连绵起伏的山中高声的自语——这份无论世间如何动荡的安然快活,他学不来。
西湖真是个好地方。他酸楚地想着,却不知到底该如何收拾心中的一片荒芜。故友们死的死、降的降,还有的不知所踪。那些吟诗作赋的风雅子弟,在他最需要慰藉之时,已无一人。那些临湖登台夸赞他琴技高超的听客、那些对他少年才学啧啧称奇的旁人,都与他断了联系。经了与父亲诀别、与国都永别的这一遭,“一世两人”是何等的悲凉。
时间随着远山中清涧缓缓流淌,杳然无踪。那年的雪啊,来得很早,下得猛烈。他站在竹篱前,披着一件素色的裘衣,没有撑伞。在纷飞的大雪之中,他的思绪缓缓地飘进了那个冬天,也是这样苍茫的一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他对故国全部全部的思念,都随那场似乎有意的偶遇埋进了西湖冰冷的湖底。
他站在王朝与王朝的断崖边,身前是原野上的兵荒马乱,身后的故国在纷飞的大雪里失了踪迹。
他,名曰张岱。
创作感悟
执我之笔,筑梦人生
对于生活深刻的认识,往往源于阅读生活时的深入思考。
开始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产生兴趣,还是在初中时读到课文《变色龙》之后。出于好奇,更是被这样一位针砭时弊作家的犀利笔力所吸引,书缘就此结下了。在小说中出现的一个个小人物,有着明显的特点——被塑造得几乎夸张到了畸形,可在深思之后却又真实合理得匪夷所思。这真是大师手笔,文学的魅力大概也正在于此!
小说瞄准了大城市中的人物,如警长、文官,生活平淡无奇,可行文之中犀利的语言和毫不避讳的描写,却清晰地把一切隐藏于日常的罪恶集中地暴露出来,深沉地搅动人心,让人不禁开始细细思考社会与人生。正因如此,当这个夏天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爆火,我立马联想到的就是契诃夫笔下的世界——两者血淋淋的真实似乎都在冷静阐述着拥挤在角落的人性,却又时时刻刻不忘眺望远方地平线的光亮。有一个词语叫作“向死而生”,我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褒义词,用它来形容契诃夫这样的小说家——即使清亮的眉眼已经真真切切地透视着世间背对美好的阴暗角落,却仍然追随着光。
暂且抛开这篇读后感,在写作上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私心”。开始有意识地加入自己的思想进行写作是在进入初中以后。接触三毛的作品之后开始留心旅行或者平常每一天的一些小事,也对灵感的捕捉更加敏锐了些。比如《拓雪故笺》是在看文章时被“崇祯五年”这个时间表述感动而构思,最终成文;《2021,未来通讯计划》则是因为在军训时某一天给家人打电话时偶然发现座机上标着“2021 星期一”,于是当天就快速地打了草稿记录下这个灵感。
于我而言,写作让生活中一切有趣或乏味的细节都变得生动,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惊喜。因此我总会不知不觉地想要通过文字去表达意识上产生的共鸣,也更愿意表达一些带有自己思考的生活。
我确信自己感受到了对写作的热爱,我也将执我之笔,筑我之梦,十年,或者一生。
(韩汝钦)
老师评语
行动派,少年的姣美姿态
“对于生活深刻的认识,往往源于阅读生活时的深入思考”,初读韩汝钦《在“隐秘的角落”中探寻曦光》一文时,我深以此为然。
“隐秘的角落”的灵感来源于这个夏天火爆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她在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契诃夫深刻的笔力,发现了作家竭尽全力为逼仄的世间苦苦挣扎的人引入曦光,给予希望的崇高品性。这样的阅读,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此后,军训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在军训结束前两天,学校要我班派一位优秀学员上台代表全体新生发言。军训强度高,发言准备时间紧,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寻找男生代表时,突然窜出来一位女生:老师,你让我们准备什么?我也想试试!
这自然是好事!
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上午这个女生就把发言稿摆到了我面前。我不得不佩服起她的行动力。接下来,我提意见,她立马修改,在军训的休息空隙处。我还时常看到她拉着几位演讲高手一直在训练。在短短的一天之中,她高质量地完成了写稿与演讲的工作,最终凭着自然而自信的表达,获得发言的机会,也最终在军训闭营仪式上,得到了学校的高度好评。之后,我又读到她的旧作《拓雪故笺》,不禁惊异于她文字的老练——小小年纪居然已能隐然咂摸到张岱的苍凉寂寥心境。这再次证明了她的阅读穿透力。而她写于军训期间的新作《2021,未来通讯计划》的灵感源自寝室座机显示屏上的一个日期数字——“2021 星期一”。这个小小的变动,提醒着我们——韩汝钦不仅读书读得深刻,对于生活,她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体会!
“我想,我理应坐下来判断自己,伏在文学的岸边聆听远方梦想的初鸣”,在她敏锐的心间,当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我更坚信,作为强有力的行动派,她将会是青春的一片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