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七条尾巴

2020-12-19 09:55王小麦
青年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郝思嘉卡尔维诺瑞德

王小麦

我以前觉得结尾是轻轻松松就能写好的,只要顺着写作线索进行就可以了。可后来发现,有些我觉得很容易结尾的作品,其实作者在写开头的时候就已经在“写”结尾了,结尾不仅体现在文末,还体现在开头和中间。作者在写作初期就要对文章内容有大致了解,让一切事件的发展都指向结尾,这样才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故事结尾的方法有七种:和谐结尾、悖论式结尾、梦境结尾、空白结尾、无限循环结尾、启示结尾和缺失结尾。这些结尾基本都符合一个原则——隐义比说明重要。

结尾不仅代表故事的结束,最好还能隐含一些哲理,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思考的余地。叶圣陶先生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我们在设置结尾时要想,读者读完结尾后会更喜欢这个故事吗?能让读者参与到结尾中,和主角共哀乐吗?

下面具体讲讲七种结尾的方法。

第一种是和谐结尾

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和谐而完整的。这种最常见,也最传统,中国古典文本常采用。结束时,所有未完成的事都会完成,所有人物的结局都会交代清楚。

和谐结尾符合读者对了解完整事件的期待。这些事件的发展脉络就像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因到果,符合大众对生活的认知。一般采用和谐结尾的方法可以产生大团圆和灾难两种情况。

大团圆的结尾往往皆大欢喜。以《西游记》为例,结尾时,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磨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这种结尾方式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快感。但大多经典故事都不会简单地选择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尾,因为许多作者认为这样的结尾会显得不够有深度,所以常会选择和谐结尾方式中的另一种——以灾难结尾。

余华的《活着》就是以災难结尾的代表。到结尾时,福贵身边的亲人先后死去。福贵用攒的钱买了一头老得没人要的牛,最后和牛相依为命。读余华的作品,就好像一步步走进冰窖。读到结尾,完全进入冰窖。灾难结尾可能指死亡,包括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死亡,也可能指对生活本身的悲观态度。

如果要用和谐结尾的方法,要注意故事前后的时间设置和情节变化,保证它们都处在和谐而完整的环境中。

第二种是悖论式结尾

和谐结尾方式,无论结尾是大团圆还是灾难,都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其前后逻辑是一致的。悖论式结尾则相反,可能会正话反说,话语背后潜藏着更丰富的,甚至与其相反的内容。《白夜行》的结尾是桐原亮司自杀,雪穗头也没回地离开。按常理,一个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人自杀了,雪穗就算对对方没有爱,也应该有同情心,或者心有愧疚,但东野圭吾写道:“她一次也没回头。”如此不按常理出牌,让读者对这个结尾产生了诸多猜测。

如果我们要设置这样的结尾,就要明白这种表面上反逻辑、反常理的情节其实在深层次上是合乎逻辑的。

第三种是梦境结尾

读整个故事就像做一场梦,结尾就是梦醒的时候。当然,梦境结尾并不都是指结尾时主人公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梦,这种情况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们称之为真实梦境结尾。绝大多数梦境结尾指的是叙述者在回忆或讲述完一件事后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称之为恍然如梦结尾。

真实梦境结尾的例子有《爱丽丝梦游仙境》,它是以爱丽丝离开梦境,回到现实而结束;恍然如梦结尾的例子有杜拉斯的《情人》,故事的结尾是很多年以后,他给她打电话。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从开始到最后,《情人》的时间都是超前的,作者仿佛是站在现在说着以后的美丽和爱情。结尾好像又把作者、读者拽入过去的梦境。人生如梦,杜拉斯似乎始终在自己的梦里面徘徊着。

在梦境结尾中,读者回头看去,往往会产生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错觉。若要以这种方式结尾,就需要在写作时尽量使用诗意的语言,即故事不应只有叙事部分,还要有抒情部分。你可以试着在写完一个情节后加入一些情感描写及散文化的描写。

第四种是空白结尾

结尾不是确定的,有很多可能性,要调动读者自己猜测和想象。《飘》的结尾是,郝思嘉终于意识到自己对瑞德的爱,可瑞德却已离开,这时郝思嘉脑海里的念头是:“我明天会想出办法来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么说,明天是新的一天了。”

作者并没有设置一个确切的结尾,比如瑞德最后回到了郝思嘉身边,两个人过着幸福生活;或者瑞德始终没有回去,留郝思嘉一个人苦苦等待。作者设置了不确定的结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结果怎样,谁知道呢?让读者燃起主动参与其中的欲望,吸引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一个结尾。

设置空白结尾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在结尾前一定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件重大的事情让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飘》里,女儿的去世对瑞德的最后离开起了关键作用,正因如此,结尾才会留一个未完成的尾巴。所以,在设置这种不确定的结尾时,需要选好关键点,我们要想一下,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抛出问题,才会有更剧烈的冲突和想象空间。

第五种是无限循环结尾

结尾不像结束,更像是一种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将会绵延不断地持续下去。

张爱玲的《金锁记》的结尾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一边将镯子一直推到腋下,一边回忆着自己十八九岁做姑娘时的经历,那是她的青春年华,后来嫁给了有痨病的二少爷,她被金钱锁住的一生就开始了。最后,张爱玲徐徐写道:“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结尾的月亮和开始的月亮相呼应,七巧的女儿似乎又会重蹈七巧的覆辙,这哪里是结局,分明是同样命运的开始。

读这样的结尾就像是走迷宫,走了好久,以为到了出口,最后才发现出口也是入口。这种循环结尾的方式会让读者跌入一个没有出口的封闭圆圈,也会让读者一直沉浸在故事中,反复思考故事的结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要用这种方式结尾,就要特别注意:循环的不仅仅是结尾部分,还有开始、中间部分。

第六种是启示结尾

启示结尾指的是在结尾时,作家现身说法,把内容延伸开,重申作品的意义,让读者从作品中得到某种顿悟。比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是唐泰斯复仇成功,留下了一封信,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这句话在最后又被重申了一遍。“我的朋友,”瓦朗蒂娜说,“伯爵不是告诉我们,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吗:‘等待和希望!”这个结尾把简单的复仇故事进行了升华:不管我们遭遇多少磨难,只要心怀希望,就可以生存下去。启示结尾最忌说教意味,而且点到为止就好,说多了会索然无味。

第七种是缺失结尾

直接掐掉结尾,或采用戏谑、抖机灵的方式结束。比如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正文一直围绕一位男读者读《寒冬夜行人》这本书展开(有些像“戏中戏”),故事最后是男读者为了寻找《寒冬夜行人》的结尾来到图书馆,作者详细描写了男读者看到的七个读者,当男读者说他为了寻找结尾而来,第七位读者是这样回答的:“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含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卡尔维诺在这里对一般意义上的结尾进行了嘲弄,他又接着写:“再等一会儿。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了。”

所以,结尾到底在哪里呢?故事中套故事,结尾中又是结尾,卡尔维诺的结尾既讽刺了传统的结尾模式,又将缺失的结尾、不断寻找的结尾用作真正的结尾。

以上是七种常见的结尾方法。当然,方法远不止这些。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内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在写作时需要时时心怀结尾,注意将正文的内容、情节、矛盾和冲突都引向结尾。

(摘自《从零開始创意写作》,人民邮电出版社,黄鸡蛋壳图)

猜你喜欢
郝思嘉卡尔维诺瑞德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光影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卡尔维诺(素描)
Close to Heaven
无辜的《飘》
Market Values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