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素养理论的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研究

2020-12-19 07:21:22丁孝智郭学军
关键词:消费信贷信贷风险价值观

刘 浏,丁孝智,郭学军

(1.肇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广东肇庆526061;2.肇庆学院发展规划处,广东肇庆526061;3.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信贷(consumer credit)已成为多数大学生表达价值主张、摆脱资金约束的一种重要消费模式。然而,消费信贷在迎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消费欲望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校园贷”、信用滥用、信贷违约等消费信贷问题,不但损害大学生的财产与生命安全,而且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尽管政府、高校、银行等相继出台了针对大学生消费信贷的监管政策,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治理大学生的消费信贷乱象已迫在眉睫。

消费信贷是以银行、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为运营主体,以分期付款或小额现金贷款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的一种消费模式(例如,淘宝“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以及P2P网络借贷等)[1]。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如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短期信用贷款等。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如个人小额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等。本文所关注的大学生消费信贷属于买方信贷。在实践中,为了扩大市场规模与利润空间,一些企业或金融机构往往会主动降低消费信贷的使用门槛,以免抵押或零担保的服务条款吸引目标用户,更有甚者则会以虚假营销或非法手段诱导用户过度消费。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与还贷能力,他们在使用消费信贷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难以预期的潜在风险,甚至误入“校园贷”、网络诈骗等陷阱。在此背景下,学界对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问题开展了积极探索。由于国情与金融制度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视角、主题与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国外文献主要关注大学生的信用卡、助学贷款的信贷风险问题。例如,Worthy等发现,大学生的消费信贷受到年龄、性别、政府援助、感觉寻求等因素的影响[2];Peltier等对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研究表明,自我控制的缺失不仅是形成高额银行债务的重要原因,而且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3];Singh等认为,按时还贷的学生不但具有更低的银行债务与财务风险,而且其信用额度也高于存在逾期还贷经历的学生[4];Limbu指出,大学生的信用卡知识、社会动机对信用卡滥用行为具有负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5];Aydin和Selcuk发现,端正的金融态度能促进大学生按时还贷并合理规划财务预算[6]。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校园贷”的治理、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等主题。例如,王怀勇和邓若翰、曹辉针对“校园贷”问题,提出规范行业准入制度、遏制非法信息传播、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等建议[7-8];冯辉指出,大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消费认知能力之间存在错位,并从契约规制角度讨论了治理“校园贷”问题的法理依据[9];逄索和程毅从校园文化建设、法制教育、消费观念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抑制大学生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10];苗淑娟等发现,借贷需求与享乐主义在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11];朱迪发现,教育背景与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的信贷消费具有重要影响,学习成绩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倾向于使用高风险的网络贷款[12];傅顺等发现,性别、月均消费、购物方式和冲动消费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信贷意愿,购物方式、还款期数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信贷平台选择[13];彭小辉和王坤沂考察了金钱态度、父母消费习惯、家庭经济条件等对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影响[14]。

既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借鉴,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多数文献聚焦于总结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对于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缺少关注。而且,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大学生消费信贷问题的治理对策尚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实证研究成果较为匮乏[7-10]。事实上,大学生的消费信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素养。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不但影响大学生的风险感知与产品偏好,而且是诱发过度消费与信用滥用等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条件。尽管一些研究发现了大学生的信用卡知识、金融态度等个体特征对消费信贷的影响[3,5,11],但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的因果关系仍十分模糊。金融素养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决策?特别是在物质诱惑与资金约束的双重影响下,为何一些大学生会采取“随波逐流”式的跟风消费,而另一些却坚持“按行自抑”式的理性消费?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金融素养理论,从个体行为的微观视角,考察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为治理大学生的消费信贷乱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理论与假设

(一)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是消费者进行金融决策并实现个人福利的必要知识、意识、态度与行为的集合[15-16]。在实践中,金融素养可细分为主观金融素养与客观金融素养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指消费者所具有的金融知识、意识与态度,后者指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作为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个体不但要通过多种学习形式搜索、获取外界的显性与隐性金融知识,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充分地转化、吸收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最终将金融知识用于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是影响个体的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15,17]。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越高,越容易在投资理财、信贷消费等活动中做出合法、适宜的金融决策;相反,较低的金融素养则会阻碍消费者的风险判断,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18]。此外,高水平的金融素养不但有助于消费者准确地评估财务信息、把握市场机遇,而且能够提高其风险驾驭能力与经营收益[19]。

不同于其他的消费者群体,我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既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其金融素养的养成更多依赖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然而,长期以来,金融教育却是被学校与家庭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一方面,很多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背景或者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往往不会有意培养子女的理财观念与投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中,金融教育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也经常被非财经类专业所忽视。大学生群体如果缺乏系统的金融教育,必然导致整体性金融素养低下[18]。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消费信贷为大学生摆脱个体的资金约束创造了众多便利,但也对他们的金融素养提出了考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消费信贷产品时,大学生需要综合运用金融制度、银行利率、收益核算等专业性金融知识,甄别消费信贷产品的信息真伪,比较各种产品的收益或成本,在有限时间与精力的条件下做出消费决策[19]。在此过程中,较低的金融素养不但会使大学生对消费信贷产品的权责关系形成错误认知与价值判断,而且会诱导自身的冲动性消费欲望,进而产生逾期还贷、信用滥用等违约或违法行为。此外,缺乏社会经验与独立的经济来源,还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财务压力,加剧非法借贷、逾期还贷、信用滥用等消费信贷风险的出现。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具有负向影响。

H1a: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越低越容易诱发消费信贷风险。

H1b:大学生的客观金融素养越低越容易诱发消费信贷风险。

(二)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影响

消费信贷产品激活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但其快速发展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其中,物质主义价值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影响大学生消费信贷的重要力量。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lism)指个体以物质财富的获取与控制作为判断幸福的核心标准,将追求物质财富与享乐作为主要生活目标的一种价值观念[21]。持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通常将物质财富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成功人生的象征,并根据金钱与物质的占有情况评价他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望也极易使年轻人产生嫉妒、猜疑、吝啬等心理变化[22-23],并对个体的自尊、幸福感以及消费决策产生负面影响[24-25]。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物质主义价值观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种价值观,大学生的消费认知与行为正受到追求物质财富与享乐等价值理念的冲击。由于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涯是其价值标准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交媒体、影视作品、娱乐圈所充斥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将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产生重要影响[24]。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逐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但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标准,而且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目标。很多情况下,物质主义价值观被误解为具有时尚、个性气息的自我价值实现,盲目追求物质财富与享乐必将诱导大学生的冲动性购买与过度消费[25]。由于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很多消费欲望在互联网经济出现之前,一度被个人的资金约束所遏制。然而,随着消费信贷产品的泛滥,充分释放了大学曾被资金约束所禁锢的消费欲望。对于那些具有较低金融素养的大学生而言,物质主义价值观无疑会进一步助长他们的借贷冲动。在消费欲望的引诱下,肤浅的金融知识与经验既无法帮助他们做出适宜的消费决策,也难以保障他们的财产安全,从而进一步助长非法借贷、逾期还贷、信用滥用等消费信贷风险。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物质主义价值观负向调节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

H2a: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增强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

H2b: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增强大学生的客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

(三)自我控制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影响

大学生的消费信贷行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金融素养,还会受到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有意识地遏制自身欲望与需求,进而改变既有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自律性、冲动控制以及健康习惯等活动[26]。心理学界认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源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异,具有较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通常表现出更加卓越的环境适应力,能够更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具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27]。

已有研究发现,个体行为的积极与消极程度与自我控制密切相关[28]。在消费决策过程中,自我控制有助于个体遏制和调节不合理的认知、情绪与感觉,以使个体的主观意识与外在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29]。个体的自我控制源于理性思维,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和情绪。当面对消费信贷的各种不确定信息以及物质诱惑时,具有高度自我控制能力的大学生会主动思考可能面临的消费风险;在缺乏金融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条件下,约束冲动性消费欲望,以更加理性、客观的立场审视自身的物质需求,从而规避非法借贷、逾期还款、信用滥用等消费信贷风险。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自我控制正向调节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

H3a:自我控制减弱大学生的主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

H3b:自我控制减弱大学生的客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以具有消费信贷经历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为获取有效的研究数据,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珠三角地区的本科院校累计发放3 890份调查问卷,去除没有发生过消费信贷行为的被试以及信息残缺的调查问卷,最终获得1 013份有效问卷。

本研究的被试涉及双一流以及普通本科院校的本科生,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在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上,男生共572人(占56.5%),女生共441人(占43.5%);在家庭来源上,来自城镇家庭的调查对象共596人(占58.8%),来自农村家庭的调查对象共417人(占41.2%);在年级构成上,大一学生共169人(占16.7%),大二学生共330人(占32.6%),大三学生共390人(占38.5%),大四学生共124人(占12.2%)。为分析被试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LSD检验等方法评价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风险在性别、家庭来源、年级上的差异;均值比较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性别(t=-8.138,p<0.001)、家庭来源(t=8.581,p<0.001)在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3.55±0.766)的消费信贷风险高于女生(2.99±0.755),城镇家庭学生(3.65±0.712)的消费信贷风险高于农村家庭(3.07±0.796);但是,LSD检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395,p>0.05),变相地说明了消费信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性。

(二)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核心构念来自既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除特别说明外,题项均采用5级Likert量表对调查对象的认可程度进行排序,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1.因变量

根据Xiao等[30]、Haultain等[31]文献,本文从借贷与还贷两个方面共5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风险。其中,借贷风险的测量包括冲动借贷、滥用信用借贷以及非法借贷等3个题项,还贷风险的测量包括逾期还贷与无法全额还贷2个题项。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6。

2.自变量

根据 Xiao等[30]、吴卫星等[15]、刘国强等[17]研究,本文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测量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主观金融素养用于评价调查对象金融知识的储备情况与认知程度,由3个题项构成,要求调查对象按照认可程度对5级Likert量表做出判断,例如“我非常清楚消费信贷的风险”“我非常清楚信贷机构的资质与合法性”“我非常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运作规则”等。客观金融素养用于评价调查对象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本研究从利率计算、通货膨胀、投资收益、银行制度以及金融政策等知识的应用角度设计5个题项,各题项均以5级Likert量表呈现,并对应一个正确答案;按照Xiao等[30]、刘国强等[17]的方法,当调查对象回答正确时,该题项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本研究按照以上方法所测量的大学生金融素养,不但体现了消费信贷的交易特征,而且基本上包含了现阶段个人金融素养评价领域的重要问题。

3.调节变量

采用李静和郭永玉[32]、Richins和 Dawson[33]的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l values scale)量表,本文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以及“通过获取财物追求幸福”等3个维度共13个题项测量调查对象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3。

采用Tangney编制的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26],本文从总体自律性、冲动控制、健康习惯、工作与学习表现、可靠性等5个维度共13个题项测量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Tangney认为,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好的适应与调节能力,具有明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更加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有效平衡[26]。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下,该量表都能够很好地评价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2。

4.控制变量

借鉴 Xiao等[30]、吴卫星等[15]的研究,本文将性别(0=女,1=男)、家庭来源(0=农村家庭,1=城镇家庭)、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作为实证分析过程的控制变量,从而重点考察大学生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的互动机理。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系数矩阵

在数据收集过程,本文的每一份调查问卷均由一个调查对象填写,研究数据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问题。为此,我们使用Podsakoff建议的Harman单因素检验法[34],对问卷中的全部题项做因子分析,在不进行因子旋转时得到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26.8%,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表1 相关系数矩阵

表1给出了所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可见金融素养、物质主义价值观、自我控制与消费信贷风险间的相关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而且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与-0.479。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inflationfactor,VIF),结果表明VIF介于1.009~1.295之间,远低于10的临界值[35]。因此,可认为研究数据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较低。

(二)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层次回归方法,依次将控制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及交互项加入回归模型,从而分析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并检验相关研究假设。在表2中,模型1为基础模型,仅包含性别、家庭来源及年级等控制变量,R2值为0.213,说明控制变量仅能解释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21.3%的变异量。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可见大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系数分别为-0.325(p<0.001)与-0.353(p<0.001),因此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2的R2值增加到0.456,表明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在不断提高。此外,模型2中客观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的回归系数(β=-0.353,p<0.001)高于主观金融素养(β=-0.325,p<0.001),表明大学生的客观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影响更加重要。

模型3、4为依次加入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交互项的回归模型,ΔR2分别为0.067、0.048。模型4可以解释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57.0%的变异量,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1(p<0.001)与-0.149(p<0.001),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假设H2得到验证。

模型5、6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依次加入自我控制与交互项的回归模型,ΔR2分别为0.090、0.037。模型6可以解释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58.3%的变异量,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与自我控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40(p<0.01)与0.152(p<0.001),表明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为更加直观地反映物质主义价值观、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本文绘制了调节变量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斜率图。图1可见,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较高时,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的曲线斜率更加陡峭,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增强大学生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2。图2可见,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高时,主观、客观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的曲线斜率更加平缓,即自我控制减弱大学生金融素养对消费信贷风险的负向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3。

图1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效应

图2 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涉及金融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问题,剖析诱发消费信贷风险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不但可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与教育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而且有助于为金融机构、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金融素养理论,从个体行为的微观视角,考察了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的作用机理,并检验了影响二者间互动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表明:(1)金融素养是诱发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金融素养越低,他们产生逾期还贷、信用滥用等行为的概率越高;(2)相对于金融知识的储备与认知程度(主观金融素养),较低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客观金融素养)是引发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的更为重要的个体因素;(3)在社会文化层面,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即社会文化环境中对物质享乐的过度追求与拜金思维越强烈,越容易加剧金融素养低下的大学生的消费信贷风险;(4)在个体意识层面,自我控制能力在大学生的金融素养与消费信贷风险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大学生对自身意识与行为的管控能力越强,因为金融素养低下而产生消费信贷风险的概率越小。

基于此,我们认为治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信贷乱象,高校、金融机构及政府可在如下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金融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各类高校应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经济基础、消费主张以及信贷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针对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积极开展金融领域的通识课与公选课教学改革,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提高金融知识的实践教学比重;针对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则要以胜任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实训实习等活动促进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吸收与利用,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高校还要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模拟、理财规划等相关的金融竞赛,以此塑造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锻炼其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学术讲座、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推广普惠性金融知识,灵活开展消费信贷风险的警示教育。

第二,金融机构与企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消费。作为消费信贷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与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依法依规地开发消费信贷产品,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此外,金融机构与企业还要加强行业自律,积极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针对大学生的信用水平与消费需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大学生提供普惠性的金融产品;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完善经营与管理过程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定制化且风险可控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

第三,政府须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政府要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观,在各个行业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楷模,以具有时代特征与文化底蕴的视听作品提升群众的审美品位与消费观念,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享乐与生活、学习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遏制自身的不良消费倾向。在政策监管层面,政府应继续完善金融政策与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的消费信贷与金融产品,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合法、有序地开发面向大学生的消费信贷产品。此外,政府还应促进高校与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为陷入信贷困境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通过法治教育及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维权意识,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与财产安全。

本文虽揭示了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方面,本研究以珠三角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研究结论可能受到调查对象的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影响,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增加不同区域的研究样本,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另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自我效能感、风险偏好以及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信贷风险价值观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商展经济(2022年17期)2022-09-14 14:31:00
我的价值观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
新常态下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23期)2018-07-14 14:37:35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26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