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江蓉 刘娟娟 周琴(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质检站)
卷烟产品内在品质通常指的是卷烟产品感官质量、主流烟气质量,一般情况下该两项指标直接决定了卷烟产品的吸味风格。感官质量通常情况下涉及了杂气、香气、刺激性、协调等多个部分,而主流烟气则是由一氧化碳、焦油、烟碱等内容构成。在世界控烟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烟草制品发展也面临着多重考验,卷烟产品在生产与制作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吸烟者的舒适度以及满足感,同时还需要确保卷烟产品的安全性,准确分析卷烟内在品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做好检测与改进,从而真正提升卷烟内在品质。
对检验内在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以烟叶化学成分为主,烟叶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多样,各种成分对于烟草的生长、烟叶品质形成都会造成较为直接的影响,其含量会随着原产地、烟叶部位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而在这其中会对卷烟产品内在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微量元素、可溶性糖类、金属元素、亚硝胺、纤维素等,若能及时对这些化学物质展开有效监测,就能有效为卷烟内在品质提升打好基础。
对卷烟内在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除了烟叶化学成分之外,烟叶制丝过程同样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经过监测之后合格的烟叶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才能得到合格的烟丝,而制丝的过程本就是烟丝内在品质把控的重要环节之一。从烟叶到烟丝整个制作工艺涉及了切片、润叶加料、松散回潮、切丝、掺配加香、增湿膨胀、烘丝等多个环节,而在整个环节之中,烟丝含水量与填充值检测情况则是对烟丝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的重要依据。
卷烟产品之中的糖类物质与烟草香味特征、口感、焦油生成量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水溶性糖含量越高,烟叶就会越发具有弹性,其品质自然也就越好,可是若含糖量过高,就会促使卷烟燃烧不够充分,劲头和强度也会减弱,产生的焦油量以及CO含量则会增加,直接对其内在品质造成影响。而在对水溶性糖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使用色谱法、层析法来对其含糖量进行初步检测,但是这些方式相对而言分辨率不高,选择性也较差,并不适用于烟草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分析。在检测过程中,气相色谱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对糖类物质分离起到良好的检测效果,可是因为部分糖类物质沸点较高,很难气化,所以在色相色谱分析之前,通常需要衍生成可气化的物质过程,这一过程难免会影响检测结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也可以作为检测技术,将其与电喷雾离子化技术有效配合,能够较快得到检测结果,可是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较大的稀释炉切,检测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具体检测还是要结合实际来进行合理的检测技术选择。
微量元素以及重金属元素也是烟叶产品中的重要构成,对于产品内在品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检测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有效检测技术的应用。在检测过程中,原子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属于较为常见的检测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在应用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测定烟草中的铅含量,得到的检测结果也较为准确;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火焰光度法则可以将其用于钠、钾、猛、锌、铁等含量检测纸张,这样就能有效把控卷烟内在品质。
在对卷烟纤维素进行检测的时候,传统检测方式是使用中性洗涤剂和酸性洗涤剂分别溶解烟草中的非细胞壁物质,然后再经过滤、洗涤、干燥等措施来得到洗涤纤维及木质素的含量,之后再对其进行换算处理明确纤维素含量,这一检测方式操作复杂、工作量大。交叉极化结合魔角旋转RC核磁共振技术则能够更好地分析纤维大分子排列情况,这样就能提升检测准确性与效率,为卷烟内在品质提升打好基础。
在对亚硝胺进行检测的时候,富集和纯化、萃取分离、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等技术均是常用方式,其能够对不同品种烟草之中的亚硝胺含量进行有效监测,而且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在应用的时候具有较高优势,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是十分有效的检测技术。
在对烟丝含水率进行检测的时候,主要是使用红外水分仪来进行检测,需要检测人员严格把控每道工序,同时做好人工取样分析,这样就能准确计算出烟丝含水率。而在对烟丝填充值进行检测的时候,则可以使用烟丝填充值测定仪来进行迅速且准确的检测。
综上所述,吸烟健康一直都是国际上较为关注的问题,烟草制品生产过程监督与管理是卷烟生产环节中较为重要的构成,也是有效提升卷烟内在品质的关键。对影响卷烟内在品质的因素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卷烟内在品质的同时降焦减害,这样就能减少卷烟产品对于人体的危害。为此,在卷烟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工艺标准来对卷烟产品进行检测与分析,以此来确保成品烟丝含水率、填充值维持在最佳范围,严格把控品质关,从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