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雪婷(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各个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使得教育者们不得不对当前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进行反思。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造成了受教育者学习效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也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推进。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产生于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他们都企图建立自己的王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国的国君都迫切需要贤良之人的辅佐,由于各个诸侯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军事实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因材施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1]173。
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中“因”是根据、依据的意思;“材”是指资质,具体来讲就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自身素质;“施”就是实施;“教”是指教育教学。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教育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特点,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2]145。
《论语·先进篇》中写道: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这段话就体现了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给出了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论语·先进篇》中还写道: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能够详细了解到不同学生所擅长的领域,根据其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才真正做到了“长善而救失”。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导致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在此背景下,班级集中授课制和单一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无法满足对社会个性化人才的供给。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境。
虽然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界早已成为一条人人都认可且十分受重视的教育方法,但是在现实中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现代教育与孔夫子时代的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再是少量贵族子弟,当面对性格、素质水平不一的大规模学生的情况下,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材,班级授课制的确不失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实施因材施教却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比较重视效率,教育者面对的是班集体所有的学生,同时也是根据班里大部分同学的平均水平安排教学进度,不会因为某一两个同学的暂时落后而去格外关照他们,老师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个人,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真实写照[4]。
注重目标化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个性化差异,许多老师和学生一直抱着“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心理,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仅会使学生长期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同时也埋没了学生自身独特的才能,不利于个性化发展[5]44。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在慢慢好转,一些学校已经将音乐、美术等科目纳入中考成绩,全国也实施了高考综合改革,不是简单地分成文综、理综两大类,而是在“3+2+1”的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可根据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
教育者作为普通个体的存在,也会有自己的主观情绪和个人好恶,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带入个人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这就表现在对待不同受教育者存在不同态度的问题上,对于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好、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教育者往往会更加关注和宽容,而对于一些成绩比较差、表现不突出的学生,教育者往往会忽略他们其他方面的才能,这种现象同样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6]143。
在思政课中实施因材施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育者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着不同学科背景和家庭背景,认知水平、性格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强,有的学生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比较快,有的学生则比较慢热,接受新知识会慢一些,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做“一刀切”的功夫。
除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之外,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备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理工科,它拥有着传统的文科属性,需要理解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内容庞杂琐碎,如果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只是采用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没有任何其他辅助教学的手段,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负责接收而不负责思考,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会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因材施教方法的贯彻[1]174。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政课,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因人而异,因势而变,因时而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7]47。
(1)施教目标: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存在,因此针对众多在心理、生理上存在差异的学生,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成长特点,以平等的关系与他们相处,认识其成长规律,发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反应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育者应当制订比较容易够得到的目标,适当放缓教学速度,并及时地提供一些课外辅导;反之,对于一些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育者制订偏难一些的目标,适当加快教学速度,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竞赛、创新比赛之类的活动,总之,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
(2)施教内容:如今“课程思政”已经成了教育者口中常被提及的一个词汇,它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如何把其他学科与思政课融合在一起,如何做好因材施教。首先,应大范围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理工科学生与文科类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理工科学生的教学应更注重逻辑条理,文科学生更注重生动丰富的图像与文字,因此在与思政课内容的结合上尽可能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其次,要从每个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和学习习惯出发,比如说可以让音乐专业的学生根据某一个主题创作出一首简单的音乐,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主题,结合自身的兴趣喜好和优势撰写征文、诗歌或者进行舞蹈、MV创作等[8]87。
(3)施教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所需要的,但也许不是他们自然就喜欢的,教育者虽然无法改变固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可以适当调整施教方法。教育者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组合结成小组,并且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分配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无论是去图书馆、展览馆搜集资料,还是做一些问卷访谈之类的活动,大力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出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8]88。对于一些课堂表现一般、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教育者在深入了解之后,可以根据其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介绍优秀的同学给予其帮助。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使得思政课堂教学打破了原有枯燥无味的状态,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类手机应用的喜爱程度,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学习和借鉴技术与教学方式融合发展的路径,通过运用恰当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活跃思政课堂整体氛围的目的[9]89。
(4)教学评价:社会对个性化、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教育者建立一套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的人才评价标准。教育者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在评价考核学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性格、能力、兴趣、态度、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等软指标作为标准,不能以某个单一的指标判定学生的优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教育的公平。
同时在教学中要形成尊重差异、扬长避短的风气,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彻底否定他,要以一颗包容之心和一双擅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学生身上独特的闪光点,并从专业角度给予指导,以多样化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发展达到最优水平[5]45。
总的来说,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把握知、情、意、行四方面相统一的过程,它向学生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给学生传递了新时代的思想脉搏、优良的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1]174。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虽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这一思想距今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是其意义和价值仍未过时,在如今思政课成为热门课程的大背景下依旧熠熠生辉,即使它在现代教育的实施中仍有难度,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更全面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我们更应当及时有效地借鉴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给新时代思政课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