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2020-12-19 23:01杨丽娟王晓红姬建军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杨丽娟 ,王晓红, 姬建军

(1.2.3.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金融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职业教育体系做好了顶层设计,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打通从基础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再到本科的上升通道,推动普职、职本融合衔接已成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而课程体系构建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会计专业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省份根据不同情况从政策制度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会计专业中、高、本衔接实现的基本路径有: “3+2” “3+3”的中、高职衔接试点,“3+2”高职+本科衔接试点,“3+4”的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试点。这些衔接方式增加了中、高职学生进入普通本科阶段学习的机会,畅通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渠道。由于中、高、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处于完全独立的建设状态,不能做到与不同层次学校、职业资格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全日制教育尚未扩展到非全日制教育,在构建终生教育理念的框架下,搭建学生终生教育的“立交桥”尚未进入实践运行中,课程体系衔接上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

1.课程设置各阶段存在重复

会计是一个传统学科,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会计数据共享方面开设了一些新课程,但大部分课程还是常规的。通过省内、外院校调研及座谈了解到中职、高职、本科开设的课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重复,中职开设的课程大部分在高职都有开设,这两个层次的重复率较大。从课时安排上,同一课程中职的课时数要远多于高职的课时数,这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教师们反馈,进入高职的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求甚解,进入本科的高职学生对于会计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力比高考后的本科学生基础好。

2.课程资源及相关教学配套各为其阵

课程资源及相关教学配套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国家示范学校在教材选用上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选用国家规划课程教材必须是由课程负责人提出选用建议,专业负责人审核、教务处二审的方案来确定,有些学校教材选用较为随意,教材常年不换。像会计专业这门知识更新很快的学科,近年来税收政策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教材跟不上政策的变化,开发能实时更新的电子教材得不到普及,中职、高职、本科教材选用各自为阵,缺乏针对性和匹配性,更没有区分度。与之配套的实训平台及实训任务指导书更新也不够及时。

3.中、高、本教学实施分离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由不同的学校来组织教学,教学实施分离现象很普遍;如果由同一个学校来组织,教学实施各环节相对严谨。这三个教学层次中教学的组织者不同,一个教师也不可能同时教三个层次,所以教学实施相分离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

二、会计专业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1.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以学情为出发点。中职、高职、本科三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有不同的学情。中职学生年龄相对偏小,文化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心理表现多样化和复杂化,喜欢动手多于动脑,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课程要更多于高职和本科,实训上应更多配以点钞、文字录入等好入手且技能性强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普遍较强,对于知识的理解力更好,而自律性相对较差。基于此学情,高职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特色。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保证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的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会计行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通过毕业生满意度测评及企业调研,对中、小型、大型企业会计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中小企业认为《纳税实务》的实操能力还需要加强,大企业认为《企业认知实习》需要更深入,让学生对于程序化的事项有认知,能主动解决问题,另外对于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再加强。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是有梯度的,需根据市场中小型、大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为导向,使学生成长为能适应日益变化市场的有用人才。

(3)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目前,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三个标准培养目标不一样。中职侧重于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侧重于培养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侧重于培养能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应综合考虑学情及市场需求,在执行过程中学校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核心体现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2.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1)推行1+X证书,职业技能全面衔接。中、高职、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技能的衔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正式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简称1+X证书试点)。“1”是指学历证书,是基础,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截止到目前,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已出了第四批,1+X证书的推行,将推进三教改革,将校内的职业教育和校外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技能全面衔接。

(2)实施学分银行,课程考核流畅贯通。课程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体系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理想中的“学分银行”无论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获得的学分,还是通过本科教育得到的学习成果,都能按一定标准认定和转化成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学生课程修习完毕,并通过相应考核,便可获得学分。学分积累达标,便可兑换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协调,院校间推行学分互认制度,认可学生在中职、高职学习阶段获得的所有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证书,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在更高的教育阶段等同取得一定的学分。此外,学分制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针对性,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不同层面的课程考核全面打通,减少重复教育的倦怠感。

(3)横向纵向结合统筹,课程内容有效衔接。会计各专业课程之间其实是有紧密的联系的,横向是指打通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各课程间与财会职业技能相关的内容以项目式、任务式衔接起来。以《管理会计》为例,这门课程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都有重复的地方,我们应根据课程安排的先后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尽力做到不重复但又有提升,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步步提高。而纵向是指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专业课程的安排有先有后。例如先开设《基础会计》,这是《财务会计》的认知基础,中职侧重于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就是《初级会计实务》。高职侧重于企业会计实务,与《中级会计实务》趋同。通过以上设置横纵统筹,实现各学段课程内容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学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