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福兴 齐培培
(作者单位: 莆田市园林科学研究中心;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莆田市树,莆田因其城内遍植荔枝树,所以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别称——荔城。在莆田,荔枝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荔枝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与民俗文化中,世代相传。荔枝、荔城与荔枝文化已融为一体。文章通过对荔枝景观风貌和“荔枝文化”内涵的探索与研究,使莆田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荔林水乡”焕发新的活力。
莆田市是福建省地级市,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史称兴化、兴安,也称莆阳、莆仙,自古是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莆田市溪流水系发达,水源充沛,溪流多数自西北流向东南,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三大溪流以及南北洋河网水系,构成“城水相依”的景观风貌。这里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荔枝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莆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科甲鼎盛,曾哺育出2482 名进士、21 名状元、8467名举人、贡士,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莆田名人蔡襄、郑樵、刘克庄、陈文龙、江春霖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刘思职、林兰英、黄维垣、林秉南、闵桂荣、陈宜瑜等10 多名莆籍两院院士是当代杰出的科学家;莆田“妈祖信俗”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2009 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型古堰木兰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2014 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称。这些反映了莆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农学家蔡襄(公元1012—1067 年),一位饱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著名学者,其撰写的《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荔枝栽培技术和介绍荔枝品种的园艺学专著。继蔡襄之后,明代才子宋珏也写了一部《荔枝谱》。莆田历史上这两本重要的荔枝著作,成为研究莆田荔枝文化的重要典籍资料。
莆田种植荔枝始于唐,盛于宋,迄今已有1300 多年的悠久历史。荔枝品种主要有陈紫、宋家香、状元红、乌叶、兰竹、下番枝、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周家红、圆丁香等,其中又以陈紫品质最为上乘,占莆田荔枝种植面积一半以上。不同于蜀地和岭南地区所产荔枝,莆田荔枝品种多、果色艳红、果粒粗大、果肉较饱满,表皮较粗糙,核小汁多且香甜,最适合鲜食。莆田荔枝种植面积约9000 多亩,年产量约1500 ~2000 吨,主要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南北洋河网水系两岸的西天尾镇、新度镇、梧塘镇、白塘镇、郊尾镇、枫亭镇等地。2013 年莆田荔枝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荔枝为常绿乔木,树冠宽广而干短;树皮黑褐色、粗糙;树枝多而扭曲,小枝褐红色;叶暗绿色,表面有光泽;顶生圆锥花序,绿白色或淡黄色小花,多而密;果成熟时紫红色,卵圆形至近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花期3—4 月,果熟期7—8 月。
一部活“文物”遗产。莆田市分布着众多荔枝古树,经2010年、2013 年和2018 年三次调查,莆田市(不包括仙游县) 共有荔枝古树1040 株(荔城区915 株,涵江区117 株,秀屿区7 株,城厢区1 株),占古树名木总数46.57%,其中一级31 株,二级21 株,三级988 株。在莆田影响比较大的古荔枝树——宋家香,种植于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42 年),已被中国旅游出版社列入1987 年出版的《中国文物之最》。枫亭镇东宅村小学(原蔡京府第遗址) 旁至今尚存的相传为蔡襄所植的3 株宋代古荔,西天尾镇洞湖村一株被当地人呼为“大哥树”的古荔,树龄都在千年上下。莆田绶溪公园内一株长势健壮的”状元红”树龄有960多年,新度镇下横山村一株被当地人称之为“荔枝王”的古荔树龄也达920 多年,下横山五府桥畔保留的9 株古荔和白塘镇双福村的10 株古荔,树龄也都在700年左右。这些古荔枝树,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风霜,依然屹立在荔林水乡的沃土上,成为莆田栽种荔枝历史悠久、技术精良和中外交流的活见证、活标本。
一卷美丽田园风光。依托南北洋平原河网水系、荔枝林、农田等形成的城市“生态绿心”,面积约65km2,共有260 多条大小河道全长约655km。其中,北洋平原河流两侧生长着众多百年荔枝林,荔枝林的背后是一块块的稻田,而稻田的尽头依旧是一排排的荔枝树,河沟和荔枝树就是天然的稻田分界线。发达的网状水系纵横交错,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民居,古桥流水,和岸上的稻田、远处的青山相映生辉,营造出一种田中有村、村中有园、园环水绕的“荔林水乡”风光。
一首无声诗。在纵横交错的沟渠河道中,两岸依偎着一棵棵茂盛的荔枝树,树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片浅翠墨绿。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荔枝香味,听着浆声清风鸟鸣,仿佛徜徉画卷,令人沉醉。上世纪60 年代初,著名诗人郭沫若在莆田考察时,曾写下“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枝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的诗句,盛赞莆田荔林美景。如此灵秀的环境,是先民智慧与自然造化的双重馈赠,犹如一首无声的诗,沁人心田。
一曲美妙乐章。自唐代开始栽种荔枝以来,兴化人沿着纵横交错的河网两岸大量种植成片荔枝林,如今荔城遍布荔枝,“烟火万家,荔枝十里”便是对这胜景的描述。荔枝的花期较短,每年3、4 月开花时,荔枝树上满树的银花和成群结队的蜜蜂形成“一树荔花一树蜂”奇妙景观。树丛中,蜜蜂忙着采蜜而发出的“嗡嗡”声,汇成一曲美妙动听的劳动乐声。百姓可以尽情欣赏、聆听这美妙的乐章。
一幅立体画。每年7、8 月,河网两岸优美的荔枝林景观带,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挂满了枝头,点缀在浓郁的绿丛中,红彤彤、沉甸甸、像一幅生机盎然的水彩画。游人若有兴致,可以驾一叶小舟,在河道中慢慢穿行欣赏两岸美景,那种美妙,让人如痴如醉。果农们则充满收获的喜悦心情,沿着河道划着自家的小船或停靠岸边登上高梯,尽情采摘丹荔,这一幕幕的景象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立体景观画。
一道天然的驳岸。南北洋平原河网密集、沟壑纵横,被俗称为“九九沟”。荔枝树的盘根就是一种天然的固岸形式,它不仅可以维持岸边生物群落自然生长、固结土壤、保持水土,防止河岸塌方,还可以增强河道自身净化的功能。这些在数百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荔枝林,构成一种天然的生态型驳岸,营造“安全、生态、和谐”的自然美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遗存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前人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获得的,是城市特色、品质、内涵的重要标志。
“状元”文化。从挂在兴化府衙门口的那一对“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到宋氏祠堂上那一副“梅花学士赋,荔子状元编”的对联,再到宋朝神宗皇帝的诗句“一方文武魁天下,万里英雄入彀中”,这些美丽的传说体现了莆田荔枝文化深厚的底蕴,增强了莆田文化自信,是莆田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荔枝在莆田学士的心目中,已经不是一棵普通树,而是一棵文化之树。状元、状元红、状元文化,这众多的文化符号叠加在这棵古老的荔枝树上,使荔枝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成了荔城不可缺乏的文化景观。
“民俗”文化。按照传统说法,在小暑节气时,荔枝果实表面虽泛红,但果汁甜中带酸,有“热性”“火气”很足,故小暑节时以少吃为佳。到了大暑节气,荔枝熟透“入蜜”了,其营养价值高,那时可以多吃。故当地至今仍有“小暑小吃(荔枝)、大暑大吃(荔枝)”的俗谚。大暑节那天,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荔枝与荔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莆田特色菜肴“荔枝肉”,色香味具全且香脆可口;中心城区最繁华热闹商业一条街“荔城大道”;宽敞美丽的绕城景观道路“荔园路”;南门、后卓村以原有荔枝为基调建成的“荔枝公园”;将北洋活水引入小区,房前屋后流水潺潺,荔枝林两岸簇拥,充满荔林水乡生活情趣“荔园小区”;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名扬海内外的莆仙戏《荔枝谱》 等等。在荔枝挂果成熟之际,举办以荔枝特色为主题“荔枝文化节”,以荔枝会友,迎四海宾客,以文化体验为导向、让游客体验荔枝文化深厚的内涵和历史渊源中获得认知的自我提升。还有在文学、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带有荔枝文化的影子。
“市树”文化。荔枝作为“市树”更加突显莆田当地的元素和特色,形成鲜明的城市绿化景观风貌,让市民更具有地域认同感、归属感,让莆田地域文化景观特色更明显,让城市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情画意。荔枝自古以来都是莆田城市的骄傲,它可以使市民对城市有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荔枝、荔城、荔枝文化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荔枝这张莆田历史名片、人文名片和地域特色名片香飘世界。荔城这座城景相融的山水城市,它哺育了兴化儿女,滋养了莆仙文化。荔枝文化成为荔城文化先进代表,塑造荔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着荔城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