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2020-12-19 19:24李会容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应用型学院

李会容

(攀枝花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 “大众化” 的转型和多元化办学局面的逐步形成,我国的高等院校都在根据自己类型和层次,明确办学定位,重视办学特色,选择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有老师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确立了“口径适中、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执业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电路与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电路与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微机控制等工程应用实践能力,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和器件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应用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类老师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这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

1.1 “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全面开展与实施

近年来, 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够用为度, 其培养目标是重实践教学;而传统的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老师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 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将学生集中在教室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考试也是以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为主,老师在考试之前给出重点,学生只需要背诵理解就好;如此长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形成了只管听从而不会思考和质疑,很难或者基本上不会形成创新性的观点,导致毕业后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复杂变换的工作环境。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并修改形成了“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3年在校内、1年在校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内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专业实践技能学习为辅,校外以专业实践技能学习为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为辅。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让学生经过3年在校内集中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再通过1年在校外进行专门性、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这样学生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解决学生就业和学校企业之间深度全方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建立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多年来,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老师经过多次改革尝试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分成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限选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实践环节6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了若干门课程。其特点在于:(1)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中非专业课比例大,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比例近似为1:1,这样可以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2)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电子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充实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真正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目前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均不少于百分之三十二;同时还开设了2门特色课程,一是电子技术基础实训,该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课程的综合,学生学完这三门课就让其综合电路与电子技术知识分组完成一个小型的电路的设计与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二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此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该学期学生已经学完所有的理论课程,该课程让学生综合所学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知识分组在完成一个小型课题的方案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PCB版制作、实物制作与演示;所有的课题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与选择,充分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热情,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做好准备;(3)强化执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我们在第7学期开设了执业能力训练,该课程包含3个方向:电工技术技能培训、电子维修技术技能培训和电器维修技术技能培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其一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四川省人事厅组织的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4)加强产教融合力度,开设产教融合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了10余门产教融合课程,如嵌入式应用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通过校内双师型教师或者聘请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师单独上课或者联合上课,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或者在项目实战中学习,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完成项目的能力,为后续快速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1.3 积极搭设实践教学平台,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

为了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高效、有序实施,学院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即加大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积极搭设良好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如下:

(1)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新建、扩建和完善了单片机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20余个实验室;

(2)学院多方筹措资金,打造了5个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宗旨在于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大学生电子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蓝桥杯大赛、光电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提供实践场地和条件。任务在于: 1)提供学生实际训练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让学生接触了解学科前沿和学科发展动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3)利用各种学科竞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4)加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早出成果。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器材和工具,面向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所有学生。采用学生先提出申请,通过面试的方式进入,管理采用学生管理学生,学生以老带新的方式;每天安排专门人员考勤并负责纪律,如果在实验室打游戏则开除在实验室的资格,并安排专门的实验室老师进行指导。

(3)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

(4)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电工等中级工技能培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5)组织并全面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项目,并保证实验项目的有效开出;

(6)组织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近50门。

1.4 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开展联合专项培养模式的探索

(1)与华清远见教育集团(简称华清远见)开展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联合建立“嵌入式开发联合实验室”,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数据结构和Javal语言》《嵌入式基础及应用》《嵌入式实战开发》三门产教融合课程,由华清出大纲、出教材、出师资,在校内完成课程的教学、实验与考核。

此外华清远见还参与指导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实习环境与内容由华清远见针对特定实战场景提供,因实战、全方位特点,达到比生产现场更好的效果。对特别想在IT领域就业的学生,更有深度培养模式,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到华清远见成都总部进行专项背景课程强化培训,在培训期间就可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毕业前均被“抢购一空”,2019届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就有39名学生参与了此模式培养,目前2020级毕业学生已经又有3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此模式培养。

(2)学校资金支持,学院牵头积极与华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华为ICT学院,充分利用华为集团有限公司的设备优势、师资优势、客户渠道优势,为电子信息学生提供就业面更广、层次更高、薪资更优厚的培训机会。

(3)与深圳元创兴科技公司签署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由深圳元创兴科技公司提供的是国内外最前沿的设备,学生利用最后的一年到其企业进行机器人操作系统(ROS)专业训练,目前已有18名电子信息类学生到公司实习了一年,实习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大、提升快。

(4)校内也大力建设、完善产教融合项目,如与浙江中控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共建“现代化智慧工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与浙江劳士顿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攀枝花学院劳士顿智能制造研究院”等,这些教学研究平台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与长虹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气象局、攀枝花市无线电监测站、华清远见教育集团等10余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1.5大胆探索,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针对性、互动性,使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需求。多年来,电子信息类专业老师们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积极营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主要方法如下: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效开展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长虹集团有限公司、华清远见教育集团、华为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元创兴科技公司等10余个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

(2)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如积极推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鼓励、指导、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竞赛,锻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革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率先在学校试行翻转课堂试点教学,目前翻转课堂教学已经从最初《电路原理》这一门课程推广使用到《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共计3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也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基础及应用》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推进 CDIO项目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4)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讨论式、项目式教学;

(5)积极进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编写相应的教材。近年来,老师们主编公开出版的实验指导书有《电路实验教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教程》等4本, 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有《电子线路CAD》、《信号分析与处理》等5本,专著有《altera FPGA工程师成长入门》等2本。

1.6 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加强现有教师行业培训力度,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为此学院采取了种种措施:

(1)从校外实习基地及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学院任兼课教师或开设系列讲座,在学院与社会之间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力。

(2)每年寒暑假选送骨干老师到企业进行行业背景培训,目前电子信息类所有教师均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参加了1-2次的行业背景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3)选送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到四川大尔电气公司、浙江温岭进行为期1-2年的项目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老师的科研能力。

(4)选派教师到钒钛产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到攀枝花市正德公司进行离岗转化科技成果试点。

(5)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高校保持密切交流合作,聘请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指导学科专业建设等。

(6)老师们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使教师得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7)为了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学院率先在全校提出并推行了“育人导师制”,要求每位育人导师定期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学术引导、联系家长、成长规划,并一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评优、职称评审等挂钩;同时实行严格的晚自习答疑辅导制度,注重和提倡专任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使教师更深入的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来。

(8)为了调动教师们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攀枝花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表彰和鼓励,在年底绩效、评优、职称方面优先考虑,并通过经验交流等方式及时推广。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措施,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历年学生评教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支教学队伍普遍表示满意。

2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的探索与实践,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如下:

(1)2017年,在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中,电子信息类学生申报的项目有6个获批校级项目,9个获批四川省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个获批国家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8年,再获得丰收,5个入选校级项目,11个获批四川省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作品实物化比例高,仅2019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有31名学生在企业选题、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的毕业设计不仅得到企业的肯定,与校内题目相比,视野更宽、考虑问题更具实用性、更注重设计规范性,收获更大,得到答辩教师的高度认可。在校内设计的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把设计作品实物化,电子信息类学生实物化率80%,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实物化率100%。

(3)电子信息类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一直保持在93%以上,其中2019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率达到98.9%,学生进入就业单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电子信息类学生上手快、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强;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仅2019届电子信息类专业考研录取学生就为40余人,考研录取率达到14.8%,其中不乏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

(4)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比赛,参赛项目多,参与面大,参赛获奖多,“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一等奖。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仅2019年就有30人次参加了5种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赛事,共获全国和省级一、二、三等奖30多项,有的项目成绩超过了全国的知名院校。

(5)电子信息类专业老师们积极参与科研和教研教改,发表科研论文和教研教改论文3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教材10余部;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积极为攀枝花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攀枝花市劳动局开展电工电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与攀枝花东林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了攀枝花市攀大东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取得国家相关认证资质,进行相关产品第三方检测,出具相关报告,为攀枝花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结合学校和专业群的特点,面向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教学效果和能力培养当成检验的标准,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应用型学院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实践课程改革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