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攀西干热河谷地区的实践

2020-12-19 19:24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花城项目区新区

陈 雯

(攀枝花市花城新区投资促进中心,四川 攀枝花 617000)

1 生态修复技术的利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禁伐、禁垦、禁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种保护、保育和修复措施,达到生态系统的再植复原和恢复重建的目的[1]。在我国,主要采用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2 攀西地区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修复思路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攀西大裂谷,地处干热河谷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金沙江落差3300 m,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江流急湍,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据统计,金沙江多年平均输沙量在2.45亿吨,在长江各江河中居首位。

金沙江及雅砻江流域在上个世纪曾是植被繁茂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混交林带。本世纪,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流域内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草场退化,河谷变热等现象日益突出。地处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的攀枝花正是这一流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攀枝花森林覆盖率有一定的上升,但部分区域的植被退化仍然严重,特别是在城市的扩张建设中,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退化较为突出。

2015年以来,攀枝花市花城新区管委会开展了对局部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在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解决对策、恢复与重建技术方法、物种筛选及生态效应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针对花城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实施了分步骤、分阶段的生态修复治理活动。

2.1 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

花城新区管委会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了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造林工作,保护区域内所有山体现有的植被,继续开展对历年来植树造林已形成的灌木林及疏林地的养护管理工作,包括对区域内原有800余亩的花城新区干坝塘山地森林公园阳光花海区绿化项目进行森林防火及日常管护工作。“植树不如护树”,保护好现有植被,也是保护本土树种,维护区域现有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举措。

2.2 改变林种结构

林种结构对林木生长及森林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不单纯追求观赏性强的名贵树种,合理搭配速生的乔木、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野花组合,既达到造林品质,满足自然环境要求,又满足经济社会的要求。花城新区管委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选择经济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树种开展造林工作。经比选,适合的树种有:银合欢、芒果、甜橙、巨尾桉、余甘子、桑、石榴、荔枝、板栗、核桃、直干桉、南抗杨、花椒、红树莓、枇杷、剑麻等林木。保证乔、灌、草、花的品种多样性、协调性配置,合理栽植,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2.3 使用造林先进技术

采用小管出流滴灌系统节水技术。该系统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开发的一种微灌系统,具有节能、堵塞问题小、水质净化处理简单,操作和管理方便的特点。在给植物施肥时,还可将化肥液注入系统管道内随灌溉水直接输入植物根区土壤中,减少化肥损失。同时,管委会还积极推广雨季造林、使用抗蒸腾剂和保水剂等造林技术,极大提高了造林成功率。

2.4 增加植树造林的投资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拓宽了造林资金来源,在区域内大面积营造人工混交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 攀枝花市花城新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探索

为打造新区绿色生态背景,实现建设科技新城、公园新城和宜居新城的目标,花城新区管委会于2016年争取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项目——攀枝花市花城新区独松梁子生态修复项目,经林业、规划、国土、财政及发改等部门的批准,于2016年9月实施了该项目。

3.1 项目概况

攀枝花市花城新区独松梁子生态修复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干坝塘村的花果社,炳仁线巴斯箐隧道上部的独松梁子南向坡地,距市中心直线距离5.5 km,项目区内无水源,植被退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影响花城新区视野区的形象。项目治理总面积305亩,包括新建提灌站一座,500 m3蓄水池一口,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5亩;修建施工及防火通道2500 m;筑砌挡土墙约600 m3,建拦沙谷坊约200 m3;因地势建固土挡墙等防护设施,建排水沟3000 m。在科学规划,合理实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了林业、水利、工程等技术手段,根据项目区海拔、地形、土地情况,采用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坡”的造林方式,在保持原有乔灌木的基础上,进行植树造林,达到“乔木点缀、灌草覆盖、花木添景”的干热河谷特色景观。

3.2 项目措施与技术

3.2.1土建措施与技术

(1)灌溉设施建设

为保证项目区水源供应,项目在巴斯箐隧道口原太阳能提灌站处加装2台(套)提灌机组,将水提到项目区顶部新建的500 m3蓄水池,通过自压灌溉管网进行全林灌溉。蓄水池位置较高,为确保安装,蓄水池按蓄水池标准图集中500 m3下埋式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标准设计建造。

造林地内全面铺设小管出流高效节水灌溉管网。管网以nd80PE管为干管,nd50PE管为支管,nd16PE管为毛管,每亩布设111个滴头,配以相应的过滤装置和球阀等管件。所有干管和支管均开沟下埋,埋深60 cm。

(2)防火通道建设

按机耕道建设标准,依山势地形布局,修建路宽4 m宽的道路2500 m,在4米宽的道路两边栽行道树。

(3)挡土墙和拦沙谷坊建设

挡土墙采用浆砌块石结构,根据地勘资料和构造力学测算,从西南地区挡土墙标准图集中选形设计。拦沙谷坊布设于冲沟中,采用浆砌块石筑坝,坝体上均匀布设直径20 mm透水孔。

(4)排水沟建设

主要是沿防火通道内坡一侧修改,规格为40 cm×40 cm×40 cm,做成三面光排水沟,适当位置建沉沙池。

本项目还设计了节水节能方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3.2.2造林措施与技术

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立地条件和森林资源现状,按照项目建设总体规划“营造乔、灌、草相结合能良性循环的近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总目标,确定本地块造林类型为植苗造林。

(1)整地:根据地形地势和原生植被状况,在坡度较平缓的区域开设台地,台地宽1.5-4 m,台地上深耕全垦整地,翻地深度50-60 cm,以凤凰树、大叶紫薇、美丽异木棉、印度黄檀、风铃木和美蕊花、金凤花等为主营造乔灌复层混交林;在坡度较陡区域,采取带+穴状整地,局部客土,带宽60-100 cm,人工整地,规格60 cm×60 cm×60 cm,株行距2 m×3 m,以滇榄仁、蓝花楹、山黄麻、黄葛树、清香木、台湾相思、黑荆树和三角梅营造多层生态防护林。在布设开穴点如有原生乔木树时,保留了原生乔木。

(2)选树种:按照提升扩大森林覆盖,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丰富物种多样性的总体要求,以及适地适树适种源的科学原则,选择凤凰树、蓝花楹、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小叶榕、花叶高山榕、小叶榄仁、滇榄仁、麻楝、华盛顿棕、狐尾椰子、黄花槐、刺桐、台湾相思、滇朴、羽脉山麻黄、狭叶山黄麻、密油枝、黄花决明等多种特色树种,充分发挥这些树种根系深、树体高大、耐旱、绿化效果快、生态防护功能强的特点,营造复层生态防护林。

在苗木配置上,乔木(大苗或大树)按5 m×6 m的株行距配置;小苗或小树带间距3 m,带上植株按2 m的株距种植。

本项目在造林施工中,做到了尽力维护原有野生植物,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3.2.3养护管理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说明了养护管理工作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造林后,必须对苗木进行适当的养护, 才能达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保证苗木迅速生长成林的目的。

养护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

(1)整形修剪:根据各类植物的生长特点、立地环境、景观要求,按照操作规程适时进行[2],以达到均衡树势、调节生长、姿态优美、花繁叶茂的目的。如三角梅每年修剪2次,要求修剪后呈绿篱状;黄花决明每年修剪1次,修剪后呈球状;其余植物不定期修剪病虫枝、枯死枝、徒长枝等。

(2)浇水:根据不同植物生物学特性、植物规格、季节、土壤干湿程度确定浇水量及浇水次数,做到适时、适量、不遗漏,每次浇水要浇足、浇透[3]。

(3)施肥:为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要定期对树木、花卉等进行施肥。施肥要根据植物种类、树龄、立地条件、生长情况及肥料种类等具体情况而定。

(4)病虫害防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病虫害的发生率应控制在5%以下。采用无污染、低毒性的环保型农药,正确掌握各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合理施用,对症下药,计量准确,方法正确,喷洒均匀,不造成药害,不发生安全事故,并把农药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3]。

(5)松土除草:松土在生长季节进行,每年不能少于2次。除草应在雨季开始实施,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确保防火季开始项目区内无杂草。

(6)补栽:对施工范围内的死亡苗木进行补植;对施工范围内的林窗进行补造。随时保持绿地植物的种植量。

(7)扶正支柱:项目区为山坡,风季易造成树木倾斜和倒伏,必须及时发现,进行扶正和支柱。

(8)绿地设施维护管理:定期检查绿地内设施的缺损情况,加强对养护项目设施的维护、保养,保证设施完好无损。

3.2.4护林防火措施

在林业工作中,护林防火是另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现在项目区环境好了,人类活动也增加了,森林起火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多,因此,人工巡护、铲除防火隔离带等护林防火措施必不可少。本项目的护林防火措施包括:有计划地逐步推进防火隔离带建设,综合运用伐除地上物、杂草清理、人工破土、人工点烧、栽植防火树种等内容,有效预防森林火灾,达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目的。

3.3 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前,项目区范围山体草本覆盖度大,灌木稀疏,乔木零星,森林覆盖率低,土壤沙化严重。在攀枝花干雨季分明,暴雨集中的特有气候条件下,时有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发生。项目区在雨季与旱季山体绿化效果差别大,绿化景观效果差。

本着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建设具有南亚热带风光宜居城市的定位来打造的花城新区,在项目实施后,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初步达到了以下效果:

(1)景观效应。在花城新区范围内建设了一片面积达305亩的高标准生态防护示范林,共栽植大小苗木3.1万株,野花类种植面积达6.7公顷。经过三年养护,大部份树种已经开花。到春季,黄的风铃木、粉的宫粉紫荆、紫的蓝花楹、红的凤凰花竞相开放,播撒的南方野花组合十几种花种也按季节开放,形成四季花开,花团锦簇的景观格局。

(2)生态效应。通过造林树木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功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使区域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区内动、植物之间的生物群落正逐渐形成并向好的方向发展,从长远来看,造林绿化的生态效应远远大于经济效应。

(3)社会效应。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本项目融入周边环境,与环境相辅相成。在项目区东侧,有一片已经打造完成的占地800余亩的花城新区干坝塘山地森林公园阳光花海区绿化项目,与项目区连接起来,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从项目区南侧开始,环绕到三线建设博物馆终,有一条道宽4米,总长12公里的攀枝花市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花城新区段已经修建完成,在登山健身的同时,欣赏花海美景。几个项目结合,形成点、线、面、环结合的网络化布局,极大改善了花城新区的人居环境,达到了打造攀枝花独特的城市绿化系统的目的,成为攀枝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塑造阳光花城形象、绿色森林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形象的成功典范。

3.4 关于羽脉山麻黄在项目区中应用

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逢雨季,为达到迅速成林,减少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的目的,经过多方调研对比,项目实施中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凹位置播撒了约10亩左右的羽脉山麻黄种子。经过两年生长,项目区播撒的羽脉山黄麻普遍已高达2-4 m,胸径达5-10 cm,充分体现了其萌发力强,适宜在水土流失区作为先锋造林树种的显著优势。

羽脉山麻黄属榆科山黄麻属,又名麻椰树,别名旱麻柳,山麻柳。长绿乔木或灌木,树高可达10-30米,喜光,耐干旱,发枝力强。主要分布在湖北西部、云贵西部及四川、云南等地。是一种速生的次生林树种,具有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繁殖容易、经济价值高等许多优异特性,在很多乔木树种生长不良的干旱瘠薄地都能良好生长,并且抗污染能力强,少见病虫危害现象,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同步发展。3年生羽脉山麻黄能开花结实,花果期长,可为鸟类提供长期充足的食物来源,又可利用鸟类为其传播种子,绿化美化环境效果好,又增加了项目区的生物多样性。

羽脉山麻黄这种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荒山和对城市绿化有显著作用的树种,尤其适合在项目区这种干热河谷地区种植,值得在金沙江流域大面积推广。此外,羽脉山麻黄的木材用途也很广泛,可以制浆造纸、制作板材,加工成饲料和一次性餐具,具有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经济价值。

4 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大力开展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和纽带。当前,攀枝花正在按照“3+2”总体工作思路,以“5115”工程项目为总揽,聚焦国际标准推进康养产业的提升,着力打造国际阳光康养目的地,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为迫切。花城新区独松梁子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特别是对攀枝花市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只有通过综合运用林业、水利、工程等手段与技术,才能在荒漠化、石漠化地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达到尽快修复生态系统的目标。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目标,就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出发,实现统筹城乡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花城项目区新区
宜宾市三江新区
珠江·广钢花城营销中心正式开放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农业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晋源区召开稻花城项目推进会
花城看花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