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召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418)
I find it very unusual that a tea could be called an eyebrow,but it does not sound appetizing to drink.(我发现一种茶叫作 “眉”太不同寻常了,可是听起来就没胃口了。)一位美国朋友疫情期注重日常饮茶,可是很诧异茶名怎能和“眉 (eyebrow)”关联起来?红茶珍品金骏眉直译成Golden Eyebrow,有的平台翻译成 “Precious Eyebrow Tea”,这是否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茶名英译如何跨越东西文化鸿沟贴近目标语受众的文化心理?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人们对健康免疫力更加高度关注。中国茶的天然与饮用方式日益成为一种全球受欢迎的健康选择。“以茶待客会友”作为中国人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常见形式。执茶识礼 (serving tea and learning the ceremony)是中国人文明素养的必修课。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 “国际茶日 (International Tea Day)”,彰显了全球对中国茶文化的时代认可。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的发展,打造国际经济合作 “朋友圈”,给茶文化继续国际传播带来时代新机遇。在坚守文化传承,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茶的英译名是中国茶走出国门的护照。本文重点探讨茶名英译的跨文化有效路径。茶名英译离不开茶名背后的文化解读,以下先从茶文化语境谈起。
“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是中国茶的写照。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呈献给全世界品种繁多的香美人气饮品。“茶”是一个承载东方文化神韵的词汇。陆羽的 《茶经》中写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据考证,英语 “tea”来自中文“茶 (cha)”的闽南语发音。流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语表达 “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不管你给我多大的好处,我都不会去做这件事。)其言外之意是指当时中国茶的金贵。当下闻名世界的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等茶种,据记载都与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有渊源。中国茶一直凭自身独特的气质和世界进行着对话,并日益受到海外人士的青睐。 “以茶为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经历了此次疫情,健康意识再次深入人心,茶的保健功效再次被关注。
茶,集天然保健和社交属性于一体。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表达中,茶是中国寻常百姓家庭中必需的七样,俗称 “开门七件事”(the seven necessities to begin the day)。在 “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表达中,茶增添了文人生活的风雅。茶文化孕育滋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借助英语走向西方,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中的华丽篇章,但凡茶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茶道、茶艺等均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既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各类茶叙、茶会雅集等日益受到年青一代的热爱。中国名茶品种繁多,解读中国茶名离不开特定茶语境。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即言语环境。与话语理解有关的环境因素通常都属于语境范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在1935年提出 “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概念,是指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即说话者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不同地域文明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文化语境。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 “文化语境” (黄国文,2001)。文化语境,是文化语用学的基础性概念。从宏观上说,文化语境就是言语交际 (话语建构、话语理解、话语解释)所依赖的文化环境,所以很多人称之为 “文化背景” (何刚,2019)。文化语境是由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创造出的语言文化环境,是由言语交际相关的文化背景所营造。茶文化背景互知有助于西方更好地理解中国茶。缺失中国茶文化背景使中国茶名在西方产生不同理解甚至误解。 “春饮花茶,夏喝绿,秋冲乌龙,冬泡红”,茶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互为补充,文化是一种间接语境,情景是直接语境。在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蕴含着中国经典哲学美学思想。
欧美人的袋泡茶 (teabag)文化不同于中国散茶 (loose tea),以立顿为代表。“品”茶自有其滋生的中国文化语境。西方速溶茶 (instant tea)文化语境下是难以理解 “品”茶文化的。拼配茶 (blended tea)不同于中国的清茶 (pure tea)。中国茶名自有其命名的文化语境。在中国农耕文明下,自古讲 “药食同源”“茶药关联”。养生茶是典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 (culturallyloaded words),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时令饮茶是中国茶饮文化特色。茶是时之饮。“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是采茶要入时的写照。对外传播中国茶文化离不开二十四节气 (The Twenty Four Solar Terms)相关的中国文化语境。比如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为明前茶。向西方人简单表达明前茶比较困难。近年来,“煮”白茶成为健康生活的一种时尚。一些陈年的白茶也像普洱茶那样被压成了茶饼 (tea cake)。白茶 “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具有强大的养生功效。新茶 (first-flush harvest)、无拼配 (single-estate,unblended)、手工 (hand-made,manually made)等词语也是中国茶文化语境的写照。
在当今美国的茶饮市场中,年轻人对茶饮接受度普遍高于年长者。对于美国人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异域文化。美国人喝茶时更喜欢袋泡茶。冰镇茶远比热茶受欢迎。甜茶 (sweet tea)在美国南部最为常见。在美国喝茶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美国人总体上更喜欢红茶。特色茶混合物和散叶茶需求量在上升。虽然茶室和特色茶店确实存在,但美国爱茶人士是在当地咖啡馆喝他们自己喜爱的茶饮。很多美国人睡前爱喝草本茶 (herbal tea),比如甘菊、含缬草的茶等,有助于睡眠。有数据统计,近年来美国对绿茶(西湖龙井茶)的需求日益增加,爱茶者希望改变口味,寻求一种含有少量咖啡因的健康饮品。特别经历了此次疫情,大家的健康意识再次深入人心。
在茶名英译过程中,当两种语言进行语义转换时很难实现完全的信息对等,势必会产生语义上的损失。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的活动,规范的英语茶名是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符号。中国茶,自古丝路起,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当前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茶应以何种美名开启新的传承与传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称对人对物不仅是一个符号,还涵盖其特质。中国名茶众多,茶名也很有学识。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因为汉语和英语语言体系的差异,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茶名英译容易出现文化信息缺失和不完全对等。接下来笔者结合中国茶名的特点和文化语境,借助笔者多次和美国爱茶朋友的茶室会话与调研,探讨下茶名英译的有效路径。为力求英译名的接受度,文中提及的英译方案均经过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师长朋友的一一审读与指教。
茶类根据制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 (发酵)程度的不同来区分,通常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中国茶名通常根据产地命名 (named after the origin)凸显特定的地域特色和地域山场茶香。茶名多注重两个因素,即产地和茶形。四字结构的茶名居多,比如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产地多是一些山川名胜。注重产地和茶形的茶名中,通常不含茶类。红茶中多见地名缩写+“红”命名,自带茶类标识,按产地的不同有“祁红”“滇红”“宁红”“宜红”“闽红”等。
茶的种类标识通常是西方爱茶人的首要关注点,因为茶的种类界定茶中的咖啡因的含量,美国人很关注茶中咖啡因的含量。在美国茶销售平台介绍茶常看到decaffeinated(无咖啡因的,通常简写为decaf)。比如,绿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比较低,更有利于健康。一位美国爱茶朋友说起疫情期间每天坚持上午品龙井绿茶,增强免疫力。现在美国年轻人也逐渐开始喜欢绿茶。绿茶(Green Tea)在美国的大多数销售茶的咖啡屋或者小餐馆,当你选单绿茶时,通常一种是来自中国的龙井,一种是混合水果 (柑橘)味的绿茶。中国名茶种类繁多,有的中国人也容易混淆,比如说起武夷岩茶大红袍,有不少人就以为是红茶,实际是乌龙茶。安吉白茶很多人以为是白茶,实际是绿茶,因其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制作,故命名为安吉白茶。竟然有低端茶礼品盒上直接标识安吉白茶茶类为白茶,该生产商不具备基本的茶专业素养。
中国茶讲究 “形”、有直条长形、卷曲形、扁形、针状、珠状等。以 “形”命名的名茶居多。有直接以 “形”命名的,比如雀舌、珍眉等。更多的是产地+茶形命名,比如,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形细如针。在中国品茶之道中,一直很重视对茶叶外形美的欣赏,即 “赏茶”。欣赏龙井茶,通常用玻璃杯冲泡后欣赏茶形变化上下沉浮 (dancing)的美感。
西方袋泡茶 (teabag)文化下缺失茶形文化语境。美国茶叶几乎全是进口,甚至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茶叶的具体外形没概念。一位美国朋友分享她第一次在中国朋友家用玻璃杯饮绿茶的感受:我第一次在热水里看到茶叶时感到很震惊。我们会把茶叶都过滤掉。同时我发现这样很有趣。我很惊讶,茶叶竟然没有呛人,也没有卡在牙齿或嘴巴里。这是之前我从未有过的体验。
以 “眉”为形命名的茶名英译时,因为文化语境不同产生的文化屏障如何处理?“眉”用来描述茶叶形状时指细小的高级茶芽 (bud),如寿眉、珍眉等。珍眉,作为眉茶中的上品,现在依然是主要的外销茶类,因为出口海外历史悠久,Chun Mee Green Tea是中文拼音 “Zhen Mei”的流行英语版,Mee是Mei的英语对应词汇,可是有直译版“Precious Eyebrow Tea”西方朋友难以理解。《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 “老君眉”,也是依茶形命名。茶名中 “眉”字蕴藏着中国文化语境。“眉”,从汉字构成上看是 “目上毛也”。“眉”,描写女性的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的象征,承载着国人的审美观。中国的“眉”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属于中国美学范畴。中文表达中常用 “眉”代容貌。“眉”在古代中国是女子很看重的妆容之一。文人笔墨下记录的美丽女子,多有 “眉”如细柳等。西方茶人因为缺失 “眉”的文化语境,对eyebrow用在茶名上很费解。中西文化对女性的审美取向不同。
下面结合 “金骏眉”谈谈 “眉”在茶名翻译中的文化屏障。因为中西文化差异,交际双方缺少文化互知,其英译名容易引起文化冲击。“金骏眉”英译名在网络销售平台上有直译版Golden Eyebrow/Golden Steed Eyebrow/Golden Beautiful Eyebrow,Jinjunmei Golden Eyebrow Black Tea等,中文名字中的 “眉”,因为细嫩的茶芽形状似秀眉一样而得名 (the shape of the leaves and their apparent likeness to eyebrows)。金骏眉是近年来在传统正山小种制作工艺基础上创新的精品红茶。茶芽似细长之眉,汤色金黄,茶中极品。美国人缺少文化互知。即便是中文很熟练的美国朋友,也在中国学习过,说起金骏眉的名字也是一头雾水:
A:It is strange in America for food or drink to be connected with a body part.Eyebrows are not seen particularly as beautiful here.(在美国,食物或饮料与身体的某一部分联系在一起让人感觉很奇怪。眉毛在这里并不特别漂亮。)
B:Eyebrows are not typically used to determine beauty in the West,so westerners might think tea named after eyebrows for its beauty is a little strange.(在西方,眉毛通常并不用来形容 “美丽,漂亮”,因为眉毛漂亮而把眉毛用作茶的名字,西方人会认为这种茶有点奇怪。)
针对线上销售平台 “金骏眉”的英译名的不同版本 (Golden Eyebrow Black Tea,Golden beautiful eyebrow…)笔者请教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热爱中国茶的Lyn Swol教授。Lyn教授建议通过增词法翻译成Golden Eyebrow-shaped Black Tea比较形象直观。国内译者建议拼音直译+茶类 (Jin Jun Mei Black Tea),该英译名多见于目前国内的金骏眉茶礼茶单茶包上。对美国人来说,更容易记住英语名,尽管Eyebrow-shaped比较难听。
雀舌,也是以茶形命名的典范,因为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形象生动,一般指具有雀舌之形的绿茶。国内通常翻译为Que She Green Tea,有销售平台英译成Bird’s tongues,一位来上海实习的美国大学生很惊讶地说,喝叫雀舌的茶太吓人了 (frightening)。另一位爱茶的美国朋友说,Americans would not buy a tea named after a bird’s tongue.Absolutely not.(美国人不会买一种称作鸟舌的茶,一定不会的。)如果译成Bird’s tongue-shaped Green tea更符合英语表达,可是雀舌命名的茶形之美的语境西方茶人难以体会。再比如松阳银猴,因茶叶形似猴爪而得名,猴爪用作茶名,西方人也难以理解。
龙井茶的英译名Dragon Well Green Tea,至于 “龙井”是直译成英语Dragon Well还是直接拼音Long Jing(the Chinese village from where it originates),在美国的很多茶单上,几乎Dragon Well成为中国优质绿茶的代名词,其接受度很高。尽管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和中国文化的联想含义不同。中国文化中dragon象征good luck and longevity,很多销售中国茶的美国咖啡屋或者小餐馆只有Dragon Well这一种中国绿茶。有中方译者认为,拼音Long Jing比Dragon Well更好。可是正如美国爱茶人所说,直译成Dragon Well是直接运用了英语中的词汇,比拼音Long Jing更便于记忆,再加上早已被西方人熟知。尽管当下美国人认为Dragon Well和Long Jing都可以,依然还是Dragon Well更普遍更有接受度。
类似龙井,英语中有长期固定译名词汇的,就借鉴使用,这样西方人更熟知。红茶 “正山小种”在英国是中国茶的象征,早已有固定英语名字Lapsang SouChong就继续沿用,Lap sang means“smoky variety”,几位美国爱茶朋友知道Smoky Black Tea,对Lapsang SouChong很陌生。被誉为红茶皇后的祁门红茶的英译名Keemun Black Tea,Keemun也早已在英语词汇中存在,是 “Qimen(祁门)”的英语拼写,沿用至今,也简称祁红。
自带故事的茶名,比如,铁观音、大红袍、碧螺春、竹叶青、雨花茶等。蕴含美妙意境的茶名,比如,敬亭绿雪、碧潭飘雪、恩施玉露、蒙顶甘露等,此处四字结构是产地+诗情画意的意境,而且文字讲究。比如敬亭绿雪,名字有浪漫的传说。是 “零”翻译还是英语直译?如何做到既流畅易懂又吻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这类茶名多数采用汉语拼音直译+茶类。任何语言现象都和语境即社会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表征。语言结构中深埋着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 (申小龙,2020)。自带的故事和美妙意境在目标语中缺失对等的文化语境。品茶时享受冲泡后的茶叶变化的意境美感,上升到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此处的茶文化语境西方文化存在空缺,西方茶人难以产生语境联想与共情。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同理,在茶名英译过程中源语和目标语词汇的斟酌选取是个跨文化过程。对于很多中国茶名的英译,笔者搜索系列国际网络茶品参销售平台,也留心关注过美国茶馆的茶单,表达多样难以统一,有的版本既容易产生歧义,也给西方接受者带来认知困难。比如武夷岩茶大红袍,曾在美国一家小茶馆的茶单上标识为Red Jacket,在亚马逊销售平台上,多数大红袍被直译成Big Red Robe Tea,几位美国朋友认为这是a poor translation,这样会误认为是“red tea”。Red Tea在美国很常见,不是 “红茶”,实际上是故乡在南非的 “Rooibos”'茶(more commonly refers to rooibos,a South African tisane)。“Rooibos”是南非俚语,作为南非代表性饮品,在中国直接称之为 “博士茶”,也音译为 “路易波士茶”。其冲泡之后的茶汤是红色的,但味道像果味一样。大红袍属于乌龙茶(Oolong tea),中方译者喜欢直接用拼音Da hong pao+Oolong tea作为其英译名。有爱乌龙茶的美国朋友知道大红袍也是 “武夷岩茶” (Wuyi Rock tea),“武夷岩茶”是以产地山场环境命名的一类茶,比如,大红袍、肉桂、水仙等,一个“岩”字凸显此类茶的山场环境与众不同。
中国名茶品种繁多,严谨而又规范的茶名英译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助推器。专业翻译人士是架桥工程师,需要其语言和茶文化知识双向技艺。笔者身边的茶艺师的英语水平是其对外沟通的短板和局限;相反,英语表达过硬的大学生,其茶文化语境知识匮乏。如何避免语义损失,需要专业翻译人士能有相对统一的外宣探讨与定位。不仅局限于茶文化领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呼吁有中英文双语和文化素养的大众传播。在处理好源语和目标语的接受度方面,英语本土的译者在提供地道英语表达润色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因为其更谙熟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接受度。因此,谙熟中国文化的美国本土译者——美籍华人译者会是很好的译者身份。
在文化 “走出去”过程中,我们既要介绍自己传统的东西,也要讲述我们现代的地方,关键一点:要多讲 “共通点”,而不是讲 “不同点” (陆建非,2020)。中国茶文化如何 “走出去”?其独特价值如何通过合适的表达才能被西方社会认知?很多名茶其背后的故事,用英文表达有一定难度,即便是交际者的语言准确,其在西方语境下的受众依然是个难题。文化传播向来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想一蹴而就让西方人一下子接受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不现实。我们已经到了这样的时代,传播中国文化不仅为了交流,还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文化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这是需要时间的 (黄友义,2018)。跨文化传播者既是跨文化交际者,又是母语文化使者。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各高校应该成为传播、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肩负其培养学习者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时代重任,让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对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诉求。
中华茶饮对于国际友人,是浓缩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教科书。茶名英译不仅是译者语言层面的素养,还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其过程是译者实现跨文化语境跨越的文化活动。在未来国际传播中,中国茶以统一规范的译名身份对话世界是时代的需求。在当今跨文明对话语境下,让中国文化不单是 “走出去”,而是如何培养其国际受众群体?异质文化因为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中西文化互学互鉴,尊重和维护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和文明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景。一杯茶中享受健康的美好生活日益成为当下的国际文化行为。
在名茶带着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如何通过对方的语境表达清楚中国茶文化语境的内涵?除了茶名英译的规范性以外,系列茶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词语空缺 (lexical blank)如何科学处理?当下跨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和文化语用能力的时代使命,要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 “跨文明交流使者”。展开跨文化翻译策略等新视角研究是跨文化语用学学科研究的时代重任,对学者提出新的时代思考。茶名英译和用英语讲好中国茶故事,必将开启后疫情时代茶文化国际传播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