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述评

2020-12-19 19:20蔡苏龙
关键词:侨乡华侨群体

蔡苏龙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关系是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华侨群体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际移民运动中有其独特的风格与区域意义,而其对于近代中国本土文化以及经济、生活形态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具有实际与理论的重要性。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和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文化史以及国际移民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国内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就国内学术界而言,真正意义上开始对华侨群体及其与近代侨乡社会进行研究是在清末民初华侨的价值被发现以及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需要。20世纪20—40年代,该项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学者和论著。李长傅的 《南洋华侨史》[1]和 《中国殖民史》[2],力图从全球视域范围来记述海外华侨的活动情况,指出海外华侨对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在经济方面。1931年,由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何汉文专著 《华侨概况》,分别论述了 “华侨之状况”“华侨之问题”“中国与华侨”,并对世界各地的华侨概况以及与侨乡社会问题做了探讨。1938年,社会学家陈达在其出版的 《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3]中,就关注华侨群体与区域侨乡社会和经济的考察和研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侨乡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分环境及社会变迁及其移民的影响进行比较深入与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温雄飞的《南洋华侨通史》[4],刘继宣、束世澂的 《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5]、陈里特的 《中国海外移民史》[6]等。这些作品比较详尽地梳理南洋华侨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

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是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关系研究的一大重点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华侨群体移民出国原因、海外华侨在侨乡社会投资、华侨群体与侨乡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研究备受关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陈翰笙主编的 《华工出国史料汇编》[7],该书是研究近代华工移民出国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大型资料工具书,内容涉及华工出国背景和原因、晚清时期对华工出国政策的演变、华工境遇和反抗斗争以及华侨群体在经济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等。林金枝、庄为玑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8]一书的资料汇编的基础大多来源于对国内侨资企业的实地调查、图书报刊和档案整理,汇集了1871—1949年海外华侨在福建、广东和上海经营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的珍贵原始史料,为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主编的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华侨卷》[9],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华侨方面的社会调查10篇,是研究民国时期南洋华侨与近代中国问题的重要参考史料。华侨与祖居国的关系和华侨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一直是中国大陆侨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林金枝、李国梁、蔡仁龙主编的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10]一书以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变化为背景,论述近代华侨群体移居海外的原因和经过,在海外艰苦创业和开发侨居地的贡献,在海外的不幸境遇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和 “爱国爱乡”观念的形成。孙谦的 《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11],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重点考察和分析了清代华侨回国对闽粤社会变迁的影响。蔡苏龙的 《侨乡社会转型与华侨华人的推动:以泉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12]一书,以泉州侨乡为个案研究,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考察华侨群体与近代泉州社会的跨国互动关系,探讨华侨群体塑造故乡的历史进程和运行方式,以及“侨”的因素对近代泉州社会经济转型、文化变迁、教育现代化进程、政治变革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华侨群体是助推近代泉州社会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郑一省的 《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13],探讨多重网络的内容、结构及其在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中的作用,提出了闽粤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互动的 “多重网络”分析框架。肖文燕的 《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个案研究》[14],选取梅州客家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社会变迁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和民俗等,力图揭示海外华侨作用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海外华侨在其中的影响力,并对客家华侨群体特质进行剖析。袁丁主编的 《北美华工与近代广东侨乡社会》[15],是2014年9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 “北美华工与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共收录21篇国内外学者用中英文写作的论文,围绕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在历史演变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当前研究呈现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集中在对华侨群体的出国、华侨群体对近代侨乡社会的汇款、捐赠和投资以及华侨群体与近代侨乡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等问题研究上。近年来,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关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多学科研究的取向

以前,国内从事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研究的大多为历史学者,研究成果主要是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视角考察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视角。多学科研究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的趋向不但是研究方法的提高与研究领域的拓展,而且说明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二)重视微观研究与实证资料的获取

以往的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研究的资料基础多为已刊文献。由于已刊资料十分有限,大量研究成果多是宏观主题,推论多于实证,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个别案例举证重于计量统计分析。近年来,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研究经费投入的增加和相关数据库的建立,深入的社会调查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搜集相关统计资料越来越方便,如广东和福建一些高校华侨华人研究院组织的侨情问卷调查以及侨乡社会发展情况调查。一些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学者以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为研究重点,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为开展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积累和基础。这些调查资料和网络资料的获取,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学理性研究与国家政策应用的结合

近年来,国务院侨办和地方政府涉侨部门对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的学理性研究日益重视,尝试学理性研究与国家政策咨询结合的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政研新路,已取得较大成效。定期举办政策与学术探讨相结合的研讨会或咨询会议,也给学者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创造了条件。政府涉侨工作部门借助学理性研究拓展对侨工作政策和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研究的举措,不但使对侨工作政策和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先导性,而且为对 “侨”问题和对侨工作政策的学理性研究注入新的动能,使该项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项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待开掘拓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对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的深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把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置于全球化进程和区域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中去考察,尤其是对近代侨乡社会华侨群体的分层与华侨群体阶层变动的经济基础和类型结构,缺乏文化人类学视野的考察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侨乡社会转型中的华侨精英和华侨世族缺乏实证性的个案研究和学理性的阐释,长于详细阐述史实,而忽略理论的分析和缺乏历史规律的探索;三是对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跨国互动关系的背景因素及其内部的运转机制缺乏的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因而有必要从综合、比较和创新的视角来开展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研究。

三、值得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

因此,如何在充分梳理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历史演变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学科价值对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问题研究学者提出的现实要求。结合国内学术发展前沿、主要趋向以及以往的研究,从综合的角度看,就该项及其相关研究的几个问题而言,在以下几个重点研究领域可以作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

(一)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跨国互动的理论研究

华侨群体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和其祖籍地即侨乡的关系。如何运用 “社会交换”“社会地位补偿” “跨国主义”等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理论,来分析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独特的互动模式和跨国实践行为发生机制,是本研究下一步需要突破的一大理论难点。

(二)近代侨乡社会华侨群体分层及阶层变动的经济基础和类型结构研究

近代华侨群体的分层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的基础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社会学视野的考察与研究。以前主要从历史框架下来进行分析研究,鲜有从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和国内政治转型、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分化的视角来进行探究。如何加强对近代华侨群体社会分层及其社会基础的研究,将对推进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研究深入助益良多。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历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近代侨乡社会华侨群体的社会基础与结构类型,分族群与省籍结构、阶层结构、地缘结构和教育与职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及近代侨乡社会华侨群体的分层与华侨群体阶层变动等的政治倾向和特点进行比较研究,针对近代侨乡社会华侨群体的分层与阶层变动及社会网络和跨国网络进行全面的统计评估与调查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更有助于认识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华侨群体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和价值。

(三)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侨乡社会转型研究

近代中国侨乡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和城市化依次展开或相互递嬗的历史轨迹,与华侨群体身份建构和形象蜕变的演进线索形成怎样的结合点和关联性?在整体的历史推进坐标轴中,如何清晰地描述和阐释这些征象,还有很大的研究余地和更宽广的学术讨论空间。

猜你喜欢
侨乡华侨群体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