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煜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41
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两岸,它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也是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主要以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岔伞、手绢、扇子等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民歌小调、民间小戏叙述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它的表演形式有歌、有舞、还有后场小戏。安徽花鼓灯无论在表演形式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唱着淮河两岸人们的曲调,跳着淮河两岸人们的舞蹈,讲述着淮河岸边人民的日常生活。正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地方性知识是指“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1]。
地方性知识带有地域性,与所在区域的文化背景和当地人的生活背景紧密相关,体现了在这个区域下生活的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为适应环境而找到的一系列可靠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生存智慧。地方性知识包括的范围很广,可大致划分为地方生产技术知识、地方生活习俗知识、地方信仰、地方语言、地方历史、地方艺术等[2]。
地方性知识体现了一个区域下,人们的生活背景和传统文化,它是指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域内,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差异,带有独特的地方性特色。比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就存在着“风谣歌舞,各附其俗”的风格特色。
地方性知识与当地人生产、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贴近生活,是人们从漫长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在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之中,比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及发展进程,就是各族人民在其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中形成、发展出来的,带有其独特的民族色彩。
地方性知识表现了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包括了这一地域特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它可以是显性的,如建筑、艺术、服饰、饮食、器物等;也可以是隐性的,如思想观念、思考方式、价值取向等[3]。正如安徽花鼓灯艺术在表演形式中,通过歌、舞、锣鼓、戏来表达民间人日常生活,反映人们的传统的思想观念。
地方性知识的表达形式有两种: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的形式有:地方语言、当地的民谣和山歌、传说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非语言表达的形式有:民间舞蹈、民间工艺、仪式表演、生活习俗等。目前,艺术是一般用带有地方性知识的非语言的表达形式来表述一些传说、神话等。
作为安徽省内唯一公立艺术类本科院校,安徽艺术学院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以本为本”,坚持发展学院特色专业,弘扬安徽传统文化。因此,安徽艺术学院在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站在地方性知识的视野中开发安徽花鼓灯相关课程是尤为重要的,也是学院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
目前,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大都是分为国家课程、特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种。其中,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更多地涉及地方性、地域性、乡土性知识,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完善,在学院办学过程中,地方性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学院发展的重点,很多有关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可以在校本课程、特色(地方)课程设置、实施之中,用来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
安徽的民间舞蹈资源丰富,其中安徽花鼓灯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花鼓灯在安徽淮河流域流行,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上也最具有特色。它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也是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主要以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岔伞、手绢、扇子等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民歌小调、民间小戏叙述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4]。
在安徽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安徽花鼓灯的课程可以通过对安徽民间特色(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与安徽民间文化相关的、有价值的安徽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课程当中,作为专业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实现安徽花鼓灯课程的地方化;或者在编写安徽艺术学院校本教材中强调实现安徽地方性知识的价值。比如在《安徽花鼓灯风格组合课》这门实践课中,适当地增加理论课时,让学生在学习动律、组合之前了解安徽花鼓灯发展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增强学生地方性认同感。或者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加入《安徽民间舞蹈文化》、《安徽花鼓灯图志》等有针对性的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安徽民间舞蹈文化》中可以确定生态环境、社会历史、生产生活、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地方性知识,这也为以后发展安徽地方性知识的选择提供了框架。《安徽花鼓灯图志》则是从图片、图解和图示的方式反映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变化历程,把安徽花鼓灯固有的活体传承形成定格在图片上,方便保护、研究。
1.突出知识地域性优势
对于安徽花鼓灯地方性课程实施,安徽艺术学院有很大的地域优势,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性,要求课程实施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加强与安徽民间艺人的沟通,需要学生通过田野调查、采风、访问等形式,观察民间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记录民间艺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走进安徽花鼓灯民间艺人的精神世界。就这一点来说,对于安徽花鼓灯的人才培养,花鼓灯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来说,不管是学生的采风、资料的收集还是邀请民间老艺人来授课,安徽艺术学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加强地方性知识有关课程的坚实基础。
2.明确知识的多元化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在地方性知识课程实施方面,安徽艺术学院可以利用学科专业的全面性,进行横向课程的开展,比如音乐专业开设有关《安徽花鼓灯灯歌》、《安徽花鼓灯锣鼓》的课程;戏曲专业开设有关《安徽花鼓灯后场小戏》、美术专业开设《安徽花鼓灯民间艺人图志》等课程。
由于当代农村的花鼓灯舞蹈受到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影响,逐步从广场舞向剧场转变,其自由度和灵活性大大下降,创作力也在日益减少。花鼓灯舞蹈的差异性正在消解,花鼓灯流派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趋同性越来越强,在舞蹈导航下,花鼓灯舞蹈规定性“大路子”占主流地位,各大高校有关花鼓灯的教学大都使用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的花鼓灯教材。因此,作为安徽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在花鼓灯舞蹈的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地方性知识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安徽花鼓灯流派发展的差异化,开设有关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个性发展,比如:开设《安徽花鼓灯陈派》、《安徽花鼓灯冯派》、《安徽花鼓灯郑派》、《安徽花鼓灯鼓架子》、《安徽花鼓灯兰花》等等方面的课程,或者在目前的《安徽花鼓灯风格组合课》重视安徽花鼓灯“个性”差异的教学,弥补安徽花鼓灯目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保留安徽花鼓灯原有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
总之,对于安徽民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不应仅仅局限某方面,而应尽可能选择多个方面,这也是安徽艺术学院发展特色专业的重中之重。
3.明确知识的灵活性
知识的灵活性指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检查实施成果的灵活性。地方性知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达,比如唱、跳、画、写等实践性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是创作、研究等理论性表达方式。既让学生通过学习、采风感受当地艺术内在的情感与人文精神,也让学生在尊重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囿于既有的传统规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并通过科学的、技术的、严谨的方式表达地方性知识学习成果[5]。因此,在安徽花鼓灯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比如:课堂展示、论文、剧目、创作演出、精品课、采风设计等多种形式。重点考察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研究去了解安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史,或者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是否能有效解决当下安徽舞蹈面临的实际性问题。它要求学生理解地方性知识评判的标准,放弃对地方性知识的普适性、全球性追求,在特定的地域对地方性知识进行适当的检验,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
目前,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一般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安徽花鼓灯的课程设计中也应富有弹性,要求适当。关于安徽花鼓灯知识的学习,应关注其相关教学内容纳入课程的方式、数量、范围和程度等。把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课程合理安排,适当把握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年级、程度的学生,开设不同方式、数量、程度的课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程评价方面充分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特征的基本了解;掌握安徽花鼓灯的审美方式和风格特征,感受安徽民间艺术乐趣,将安徽民间舞蹈文化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地方性知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内在体验。因此,在安徽花鼓灯课程中更要强调过程性评价,倡导真实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以及对课程的个性化解读,这也是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也是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
总之,安徽花鼓灯作为汉族民间舞蹈代表之一,已经被列入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民间舞专业教材中进行授课,许多国内外相关专家、教授也多次来安徽民间采风、挖掘、整理安徽花鼓灯素材。那么,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安徽花鼓灯资源、培养优秀安徽花鼓灯表演人才、创作安徽花鼓灯精品舞蹈、舞剧这一任务来说,安徽艺术学院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历史使命,这也是安徽艺术学院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必尽之责,也是安徽省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战略措施。因此,从地方性知识视野中开发安徽花鼓灯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表、教、创、研四位一体的本科花鼓灯表演人才是安徽艺术学院发展特色专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安徽艺术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