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振,张志芳
(1.上海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203;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0)
在近代,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地位比中国更甚,因为印度是一个国家的殖民地,而中国虽然受到许多西方列强的侵压,但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从印度人创办的一份报纸《印度自由报》就可以看出印度人迫切实现国家自由的心态。虽然印度与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需要争取国家自由。正是由于两国之间的这种相似性,《民报》学人才对印度争取国家自由的情况进行诸多介绍,从而为中国人争取国家自由的运动提供有利之借鉴。
凡事必有根据。有根据,才有道理。有道理,才能说服人。印度争取国家自由,也需要有一定的根据,即法国的《人权宣言》。《印度自由报》载《圣神权利宣言书》一文,不仅将法国的《人权宣言》作为“圣神权利宣言”看待,而且特别介绍了《人权宣言》中的天赋人权问题,以激励印度人争取自身的权利。
此文以人权为依据,进行了多个反问,即(1)吾曹果自由乎?(2)以吾曹视旅居印度之英吉利人,果有平等权利乎?(3)吾民有不忍视其同胞沉沦堕落、起而谋国人利益者,无论为何种利益事,英政府则指为逆谋不轨,不必有何种证据,即处以残酷禁锢流徙之罪,若此者非事实之可据者乎?(4)吾等为印度人,居印度国,有何言论之自由乎?(5)自顾吾曹人格,不过世界奴隶群族之一部分,尚有何名誉之可言乎?(6)有生命而无权利,有何生存价值之耶?(7)印度现政府所设诸种法律,果为吾民或吾民选出之代表所认定者耶?[1]3644从这七个方面的反问中,可以看出《印度自由报》认为印度人不是自由的人民,印度不是自由的国家。
日本无趾人大隈重信(因其曾遭受袭击,失去一脚,故称“无趾人”),曾演说亚洲事,认为亚洲文明之国以日本为第一,支那为其次,若巴比伦、印度辈,往日文化虽在可观,现在则不足以比较。[2]3156-3157大隈重信毫不客气地抬高自国地位, 贬低印度,引起了一些印度人的愤怒。但是,愤怒归愤怒,印度的国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母国万岁报》上的一文就指出印度政府是“英国人”的政府,“印度政府、人民间,有最烈之激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反对所谓的宪政运动,认为“宪政运动者,名为感动英国议会、人民,令其保安印度政治之发达,实则薄志弱行,震慑于强权,故作模棱两可之论,内误国民之趣向,外希英政府之宠眷”。[3]3835-3837章太炎也指出,英政府待印度人,名为宽大,只要有小儿诵“梵种万岁”,辄引至警察署,连学校教师及报馆记者也岁有惩创。[4]3156
许多印度人都认为印度人受到英国人的压制,与英国人不能平等。《印度母国万岁报》上的一文就指出,在共治国家,如英吉利本部,国家与人民之间绝少权利之争,即使有之,于国家生命地位之根据无大影响,即使有被动之反抗,亦因少数人民决定不服从多数,其结果非摈除少数者于公众利益之外,但是若在异族政府统治之国,其民已失国民资格,无主治之权利。[3]3840《印度自由报》上的一文也指出,一国之行政,印度国人不得操寸柄,“无权利,盖奴隶耳”,因为“一切民事职务,虽在印度,据之者实在英葛兰”。[1]3644《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一文则直接指出,“我国今直无王耳。”[5]3379
为了更好地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一些印度人认为英国的所作所为是印度的罪恶源泉,正如《论英政府遏制印度人旅美之外交政策》一文所说,印度众恶之源是异族之专横政府,所以“吾人苟于本国之内永远服从此专横政府,则此文明世界无论何所,吾侪亦不获享有公民之权利”。[6]3351-3352《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一文则列举了“英虏”的五条罪状,直接指斥英国的行为。罪状一:虚伪诡诈,使蒲陶之酒遍于市闾,民以去俭从奢,资用日匮。罪状二:破印度人固有之生计,废印度人国土之职业,使红女锻夫皆失其所,而输入英国制造品,又于寒村僻地遍置市廛,以增其富,以戕贼印度人。罪状三:头会箕敛,岁有增加,使印度人田舍之间,遒然丧其安乐。罪状四:投掷印度人于饥馑疠疫之火口,夺我田园,攘我果谷,使我贫无所依。罪状五:闻呼吁之声,睹辛苦颠连之状,而恝然若罔闻,知惟以蓄积财货为事。[5]3378也就是说,英国人的残暴引起了印度人的极其不满。
在英国的诸多罪恶中,印度人特别对英国所施的阿片贸易进行批判。阿片即鸦片,中国曾深受其害,特别是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都由鸦片问题引起。印人曼揭氏(Magee)痛斥英人之罪,认为英国在痕都斯坦(Hincdian,指印度)所施的阿片商务是不道丧德之罪,是自号为基督教国的英国“假托仁慈,愚毒吾民”。曼揭氏所论阿片为祸之结果非常严厉,他指出“英人阿片之商务,夷灭一国之人口,斩绝百姓之生存,在昔痕都斯坦人固一伟大发达之民族也,今竟为全印度最堕落最无人格之人民”。[7]3475-3476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吸食鸦片上瘾,不仅身体会垮掉,而且精神也会颓废不堪。也正是如此,清朝道光帝才命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国内秩序不稳,自然影响到那些去外国的印度人,也引起了一些印度人的担忧。《印度社会报》上的一文说,印度人居留美国,实异族政府之最忌,因为印度人得有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而英政府对美国妙用立法性质,以求从此大共和国中排斥印度劳动者,例如英领之科伦比亚、坎拿大、南非洲,对待印度人移住之法皆极苛细。[6]3352《印人民移住问题与其解决》一文则直接指出,印度国民“久陷穷绝之途,遭英人之剥削。为暂求一和平之策,冀延一线生机,不至使印度民族靡有孑遗,惟有移往,以求活耳”,若北美人民不行忌刻,此问题当自然解决,但是事实没有如此简单。此文认为印度人到北美之地受到限制,是受种族偏见的影响,即“美洲既为白人而开放,何以北美合众国、加奈陀(即加拿大)独排斥吾辈不好侵略服从法律之印度,仍其果种界之偏见乎?”[8]3485-3486
在英国的暴治之下,许多印度人担心自己会成为奴隶,成为下等之民。于是,曼揭氏发出号召说,“我同胞以及爱国之少年君等,其鉴英政之所为,君等其起而歼此异族之政府,君等其起而谋国民之生存,无延奴隶之残喘,否则吾印度同胞将为美洲之赤人、濠洲之蕃族、新锡兰(New Zeoland,今新西兰)之土著”。[7]3477
美国之婆罗门教徒密伦菲仆(Myron H.phelpo),也非常热心印度的国家自由事业。1908年6月,他在《致印度人书》中表达了印度独立的迫切愿望,希望印度能成为一个“自繇乐国”。[9]3841-3842“自繇”即“自由”之义。他认为,现在英国在衰弱,印度独立正逢其时,即“大不列颠者,今已无能为役也。虽云全盛,实则老大帝国,已日趋于陵替”。在他看来,英吉利以工商实业雄于世界,为诸国之首达数十年,专以养成印度人信服英人强权心为唯一之政策,使印度人不知不列颠之富厚已为米利坚凌驾而上,虽不知两者鹿死谁手,英人终当蒙一大打击,骤降至三等国。密伦菲仆还引用1901年英国之书《英国能否百年》(“Will England Last the Century”)以及英国同盟国日本在其国立学校绍介的《大不列颠衰亡论》一书,来说明“不列颠之败象,已暴露于世界”。[9]3843-3844密伦菲仆的观察力确实深刻,因为英国后来确实被美国远远超过,虽然英国未能骤降至三等国家,但是衰弱是免不了的。密伦菲仆说英国会沦为第三等国,也是为了增强印度人反抗英国的信心和勇气。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英国对印度的限制和剥削,才能使一些印度人决定奋起抗击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实现印度的国家自由。
自由是人本能的一种反抗专制和压迫的反应,所以只有自由之心是不能实现自由的,它必须要靠正确的路径,特别是要靠自由的制度来保障。一些印度人为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想出了多种措施。从这些措施来看,包括治本、治标等多种复杂的内容,与中国当时情况有其相似之处。从治本来看,主要是实现自治。治标就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际上,治标也是为治本服务的,否则印度永远无法实现国家自由。这里主要谈一下自治的三个方面。
一是恢复印度独立之自治政府。这正如曼揭氏所说,“苟欲吾民族之免于灭亡,惟需吾国民独立自治政府”,“吾能独立,吾能自治,必能除去一切有害于吾民族之政策,必能采用一切关于体质智识道德性灵,足以高尚吾民族性格之政策”。[7]3477
虽然自治是实现国家自由的根本,但是能不能自治是问题的关键。果不其然,当有些印度人提出要实行自治时,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于是相互批驳就产生了。从《民报》的介绍来看,主要是《印度自由报》对《文苑报》的批驳。这个问题对《民报》学人也很重要,因为他们也想通过自治实现国家自由。
1908年2月15日,《文苑报》有论题为“印度不合于自治”一文,并列举了多种理由,遭到了《印度自由报》的反驳。首先,几华那达什认为印度国民会议自相轧轹,党派纷呶,为印度人缺乏政治基础之证。《印度自由报》则认为几华那达什不知政治基础之实,远自古希腊、罗马,近讫意大利、露西亚、支那、波斯、葡萄牙,都以竞争为政治之初步,因为去僻违而抗豪暴,其精神自竞争生,而竞争表现人类之有感觉、有权力、有生存,亦国民所不可缺之精神,所以“我印度国民,乃具有自治之资格”。[10]3347-3348
其次,几华那达什又认为印度人不能协从群议,故不合于自治。《印度自由报》则认为美之革命时,泊土利克·罕利(Patriek Henrg)说“不自由,宁丧吾躬乎?”是时没有几个人怀此正义,及革命军起,几于云合响应,最终治定功成,向之疑者以殖民地不合于自治之由竟无以应。《印度自由报》又指出,美国总统林肯说“必使黑人得自由”时,赞成解放黑奴之说的人亦很少。[10]3348
再次,几华那达什还认为印度之阶级制度不合于自治。《印度自由报》则认为政治自由既广被社会,社会改革亦因以日进,如意、法国民既复其政权,社会之腐败、僧侣之专制随而烟消火灭,而印度国民非皆尚阶级制度,等国民倡言改革政治社会逮得优享政权时,阶级制度随之绝迹,况且阶级制度之国,不独印度,如美之阶级或甚于印度,英之贵胄不与平民共语,世界中没有一个无阶级之国,而匈牙利、瑞士、意大利等国种族杂居、宗教岐出,未尝不独立自治,所以印度自然也能自治。[10]3349
最后,几华那达什认为印度社会道德陵夷已甚,不宜于自治。《印度自由报》则认为百年来异族的政略使印度为今日之印度,印度道德衰敝之主因是大不列颠腐败之制,如意大利人为奥国辖制时,道德彫敝,而今乃优美于昔。[10]3349-3350《印度母国万岁报》上的一篇文章还强调革命要用道义导之,即“印度革命乃国民由普遍之心理成为普遍之事实”,“民有公愤,敌慨同仇,不患其不能杀敌致果灭此朝食,患在无道义以导之,少中正守法之心”,“所谓中正守法者,此不必先求之于一般民众,须求之卵翼民生之民党首领,否则革命自繇之目的终无可达之时”。[11]3835
几华那达什主要是从当时的现实出发,认为印度无法自治,而《印度自由报》主要从未来的一种美好社会出发,坚信印度能实现自治,认为“一国之民实行自治为先,而后宜于自治,非宜于自治为先,而后实行自治”,这是因为人之才调必由更事而成,无其事则智不生,履其事则才自出,若必宜于自治而后实行自治,草昧初民不知政术,当终古无自治之国。[10]3351虽然印度在二战后终于实现了独立,但是其自治程度仍然很低。这也说明信心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如果没有信心,恐怕印度也不能独立。
二是实行三权分立。西方的三权分立,对世界影响非常之大,也影响到了印度。《印度自由报》上的一文明确指出,“行政、司法必须分立,于印度果何如乎?吾曹狂吁奔走,日日以行政、司法之分立要求英政府果有何效乎?或者此行政、司法之分立,终可以要求得之乎?”[1]3645这说明一些印度人希望三权分立,但是求告于英政府会取得无效的结果,必须要靠自己去争取。
三是不要相信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国际歌》上说,“世上没有救世主”。依靠外国人虽能省事,但是外国人也有其自身的目的,所以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印度母国万岁报》上的一文指出,“凡印度之真国民绝不置信外人”,“盖彼(指英国人)据其征服地位无事不表示一种优胜势力,彼之仁慈绝不引近于吾民,惟权诈神秘,使吾民不能测耳”。[11]3834《印度社会报》上的一文更是指出要依靠自己,即“凡有思想者皆谓印度人惟有自求振作,谋为独立之一策,此外,更无可依赖者”。[6]3352也是在此意义上,英国人在印度搞的宪政运动,也被一些印度人认为“名义乖谬”,并指出如此而行,印度人的一切信义皆会损失于不知秘密、公然彰著之中。[12]3353
自治确实是实现国家自由的最好方式,但是自治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是,许多印度人不惧流血,不惧牺牲,为之不断奋斗。
复兴国粹为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不管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都是从学习西方为始,到复兴国学为终。只有将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产生出一种超越国学与西学的新文化,才能让本国文化大放异彩。一些《民报》学人就是认为日本之强表面上看是由于取西法之效,实际上是汉学之功,指出当年尊王倾幕之士皆阳明学绝深之人,于西法未必尽知,使无此百折不回之诸前辈以倾倒幕府立定国是,则日本之存亡未可知,所以我们亦惟先发挥其国学,丕定国基,再以西法辅之,则中国之富强,不难致驾而过之,否则摹仿日本之皮毛而遗本国固有之精髓,必无效可见。[13]84孙中山也认为,日本文明非其所固有,前则取于中国,后则师于泰西,若中国以其固有文明转而用之,必突驾于日本而无疑。[13]80-81《民报》学人突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提到日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深通中国的阳明学。但是,这种阳明学是和西方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对于中西融合这一点,有些中国人并不完全接受,正是陈天华所说,鄙人于宗教观念素来薄弱,然如谓宗教必不可无,则无宁仍尊孔教,以重于违俗之故则并奉佛教亦可,至于耶教,除好之者可自由奉之外,欲据以改易国教,则可不必。[14]261
印度在争取国家自由的过程中,也逐渐倾向于国粹主义,即复兴国学。《印度国粹主义之磐石》一文就专门研究此问题。此文指出,“印度国粹主义之进行,乃最高无上理想之所在”,因为改造社会,不使精神生命以浮浇之流俗戕其本真,纯然吸收殊土文化,未必实获于心,而国粹主义之精神终能强毅不屈,使社会之进化如川之流,国家之生命如磐之固。[15]3649-3650这是一些印度人将国粹主义作为“最高无上理想”,虽然有利于焕发印度的国学风采,但是显然有些夸大其辞。如果印度的国粹能击败英国的话,印度也就不会受英国长时期奴役了。
《印度社会报》也大力提倡国学,并特别强调了阿赖耶娑摩其的学术联盟,指出“印度之学术,印度人心之所维系,印度人为其国学有为干城保障之责”。阿赖耶娑摩其是国民学会之义,在印度影响甚大,被称为“最有权能而可收效果者”,[16]3654-3656其开创者为司伟弥(Svami,得道主师之称)、丹亚奈陀·娑罗伟提氏(Dayananda Sarasvati),两者都是印度国学之巨子。
娑罗伟提赤心宣教,宣扬国学,竭望印度统一,特别是他极力宣扬昔日印度长篇古诗《摩诃钵逻多》(“Mohabharata”)全盛时代之光荣。吕复认为《摩诃钵逻多》与汉土《离骚经》同位。[16]3656娑罗伟提的著作《斯台亚典婆罗迦华》(“Styarthapraka Sha”)专门论述了印度政权之丧失,及外人奴待国人之惨酷情状,深知国民丧其独立自治政府、政治自由,难求“恢复往日之荣华”,所以公然提倡印度独立。吕复在此加案语说:“汉土诸国学家亦多如是。”[16]3656-3657《民报》学人中确实有不少国学家,如章太炎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国粹派的重要代表。印度也曾经辉煌过,但是到了近代败落了,所以才会有“恢复往日之荣华”的要求。
一些印度人认为国粹主义能提升印度人的自信,通过国学“恢复往日之荣华”。正如《印度母国万岁报》所指出,“依归于国粹主义为革命之进行,其始虽肇端于社会改造之范围,其继则渐渐发展以达于政治范围,于是乃建设一公众生命之学理”。吕复在此加案语说:“此为荒弃国粹专崇欧化者戒,有光复祖国之志者,宜知所趣向矣。”[15]3652-3654吕复之意告诉我们在学习西方时也千万不能荒弃国粹。
《印度社会报》上的一文不仅提出“印度者,印度人之印度”之语,而且希望印度人爱国学、护国学、扩充国学、应用国学,顷刻也不能忘之。吕复在此加案语说:“以国学振民心,谋光复者无能出此定例。”[16]3658-3659这说明吕复也想通过国学光复中国之伟业。章太炎在《印度人之论国粹》中也说,“国所以立,在民族之自觉心,有是心,所以异于动物”。[17]3159
虽然许多印度人主张通过国学提振国民精神,但是异族专制政府可以靠专横政治让国学成为君主之傀儡,以绝国民之国性。也正是如此,《印度社会报》刊文指出,印度尚有伪讲阿赖耶娑摩其之学者,猥贱不知廉耻,实人类之最卑下者。吕复在此加案语说:“汉土国学,亦往往为异族所利用,故有志者昌言国学,务与朝廷所建者相反,然后猥贱者无由假托。”[16]3659-3660按吕复之意,许多中国人提倡的国学并不是真正的国学,而是伪国学。
虽然一些印度人强调他们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发扬国粹,这对印度实现国家自由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国家复兴国粹有余,学习西方不足,导致其后劲不足,发展受挫。
通过《民报》学人对印度独立运动的关注点来看,不管是治标还是治本的方法,最后都推向于革命一途。在他们看来,印度反抗英国的最终途径是通过革命实现国家自由。他们介绍的《印度自由报》上的一篇文章就说,“邦人兄弟可以起矣。夺身一跃,出奴隶之范围,求完全之人格,以尔头颅为尔人权之代价。吾种可灭,尔英吉利人须还我以自由,然吾敢确定之曰‘自由,自由,自由’”。[1]3646-3647
虽然一些印度人亦知革命之难,但是仍然充满信心,正如《印度自由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吾印度人,其将获汝。吾印度人,其必获汝。但在未获完全独立自治政府之前,吾印度人尚不能即获汝也”。[1]3646-3647这里的“汝”即是“自由”之意。《印度母国万岁报》也刊文指出,英国殖民者欲灭绝印度国民党,实助长印度国民党,由专横之反动力促新出之希望,印度民族凭藉己力图独立,加入世界人道生命中,任为何国不得以非人之道待遇之,复与其他民族并立平等为世界自治国中之一自治国。[11]3831
革命要有高明的智慧。《印度母国万岁报》上的一文指出,“吾党(指印度国民党)首领为民请命者,于政治剧战中必视政府之行为以定吾之趋向”“今后印度之国民行动,非可径情,直遂必有理以整饬之,复有高明智慧之思想以支配之。何谓高明智慧?即于政治方域为道德之精神本体所由造成之结晶体”。[11]3832
虽然一些印度人有革命的思想,但是实际上,印度暴力革命的倾向并不是特别浓厚,所以才会有后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由于《民报》学人极力主张革命,所以才会强调印度革命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想用印度的革命印证自己正确的道路。
从《民报》的介绍来看,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还有其他一些措施,这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抑制洋货,特别是英货。抑制洋货,在近代有,在现代亦没有消失;在印度有,在中国亦有。这是用较为和平的方式,表示对列强的不满。《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一文指出,“凡诸外国物品当拒绝勿用,有违此约法者,当受放逐之处分,我印度国当以我印度人自治之”。[5]3380-3381《印度母国万岁报》的一文认为抑制英货是“北米合众国当时独立之第一基础”,而抑制英货虽为被动之反抗,实则准诸自繇贸易之义,与示威暴动者不同,没有违背法律。[3]3839
章太炎也认为,印度人思独立,其端绪近起四五年间,其不挠之气,世无能过之,其术自罢工拒货开始,人人相约,不为英吉利用,各村落皆相约不用英货,而有先发者,英政府辄判以罚金之科,既罚则他村落以此金额补之,故就罚无所损,最后英政府知不可治,任其自便。[4]3156这说明了抑制洋货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是自设警察等重要机构。《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一文指出,“我曹当自设警察,更番值役,见有仕宦于英吉利政府之下者,当纵火烧其庐舍”。[5]3380-3381也就是说,印度人的事务,要由印度人管,特别是警察。此文希望警察能严惩为英服务的印度人,虽是出于爱国的心态,却是自己人对待自己人。为英服务的印度人欺压印度人是不应该的,而自己人残暴地对待自己人也是不应该的,以法律对待之是最好的方法。
三是反抗赋税。《印度国民讨英吉利露布》一文指出,“凡诸赋税当抗弗与,若地主以力压制,当致死以争之”。[5]3380-3381西方常言,“不出代议士,不纳税”。英国、美国、法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纳税问题。《民报》记者也说,“地主之不可倚赖,犹此土富人难与共图大事也。至于拒绝外货,焚爇宦家,汉族或无此坚忍,抗税之事,是当则而效之”。[5]3381
四是使种族之轧轹、宗教之嫌忌绝迹于梵天净土。这正如密伦菲仆所说,“君等自今日始,须珍爱母国。婆罗门教徒与回回教徒素不相能,君等自今日始,须破除嫌怨,不复记忆”。在密伦菲仆看来,不列颠治印度的政略总不外“分治”一法,专以诈伪矫饰,挑激宗教感情,酿成敌意。[9]3841-3843《印度社会报》上的一文也指出,宗教革命既直接达其信仰自由之目的,亦能间接开一途径,由之可以达政治自由,如十六世纪英国革命,其初属于宗教性质,后克林威尔与清教徒反获最高之政权。[16]3657《民报》记者则说,“印度人与摩罕默德教人,相依为活,亦犹汉族独立,与蒙回二族互相提携也”。[5]3381
由于“同命相连”,一些《民报》学人和许多印度人一样,都提倡中国与印度相互扶持之论。《印度自由报》刊文说,“吾曹今敢诉诸尔爱护自由之名,合众国人并其他自由民族,尔其发大誓,愿尽尔能力,以抵御彼虐待大地上五分有一之居民”“世有被压制之国,吾曹当号召其人民起而与吾印度人联合,共除吾等所遭之不幸”。[18]3649还有印度人对汤增璧说,“吾与君,囚徒也。囚徒相对,垂涕泣而道。缧绁之苦,彼此难堪。非为互相扶翼,卒弗能达,此由衷之言,可皦天日”。汤增璧认为此语“情意怆恻”。[19]3628
《民报》学人主张中印扶持,并不是说要越国代他人谋。章太炎明确指出,印度民心齐一,体魄坚强,理化工艺诸术远在中国之上,即无汉人辅助,印度人也抗租拒货,只不过独立之期有先后,如印度先独立,必当扶持中国,如中国先独立,亦当扶持印度。[20]3551章太炎并不是将中印相互扶持看作暂时的策略,而是看作长期的谋划,指出“印度、支那既独立,相与为神圣同盟,而后亚洲殆少事矣”。[21]3162在章太炎看来,印度国民协会有急进、平和二党,皆以独立为主,美利坚人闻其高义,以火铳二千挺资之,有印度学者言“不十年,印度必返为自主国”,而中国则“倜倜乎去之远矣”。[4]3156这说明章太炎认为中国革命要比印度要难。但是现实难以预料,在章太炎认为难时,辛亥革命却很快成功了,印度却一直到二战后才独立。
《民报》学人从中印之间的扶持想到了亚洲的和亲。汤增璧认为,亚洲是“兄弟国”,从而提出亚洲和亲的思想,但是他把日本排除在外,指出,“亚洲诸友邦,除日本外,谁则不与吾同感者乎?”“扶桑三岛,然骄恣自大,窃比于西方,其视汉土以为莫救,尝鼎一脔,则彼旦暮希焉者是,安能与之翕合?”[19]3629-3630汤增璧提出亚洲和亲却排除日本,说明其对日本的认识还是较为深刻的。当时,孙中山、胡汉民等同盟会领袖都主张与日本联合,却没想到日本越来越欺负中国。
《民报》学人介绍印度的独立运动,是为中国革命运动之鉴,正如《民报》记者所说,“印度独立,与吾国情状正同”。[5]3381汤增璧也说,东亚多亡国,情状迥异。[19]3628上海破迷报馆所登一文的说法更甚,指出,一些中国人平日骂印度不知爱国,以三百兆之人俯首受制于英,印度之于英,为直接之奴隶,中国之于满洲,为间接之奴隶,奴隶不已而犬马之,犬马不已而草芥之。[22]1360-1361
总之,争取国家自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报》学人为了革命,主张借鉴印度争取国家自由的情况。这也启发了革命党人,特别是一些革命党人从中提出了从中印相互扶持到亚洲和亲的思想。这虽然在当时未能实现,但是其影响是远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