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回应性发展

2020-12-19 13:22齐春雷
攀登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商民众国家

齐春雷

(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程中,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日臻科学、合理、有效,政府、社会、民众多方良性互动逐步建构明晰,权力与权力的边界日渐厘清、有序的系统动态过程。统一战线的结构组成、运行机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着中国政治场域最丰沛的组织、人才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优势。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关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应当积极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方方面面的需求,诸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需求,社会分化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内在需求,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整合需求等等,做出相应的回应,并以此为机遇,对统一战线滞后于新时代发展的局部构成、功能进行调适、优化,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出更为重要的法宝作用。

一、扩大民众有序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国家治理,是基于当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社会碎片化的状态下采取的全能型、管控型国家治理模式,通过强大的组织化管理,来控制、整合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的工业化体系。一方面,通过执政党的组织网络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基层组织内部高度集中统一,各级政权紧密对接,以“单位制”将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组织化再造,将全社会整合为凝聚在党组织周围的整体,从而奠定执政党全面主导国家、社会的民众基础,经由严密的组织体系将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每位个体的民众。由于实行“一元化”的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稳定。另一方面,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意识形态教化,树立、强化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个人利益、个人诉求被压抑。这期间,国家对于社会民众是一种单向的管控,虽然不乏“运动型”“动员型”的民众参与,但多数并非自身意愿的主动表达,而是在深入人心的“个人服从集体”的观念作用下,自觉、不自觉地对党和国家号召作出的响应和服从。这种全能管控型治理有当时中国国情下的合理性、合法性基础,短期内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发挥过良好的治理绩效。但其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甚至难以为继,从而掀开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大幕。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于1993年写入宪法修正案,从而得到法律的保障。这使得多种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化,原本同质性极强的社会组织结构也打破了固化封闭的状态,其开放性、流动性、分散性增强。新生利益群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市场经济本质上具有的契约精神、平等精神、协商精神、法治精神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经济上与世界的交流,也带来了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冲击、碰撞,集体至上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治理方面比较倚重的意识形态约束力减弱,个人价值、个人追求得到肯定、认同,公民权利在国家治理的决策考量中越来越得到关注。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提高,随之而来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差异就意味着矛盾,由经济、政治、文化差异性增多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更加复杂尖锐,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空间广泛,治理难度加大,使得国家治理更多转向与社会的协作、与民众的互动。

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联络方式、组织方式,甚至变革、颠覆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国家、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科层之下国家对社会的单向管控,发展为国家←→社会←→民众←→市场之间的交叉互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及时性、广泛性、超链接,使民众个体、社会力量得以迅速聚集并有效地传递出彼此的声音,传统价值体系被冲击甚至被解构的同时,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汇同社会变革中累积的矛盾被处于利益分配链条的不同阶层、群体多视角地解读,国家治理依托文化、心理层面对民众的管控优势被削弱,甚至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体系受到挑战。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民众个体,可以迅速因利益驱动和网络技术的支撑而形成群体,或依托社会组织表达诉求,其声音得以聚合、放大、增强,社会的分散化状态被网络打破,自组织能力空前提高。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利益博弈,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动员整合,单凭执政党和政府,已经无力承担庞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所有公共事务,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意识等现代性思维已经觉醒并迅速成长的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同国家治理的需求相契合、相呼应。“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互惠共生的有效国家治理模式,是转型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也是促使转型国家从严重的分裂与衰退走向持久的稳定与发展的制度基石。”[1]

“国家治理过程本质上是运用社会权力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2]国家治理吸纳、整合、平衡全社会广泛、多层次、多角度的利益,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总体目标,保证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有序。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完善、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与扩大规范民众有序政治参与多目标的相互融会贯通、互促互联、共同演进的动态过程,具有多元共治的特点。在中国国家治理的系统工程中,作为构成要素的各方主体,有机衔接,协调配合,齐心协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各参与主体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形成国家、社会、民众多元治理主体并存互补的现代化治理。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回应性发展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方面的核心构建,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显然首先有赖于制度的现代化构建。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先导,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系统中各种制度、机制的配套协同。民众、社会的参与,必须是制度化、组织化地嵌入该系统,无序、无理性的参与会影响国家的有序发展和稳定。统一战线为公民制度化参与提供了组织架构、机制资源,以回应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众政治参与双重需求,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尚有进一步挖掘拓展的潜力空间。

(一)拓展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包容性

统一战线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以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主线。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内涵性质作出明确界定:“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从顶层设计化为具体实践,需要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不能满足于、局限于现有的工作格局,回应、契合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应进一步拓展其包容性。

一是促进新生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壮大,从“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发展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经超过7000万,其影响力与原工商业者不可同日而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坚持团结、服务、教育、引导的理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打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清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被尊重,创新发展活力更加被激发。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大批自主创业以及主要依靠特色化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在此过程中,新生代民营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2018年我国日均新增市场主体5.9万户,新增企业超过1.8万户,这些市场主体和新增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服务业和互联网+等新企业”[3]。它们如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小舢板,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急需融资、用工、用地等多方面的政府扶持来雪中送炭。与老一辈相比,二代接班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比较现代,观念更加开放,但大多数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炼,也缺乏其他职业工作的历练,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和政治风波的抗压能力比较弱。新时代统战工作在对已经纳入视野的民营企业家继续联络、支持、帮助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将年轻一代团结起来,着力教育培养其继承、发扬老一代民营企业家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培育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价值观,着力促进新生代企业家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二是加大对新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帮助。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涌现出的“两新组织”茁壮成长。许多新兴产业、新兴行业和新兴创业群体吸纳、聚集了大批新型社会群体、社会力量和新阶层人士,包括归国留学人员、民营经济中的创业人员、管理精英、新媒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中的年轻一代中有大批高学历、高层次的党外知识分子、专业人士,他们年富力强,眼界开阔,创业创新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均很强烈,蕴藏着社会创造、科技创新的巨大活力,是统一战线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源泉。新阶层人士大多在各自职业领域具有专业技术特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民间智库,能够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任务、国计民生的难点问题,为国家治理集中智慧,增益助力。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大批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代表人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度、影响力,在国家治理、公共事务、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的领域和着力点。统战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争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但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潮的冲击,社会转型发展多元价值的交锋,改革深化对利益格局的重构等,种种因素交错影响下,统战工作团结、整合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不仅是范围的拓展,团结的面要更宽,团结的程度也要更深。统一战线应当关注、尊重新阶层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及时把握其差异性、层次性特点,求同存异、体谅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组织、团结、引导、培养、教育,提供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平台,纳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体系。

三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现代社会的组织架构主要由三大部门构成:第一部门是以行政机构为主体的国家政府组织,第二部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第三部门是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4]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分化,公民自主性增强,在国家和社会、市场之间产生了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等多样化形态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游离于单位外、体制外,成为自主性、独立性很强的自由择业人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吸纳社会组织、民众个体与政党、政府多元共治,必将进一步催化新兴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21世纪以来,社会组织进入新的发展高潮,不仅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迅速发展,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未经登记注册或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同时在城乡社区乃至网络虚拟空间也活跃着面广量大的草根性及网络型社会组织。”[5]各类新社会组织成长于国家体制之外的社会公共领域,提供具有公益性、中介性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活动方式具有民间性、社会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激发社会创新的动力,释放市场活力,统一战线应该妥善把握、准确引导社会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内参与政党、政府协同治理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掘。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促进其发育、发展、壮大,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国家治理中顺应社会不同群体、阶层的需求,缓解政府公共服务压力,协助构建政府、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深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协商性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转型、阶层结构分化,势必影响政治发展的基础秩序和结构支撑。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纷繁复杂,利益固化藩篱的束缚、制约增大了国家治理的难度。统一战线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协调利益诉求,化解利益矛盾,促进政党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阶层之间、海内外同胞之间关系和谐是其功能要求,因此要深化统一战线的协商性。

一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展开。适应国家治理主体多元化的现实需求,统一战线汇聚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团体方方面面统战人士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就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是民众参加国家治理的实践路径,统一战线为此提供了制度化、有序参与的渠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组织资源、结构功能、专业优势,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比如“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等国家战略布局,中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文化治理,微观层面的关乎民生的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等,凡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所思所求,都应组织动员各层次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协商。推动统一战线成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开展人大协商,扎实推进政府协商,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认真做好人民团体协商,组织支持广大的基层城乡统战成员在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协商的新时代协商民主的探索实践中,开拓进取,展现新作为。

二是提升政党协商的效能。政党协商位列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七种协商形式之首,对于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以及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具有风向标的引领、表率、示范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同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各地应按照这两个意见的原则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党协商的具体实施细则,力求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协商计划的制定、协商议题内容的明确、协商人选的甄选、协商活动的展开、协商成果的运用反馈等方面精心设计、扎实推进、有效落实。继续加强政党协商,组织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转型中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各领域深化改革中具有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整合参政党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集体攻关,多建有用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协同党委政府提升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实践大国善治。

三是优化政协协商功能。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提供了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大协商格局,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应进一步强化政协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咨询参谋的功能。人民政协兼具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双重性质,其四级完备的组织体系构成了中国政治场域内最为重要的民意提取、吸纳机制,以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推进协商民主进程。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广泛团结统一战线12个领域的民众,以60多万各级政协委员作为其代表,来传递、反映34个界别千差万别的利益、意愿、诉求,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改革的全面深化,各阶层群体利益日趋分化,利益关系日渐复杂,各界别利益诉求日益“膨胀”,“政协位置超脱,政协发表意见可以较少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和部门或地区的局限,可以比较客观、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情况和问题。”[6]回应社会转型中阶层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协应为新业态下涌现出的新阶层、群体增设相应的新的组成界别,为这些新阶层团体中的代表性人物进入政协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所联系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政治意愿开拓新的渠道。人民政协协商监督的民主权利根源于全体民众民主权利的委托、集结,政协委员应逐步以制度化、程序化机制通过其代表的民众来民主协商、合力举荐,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所属阶层、群众中更具有民意基础,其履职尽责更能具有代表性。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应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为契机,着力营造宽松的民主氛围,让不同的诉求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不同的观点充分争锋,不同的思想充分碰撞,通过广泛的讨论协商,逐渐形成和巩固最广泛的共识,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具建设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决策参考咨询。

(三)强化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整合性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有效组织、科学配置国家、社会、市场、民众多方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权威主导下,整合社会不同参与主体,激活国家权力体系、市场运行体系、社会自治体系三方面的生机活力,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有机衔接、协调联动、互促互进、整体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事关政治、经济、社会诸多领域,改革、发展、稳定三方面的目标必须并行不悖,不可偏废。因此,既需要在国家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宏观把握,也需要对多方社会力量进行强有力的整合、组织、调配,统一战线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新时代应进一步强化统一战线的整合性。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争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凝心方能聚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真心的拥护、广泛的认同。要保持战略定力,突出主旋律,不断夯实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一致性。积极拓展、深化民主协商,求同存异,不断消除隔阂,化解分歧,聚同化异,求得各方力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谋求最广泛共识。通过团结、帮助、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归属感、向心力,不断增强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程度地团结各方面力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强大合力。

二是构建全域统战格局。统一战线事业是全党、全国乃至全球华夏儿女共同铸成的千秋伟业,统战工作“点多面广”,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不是统战部门“单打独斗”,靠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要构建全域大统战工作格局,把统一战线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来谋划,放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考量来统筹。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各领域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开展统战工作的参谋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督促检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和督促检查。从国家顶层设计上,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制度规范,要融合体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战略策略,汇聚党内党外、体制内外,大陆范围内外原有统战成员,吸纳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成员,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协调机制加以合理配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壮大支持改革发展的力量、维护和谐稳定的力量、促进祖国统一的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格局与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措施要配套完善、有机衔接、优化组合,从而发挥出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方式。新时代不仅要积极开创传统依托“单位”开展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同时也要在方法上、机制上、平台上不断探索在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网络媒体、新型城乡社区中有效开展统战工作的方法、路径、方式。新时代统战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打造众多统一战线成员及时共享的信息数据库、资源库,构建沟通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横向连接政府、市场、社会各层面,纵向贯通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的数字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党委政府和统战成员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国情、民情、政情、社情的交互式方式、手段。中国有9亿多网民,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统战成员获取、交流信息,表达诉求、意愿,参与公共事务,联络社交互动的重要载体。因此,网络统战新领域的开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统战工作应当协同展开,相辅相成。多元化社会的网络“舆论场”,众生喧哗,鱼龙混杂,网络统战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事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统战舆情上,做到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语,必须熟练掌握“微传播”的规律特点,精准把握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逐渐培育、完备网络统战的技术平台、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打造一支精通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工作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传播方式的统一战线“红色网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统战大V”,实现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扶持、发展、壮大网络“红色社团”,坚决打击取缔“黑色社团”,教育引导转化“灰色社团”,逐渐培育发展与实体统战工作相结合、相配合、相协同的网络统战力量。

猜你喜欢
协商民众国家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北欧经验与协商民主
领导干部选拔与协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