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的辩证逻辑

2020-12-19 12:57欧阳秀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

欧阳秀敏

(1.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以初心和使命为价值指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始,就秉承对人民、民族和世界的担当,以“何以自信”“如何自信”“为何自信”的逻辑理路,逐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维度构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机理,并且在始终坚持以文化使命为责任担当、以先进文化为价值遵循、以人类解放为根本旨归的实践推进中,化旧邦为新貌,续传统以新意,既传承和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又吸收和融合了外来先进文化的合理基因,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拥有了渗透着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体系,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坚持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共融发展而奋斗的前进方向,切实以科学的辩证逻辑复兴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真正成为了文化自信的内生性支撑和外源性动力。

一、不忘本来:奠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础

文化自信是一种人们对自身文化认知、悦纳和践行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其生成的首要前提是文化自身的核心理念、价值边界和呈现形态等具有令人崇尚和信服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一脉相承的接续发展中,以独特的价值魅力、生命活力和创新动力,为文化自信的心态、理论和实践的生成奠定了合理性和必然性的价值基础。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证文化自信的底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融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密码的基础上,为文化自信奠定了最根本和最深层的历史基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厚的物质遗产和精神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和生长的深厚沃土。这集中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又在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为文化自信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其一,在时间长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发展、从未间断。从先秦到明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传承发展,其不仅随着丝绸之路广泛走向世界各地,而且外来的艺术、物产、思想等也大量传入中国。历史证明,公元3-13世纪中国一直保持着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文化发展水平,这使历代中华儿女对华夏文明产生了一种傲视群雄的优越感和高度的自信心。其二,在空间的广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各异、内容丰富。中国自古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仅江河流域广泛,而且物产资源丰富,各地更是风土人情迥异。由此,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创造了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这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明确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因此,我们党始终领导人民以实事求是、坚守真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客观态度,在大胆剔除传统文化中封建性糟粕的基础上,积极融合西方文化的民主性精华,汲取和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基因,创造并保证了“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在根本上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继承,为文化自信心态的生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对革命文化的创造保证文化自信的底色

革命文化集中体现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初心和使命,其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革命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鲜红底色。一是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言:“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4]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遵循,并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二是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党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具体实践中,用丰富的斗争和创造的经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找到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方向、强大的力量和伟大的精神,在政治立场和发展方向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底色。质而言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形成的革命文化,不仅在近代山河破碎的民族危机中挽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危机,而且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遵循、对民族复兴事业的使命意识、对人民幸福的目标追求,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鲜红的底色。

(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保证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持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创造中,保证了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其既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中呈现出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现实意义,是能够立足新时代的发展现状而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真理遵循。自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不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不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和科学体系的确立、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十八大以来逐步明确的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等等,都深刻表明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省、自觉与自信的理论创新。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基和制度保障。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由一开始贫穷落后的状态进入了高速增长和高质发展的阶段,新时代中国的经济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经济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优渥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在政治上,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领导层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思维,在积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治思想路线中,不断深化改革,实现了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拓展与转变,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题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凸显。总而言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为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魅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加夯实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

二、吸收外来:坚守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境遇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5]。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坚持以民族性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首要原则,坚持领导人民坚守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坚持以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比较发展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

(一)领导人民以自信开放的发展心态面对外来先进文化

自信开放的心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首要前提。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曾长期领先于西方文化发展水平,这让历代中国人产生了对华夏文化高度的优越感和自负心理。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被迫开眼看世界后有了深深的挫败感,更在帝国主义殖民奴化思想的侵略下,陷入了文化自卑的思想泥泞。于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以西方为师,开启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学习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愈发严重,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还一度出现了“全盘西化”的社会思潮,使广大中国人民更陷入文化自卑的迷惘之中。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面对西方先进文明,毛泽东曾态度鲜明地指出:“我们东方人有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行,白种人比我们强。这是一种迷信,要破除。既要破除迷信,又要向西方学习”[6]。这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决领导人民在既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侵略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始终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6]的智慧和勇气。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境遇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综上而言,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始终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领中国人民从文化自卑的心理阴影中逐步解脱,并坚持以自信心态面对西方文化的有力保证。

(二)领导人民以辩证取舍的思维方式汲取外来先进文化

辩证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始终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好“过河”的任务,又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面对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辩证思维,一方面既强调要以开放性的世界胸怀,把“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3],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魅力。另一方面又表明对于外来文化必须坚决避免崇洋媚外、来者不拒、照抄照搬,坚决避免毫无批判地吸收,要善分析、多鉴别、有选择地学习和引进,这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审视自身文化的发展不足和防止传统文化优越论的傲慢自大,而且以辩证的思维方式科学取舍外来文化的基因元素,从而领导人民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论的错误思想。显然,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引领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三)领导人民以融合创新的科学方法转化外来先进文化

融合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转化文化价值、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要根据具体时代条件、历史特征和形势格局的不同而进一步研究的科学理论,其凝结着鲜明的综合创造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决领导人民在客观把握文化实践性本质的基础上,以辩证性的思维明确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重构性、可离性和相容性的特征,阐明“同一文化系统或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有的是不相容的,有的则是相容的;有的似乎相反,实际上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7]。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十分强调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系统自身的新陈代谢必然要靠人类实践创造和融合创新,才能在实现新系统的重构中创造产生新的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体系。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既秉承“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8]的价值信念,又切实将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与中华文化自身的合理基因融合创新,由此在坚定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面向未来:建构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论断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自身文化的价值支撑,是否具有繁荣兴盛的文化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事业的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领导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价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又始终领导人民在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状态下,以繁荣兴盛的文化事业推进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而奋斗的价值追求。

(一)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上,明确解答了文化自信最终“为什么人”的问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既融合着物质生活的追求,又表现为精神生活的需要。然而,近代以来,在战乱频仍的岁月里,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其不仅肉体上摆脱不了工具性的悲惨命运,而且在思想文化上还被迫成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共同奴役的对象。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从成立之初就牢牢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始终将目光聚焦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生存境遇之上。从此,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改变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奴役和剥削的生存困境,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使广大人民不仅在具体的政治和经济上实现了人身自由,更在精神信念上由被动转为了主动。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还在保证物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10]的实践意蕴。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凸显了执政为民的立场,坚持在“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的具体实践中,以更全面、多方位、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价值目标和实践遵循。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大众化方向,突出人民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与自信的主体地位,引领人民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的认知、认同与践行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从而在坚强领导中以强大的实践伟力、科学的宣传建设深化中华文化的价值魅力,构筑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态,为满足美好生活的期待提供扎实而充分的精神养料。

(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根本保证。毋庸置疑,一个民族唯有建立了对自身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和自信的价值心理,才能自觉担当起文化创造的使命,自觉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辩证统一中,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历史维度上看,在探索民族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最关键的领导者,这集中体现为在近代那段山河破碎、制度落后、文化迷失的苦难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是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也是作为新文化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行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作为自己重要的奋斗目标”[12],从而坚持以创新创造活力为关键,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坚持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领导中华民族在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创造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内涵精髓既一脉相承又永不僵化。从现实维度上看,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生成和灭亡的发展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也终究是在遵循量变和质量的规律中保持前进的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在应对困难挑战和曲折发展中逐步实现,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以文化自信构建精神家园,才能坚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昂扬奋进的担当意志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和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中,有力应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困难挑战,才能奋力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因此,为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领导广大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开放性的发展眼界、系统性的价值思维和包容性的世界胸怀,主动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融入全球视域,坚持在文明互鉴中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的有机统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这一理念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觉担当,也源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表明,包含着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党应当领导人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是那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8]。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更加明确了对人类命运共荣的使命担当,既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实现政治和经济的共商、共享、共建,又深刻表明“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1]。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以贯之地领导人民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更加全面地提升了文化交流互鉴、辩证取舍和融合创新的能力,继续引领并努力实现和创新着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层意蕴。一方面是要清除历史遗毒,提升中国人民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其价值意蕴不仅是要使世界各国人民明确中国梦是中国价值的生动表达,而且是要在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比较的维度上打通世界文化圈,不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自信与自强,广泛消除近代屈辱历史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自卑心理,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魅力的具体实践中,有力清除西方各国至今仍时有出现的侮辱中华民族、蔑视中国人民的历史遗毒,使世界各国人民渐次从历史偏见和封闭心理中摆脱并重新审视中国,使中国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另一方面是提供中国方案,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3]中国共产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维,坚持把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文明素质,一方面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尊重,交流互鉴”[14],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精神解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奋进方向。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