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行光照疗法护理问题与睡眠质量的干预方法

2020-12-19 10:49:03苏平林乌巧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溶血性黄疸胆红素

苏平 林乌巧

(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泉州,362000)

新生儿黄疸于新生儿疾病中比较常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上有病理与生理之分。病理性黄疸的诱发原因是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这种黄疸比较严重,出现尚早,病理性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足月儿血清胆红素高低、早产儿多少来判断[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是正常新生儿在生长期间的生理现象,是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出现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本研究为本院收治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儿予以光照治疗,分析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干预计划,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溶血性黄疸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60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7±1.2)周;入选患儿家长均知情,知情协议书上签字认证,经医学伦理研究会审查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问题 1)缺乏护理知识:护士对光照治疗知识的缺乏,使用的温箱与维护知识的准备不足。家长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缺乏了解,对疾病无法正确的认知,担心治疗中存在问题[2]。患儿在光照治疗时会暴露全身,只有双眼用黑布所蒙,使用纸尿裤包裹会阴。2)皮肤损伤:光照治疗期间,患儿会增加大便频率,此过程中可随时更换纸尿裤,保持臀部干爽清洁,若更换不及时,极易导致红臀。患儿在活动时因为指甲过长容易导致胸部皮肤与面部被划伤,双脚实际活动时踢到床边容易导致足外皮肤受损。光照治疗虽然有助于改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但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1.2.2 护理干预 1)专业培训:科室内需定期组织护士做好专业培训,加强疾病宣传,最大程度减轻家长的顾虑与担忧,主动配合治疗,确保光照治疗可顺利执行。2)合理喂养:依据实际需求来喂养,新生儿胃部会以水平状态呈现。秉承少量多次原则,结束喂养后将患儿体位摆放为右侧卧体位,预防患儿吐奶,使窒息的风险得以降低。3)抚触护理:护士严格清洗双手,在手部具有温暖时安抚患儿,适当抚触可促使神经活跃度的迷走,分泌更多的胃泌素与胰岛素,增强机体营养吸收。4)皮肤护理:光照治疗时护士可按照实际状况帮患儿换尿布,确保臀部干爽清洁。光照治疗前做好脐部消毒,预防感染。入箱前新生儿双手戴上护套,合理把握松紧度,护套中不能留有线头,以免缠住手指[3]。在床板上垫上舒适的棉垫,边缘稍微会比有机玻璃大,为患儿双脚套上袜子,避免足裸碰伤。打扫好病房卫生,保持良好的通风,室内温度调为26~28 ℃,湿度55%以上。蓝光箱内温度预热到30 ℃之上,然后再进行光疗[4]。光疗期间可每2~4 h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按照患儿实际病情与体温随时测量,保持体温于36 ℃,按照其体温对箱温进行调整。5)睡眠干预:人体褪黑素可促使患儿进入睡眠,褪黑素分泌规律和睡眠昼夜完全保持一致,褪黑素对于睡眠而言是促发因子。外界光源经视觉外通路与视丘通路进入人体,光照治疗会影响患儿的昼夜规律,影响睡眠质量。针对患儿的实际病情,可于白天展开光照治疗。6)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实际病情,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光疗前后观察血胆红素变化,分析其疗效。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查看其生命体征,注重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是否有黄疸出现[6]。观察患儿是否出汗、腹泻、呕吐等症状,通过对其大小便的性状与量进行观察。若有异常,及时向医生上报加以处理,及时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全部患儿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经治疗,不仅症状未好转甚至有加重迹象,血清胆红素指标在205 μmol/L之上;有效:经治疗,患儿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血清胆红素指标处于130~205 μmol/L之间;痊愈:经治疗,患儿症状全部消失,血清胆红素指标在130 μmol/L以下。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有效病例之和与总病例比值。干预前后,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儿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包含因子数为7个,各项得分为0分至3分,最高分21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不理想。

2 结果

2.1 分析治疗总有效率 经干预,痊愈例数:76例;有效:4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76+40)/120=96.7%。

2.2 分析睡眠质量评分 经护理,干预前,护理质量(17.24±2.18)分;干预后,(6.20±1.58)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较低,睡眠质量较好(t=44.919,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经常发生在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身上,其表现为皮肤黄染,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血液内部红细胞数量会增多,红细胞容易受到破坏,寿命比较短暂,容易分泌更多的胆红素。加上新生儿尚不成熟的肝脏功能,胆红素代谢会受阻碍,新生儿容易产生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溶血引起的黄疸最常见的是ABO溶血,其母亲是O形,孩子是A型或B型引起的ABO溶血,就是经常说的ABO溶血;还有一种是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通常称Rh溶血,此两项原因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多见的元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特点是患儿在出生后容易产生黄疸,随时间会加重[6]。此病会导致胆红素脑病,若治疗不及时,患儿死亡风险较高,即使有存活的概率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所以,新生儿被确诊为黄疸后,需立即治疗。

本研究中:经干预,痊愈例数:76例;有效:4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76+40)/120=96.7%。经护理,患儿的睡眠质量较好。在光照治疗的同时,辅助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确保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痊愈的要点,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患儿的身体康复[7]。科学的护理方式可帮助患儿预防感染,避免神经系统出现并发症,改善患儿的睡眠,提升患儿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借助光照治疗可加速痊愈,同时还需重视治疗过程的护理,经针对性的护理,可将治疗效果提升,加速患儿的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溶血性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4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6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