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风沙地治理问题和对策

2020-12-19 09:16赵国军
防护林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沙化

赵国军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

辽宁省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在东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与营建初期,于1952年在章古台设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前身),开始探索沙地生态治理技术措施。1955年至今,研究总结出樟子松固沙造林技术与模式。筛选出5种固沙灌木,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治沙方法。自1978年起,在国家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引领下,辽宁省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辽宁省防沙治沙工程、辽西北边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荒山造林绿化工程、“突破辽西北战略”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省级生态建设工程,成功地逆转了风沙区土地沙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上述工程建设,还相继推出了多种防护林建设模式和优良树种,治沙的树种、技术、模式和成功经验在辽宁风沙区乃至我国三北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然而近年来,虽然与2009年相比,土地沙化面积出现负增长,但辽宁省仍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911 580 hm2,沙化土地存量庞大,呈现出局部恶化的态势,保护、治理与利用不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 问题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将长期存在—风沙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大、管理不科学等,使生态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农村多元结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能力的急剧变化,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滥垦、滥牧等使农田、草地等生产力严重下降,土地污染、衰退和二次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失衡比较普遍等诸多问题,对现代人们美好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

1.1 缺乏顶层规划设计

主要体现在缺少长期统一科学的差异化保护治理与利用规划。一方面,辽宁省风沙区呈东西带状分布,区域内地势和土壤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壤沙化程度不一,生态治理必然需要差异化。例如,昌图县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被誉为辽北粮仓;而彰武县北部沙地近代时曾为皇家养息牧场,历史上生态顶极群落为疏林灌草。多年来采取的防沙治沙模式单一,时间上又具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辽宁省实施了二期省级防沙治沙工程),其效果就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而由于长期盲目仅为完成任务指标,没有因地制宜地大规模人工造林,部分土地地上植被承载力却超过生态经济阈值,造成了新的危机。另一方面,辽宁省在200余万hm2的沙区土地中,耕地面积为114.6万hm2,占沙区土地面积的57.3%;林地面积为61.7万hm2,占30.7%;而草地面积为2.4万hm2,仅占1.2%。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怎么会符合沙地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特点,而且单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低而不稳的产量,更加剧了林牧、农牧用地矛盾,严重削弱了对旱灾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草地面积减少,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加之产业结构不合理,又反过来约束了畜牧业的发展。而林地虽然占比较大,但因其投资回报期过长,农民不愿投资林业。

1.2 缺少科学经营行动

主要体现在依法治沙观念薄弱,对现有沙地植被保护不够,生产经营水平低。一是《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施行后,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由于人力、硬件和现实各种利益的驱动等因素,违法行为却经常发生,既需要提高公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全社会的依法保护沙地植被观念,也需要执法部门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加速提高。二是现有防风固沙林结构不合理。现有防风固沙林以乔木纯林为主,大多为杨树,树种比较单一,树龄基本一致,混交林比重小,乔灌草搭配较少,林分稳定性较差,极易发生病虫害,导致防护功能降低、防护周期缩短。三是沙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滞后。一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部分农田防护林的林权流转给了个人,大部分林权所有者缺乏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的意愿和技术,不能自愿并及时要求有关作业设计。另一方面,受采伐指标影响,部分已过熟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也不及时,使农田防护林的综合功能急剧下降。

1.3 缺失管理协调机制。

一是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协调缺失。科研部门不能科学评价现有的人工林,生产部门不能有效调整现有人工林的结构,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林功能。二是实施生态工程部门之间协调缺失。同一区域不同管理部门实施的工程较多且内容重复,投资标准各不相同,各个部门之间自己干自己的,使生态治理所设计的预期目标没有统一起来。同时,多年来,干部群众形成了国家给钱就干、多给多干、少给少干、不给不干的消极心理,转移了生态治理的主体责任,就谈不上发挥出同频共振的效应。三是生态治理监督管理缺失。由于没有长效管理机制,生态治理监管薄弱,导致农林牧不能科学配置,发展不协调,与生态系统长期平衡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

2 主要对策

2.1 强化顶层设计,践行新发展理念

2.1.1 抓思想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新发展理念和生态自觉意识,才能改变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管理模式。用创新与开放的理念,引导与破解沙地治理中防护林低质低效等诸多问题。用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用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农田林网建设管理不善和“生态欠账”问题。用共享发展理念,补齐与民生建设脱节、群众关系不大等短板。

2.1.2 抓绿色新路 探索生态优先,科学保护生态,提前规划农业用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行、普及节水灌溉方式,研发新的节水技术。优化整合生活资源、能源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执法,依法治沙,严厉打击滥垦滥牧、滥采滥挖、非法征占沙化土地等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

2.1.3 抓制度建设 由省直有关部门制定至少3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有关政策,帮助县级及以下林业与草原主体享受优惠政策。

2.2 科学引领治理与经营,赢在执行且恒之

2.2.1 抓引领宣传 立足不同沙区实际情况,一以贯之,引领实施生态措施。强化公益宣传,以保护为核心,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

2.2.2 抓科技支撑 注重质量,分区施策,增加林草植被,一以贯之,协调推进防沙治沙用沙,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确定科学经营的制度标准,科学改造衰退防护林,推进应用大数据科学管理沙地的进程。

2.2.3 抓经营创新 与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衔接,一以贯之,强化林业与草原经营创新。省、市林业与草原主管部门,需要面向县级解读国家与地方林业与草原政策。在生态脆弱沙区实施生态移民。

2.3 建立管理协调机制,持续保护好生态

要把生态保护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有度利用自然,上升到辽宁省重大发展的战略高度。

2.3.1 抓单元管理 通过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培训,引导省、市科研院所通过信息、技术和技能等多方位的培训,提高县、乡(镇)为单元的生态管理水平,加快科技推广应用。

2.3.2 抓协调评价 建立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的长效协调机制,科研部门评价人工林制度;建立生态工程立项统一评价机制,建立生态治理主体责任制度。

2.3.3 抓督导督查 对建立的省市县管理协调机制和以乡(镇)为单元的可持续长效机制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导督查。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沙化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