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育人方法探析*

2020-12-19 06:44钱秋燕
江苏教育 2020年47期
关键词:辨析思政德育

钱秋燕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等统称为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但在一些思政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请把书打开,把课本“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一起读一遍。学生一脸平静,按照教师的要求齐声朗读。这种简单说教、灌输的方式无视学生的道德基础及自主道德建构,甚至将德育中的讲解、说理等方式推向强制灌输的深渊,很难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笔者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思政课实施德育的方法。

一、增强德育自觉,牢记光荣使命

思政课最重要的意义,是培根铸魂。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信念、价值、追求。“打动学生要先锤炼自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有信仰的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教师吴又存,从教26 年来,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把初中思政课上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他每到新学期都会郑重地上好“开学第一课”,采用情境表演、小组讨论、今日说法等方式,把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或发人深省的案例搬进课堂;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时政演讲”,学生走上讲台公开演讲、点评……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也增强了学生理性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要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思政教师必须要增强德育自觉性,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二、善用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长期以来,很多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侧重于例证性思维和抽象道德观念的灌输,其弊端是使德育疏离于学生的心理世界,凌驾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严格的逻辑推理演绎的例证性思维相对,叙事性思维侧重于生活化、意义化、情境化的描述,易于发掘学生内心深处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和感悟。

《一堂好课》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在一堂以“爱国”为主题的思政课堂上,主讲人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没有照本宣科式地讲授,他首先介绍了一个令学生感兴趣且有故事的人物基辛格先生,并以他和基辛格之间的故事为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重构了两次历史事件:1972 年基辛格随尼克松访华时车队车辆众多,导致他当天上班迟到;2015 年的一次会议中,基辛格因为此事特向他鞠躬道歉。在课上,金一南说:“如果我的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崛起的民族,基辛格会不会访华?我会不会参加这次会谈?在那一刻,我感觉到这绝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复兴、崛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金一南教授运用叙事思维方式来组织这堂思政课的策略可称为“叙事策略”。“叙事策略”的运用有利于故事穿越时空走近学生,自然而然地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触碰了学生的心灵。

新中国有70 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不乏“中国好故事”。但思政课教师若仅把历程、成就、经验看成事实性存在,靠外在的“强输硬灌”是不能让学生真懂真信的。我们必须从史和事、道和魂、理和路的角度,善用“叙事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让思政课德育的价值及长久生命力体现出来。

三、强化范例辨析,实现价值引领

当下中学生正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面对各种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如何帮助这些正处于“人生拔穗期”的中学生理性面对,并做出正确选择,是每个思政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只有在尊重中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特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才能帮助他们理性面对不同观点。

例如:几位改变中国发展“轨迹”的老人,他们2017 年去世之后,媒体、社会的反应让人震惊。网上的报道信息中,有关任新民先生仅有914篇,董万瑞先生仅有712篇;而一位女歌星,其报道有981 万篇,某男歌星更多达6700 多万篇!面对这一现象,思政教师可以开展“时代需要英雄还是娱乐明星”的辩论,可讨论的议题有:你的偶像是谁;你为什么崇拜他;为什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会得到人民的欣赏;谁才是真正的时代英雄等。教师在引导辨析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步骤:一是发现差异。从学生对明星和英雄的不同认识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判断结果与他人的判断结果的区别。二是表达认识。鼓励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不同观点及理由。三是做出判断。在交流与倾听中,比较不同的观点,发现哪些观点更具合理性,哪些可以求同存异,哪些能达成共识,哪些需要纠偏。四是价值选择。结合辨析过程进行反思,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教师必须于学生“情感的偏颇处”“两难问题的思考处”选择合适范例,让学生亲历辨析、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最终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自主辨析、教师评价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师生在探究中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幸福的课堂。

四、立足社会实践,统筹课堂内外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议题式教学,鼓励思想政治教学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因此,思政学科德育的实施范围不能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的课堂上,而应该走出教室,迈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舞台相结合。

2019 年1 月12 日,在江苏省两会开幕前,一群中学生通过“模拟政协”提交了4 份“提案”:整治“保健食品骗老”问题;建议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早教机构管理体制;建设露天工作者休息点。这些“提案”关注的都是热点话题,学生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还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受到了政协委员的点赞。学生们在接受采访时吐露心声:“通过这次活动,我从心底感受到我身上承担的责任”,“对待社会上的问题我能够冷静思考,而不是做暴躁的看客,有了为天下事发声的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也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德育实践的内核是“体验”。学生只有在社会参与中学习、体验,才会获得触及心灵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情,他们才会有“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担当。

作为思政教师,必须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促使他们将德育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保证思政学科德育的完整性与实效性。

总之,要实现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政教师在增强德育自觉的基础上,要积极主动地讲求德育策略,实现价值引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既是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也是每个思政教师成就职业幸福、创造幸福课堂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辨析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辨析近义词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