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第一中学 陈桂伟
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时空观念”是学生厘清历史学习思路,贯穿学习脉络的关键。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时间与空间的探知,从而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初中历史知识相比,高中历史知识的时间性和体系性将变得更强,有助于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能够构建起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把以前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实用性的知识,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核心素养就是“时空观念”,这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核心品质和重要能力。学生具有了基本的“时空观念”,才能更好地做到全方面、多角度地看待历史事件,将更好地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形成释放,将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那么首先自身应该提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认识,认识到“时空观念”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多增加一些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学习时间,了解一些前沿的学科动态,进而可以对历史时空观有更深刻的理解,逐渐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意识与理念。与此同时,掌握一些培养历史时空观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及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够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历史时空观的培养,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仅要具有“时空观念”培养意识,还要在课程开展之前,做好相关教学设计,使得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能够和课程内容相互融合。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节课程历史时空观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导入课程内容、课堂上需要提问哪些问题以激发学生在历史时空中思考等。教师在课前需要考虑好这些问题,做好教学设计,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教学内容和历史时空观的培养的融合。教师的教学更明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结合历史课程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一个合理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时空,体验历史情境,对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为构建历史“时空观念”奠定较好的基础。怎样才能创设合理高效的历史情境,这是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内容。现今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大量的素材能够被教师所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这些历史素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十分真实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入历史时空,进而取得十分理想的导入效果。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大一统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内容时,如果直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低,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比较差。教师可以结合秦朝这个历史朝代,为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秦朝的内容,如电视剧、纪录片等,让学生进入秦朝这一历史时空,自己处于那个朝代,自然就会对当时发生的事件十分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也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如时间轴、地图等,这些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历史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很多的历史时间及节点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学生就会感受厌烦,背诵的效果也不好,并且会容易遗忘。对于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时间轴的方式来进行记忆。比如,中国古代史,学生应该对各个朝代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而根据朝代建立一个时间轴,然后再结合各个朝代的历史史实,将时间轴进行丰富,从而建立知识网络。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读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空间。比如,学习“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结合形势图讲解,可以让学生更易理解为什么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又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政治中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这一知识点时,针对秦朝在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疆域变得十分广阔,东到东海,西到西域,北到长城,南到广西桂林一带,在教学中通过将秦朝的疆域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秦朝的位置和面积等空间概念能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朝代的历史地图,让学生对不同朝代的疆域,包括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设置的变化有所了解,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的时空变化。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那么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就不会太差。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的时空关联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素养。
小组合作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也非常适合高中历史教学以及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效率。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分组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搭配,保证小组合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也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掌握,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对历史时空进行更深的探究和理解。
例如,教师在带着学生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内容时,可以先设置问题:“探究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自己画时间轴,讨论当时的横向的历史时空中,中国处于什么状态,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历史时空观,小组合作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时空的探究和思考。
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真实事件,历史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整合历史教学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为学生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的历史学习时空,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历史感知,进而提升自身的时空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建立基本的脉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基本认知,总结出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是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期,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奠定了良好根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家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唐宋时期,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创立;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为多元化思想的撞击和出现开创了新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五个阶段作为线索,展开深入学习。
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创建历史事件的进程图标。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其时空能力也会得到良好发展。
历史比较法是以对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实施对比研究。从而在一些共性的行为或者事件中更好地揭示普遍性,借助差异性来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解释,从而发现历史发展规律。以横向对比,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进行了解;以纵向对比,洞见历史发展规律。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比研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掌握对比研究,更好地发现历史知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内容时,针对中共在不同时期倡导建立的统一战线,即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让学生对统一战线建立的时空背景进行探究,利用对比分析方法了解不同时期统一战线内涵的异同,从而更清晰理解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共同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同时又能从不同时空下,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所以,通过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能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时空观念”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强化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奠定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具有相对完整的认知构架,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探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