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风险治理

2020-12-19 03:30赵浩宇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预案评估

文_ 赵浩宇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跨越的关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面对今后五年的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并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按照这一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风险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健全高效的风险治理制度体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各种风险复杂多变。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依存,各领域风险相互关联,一定条件下小风险会演化为大风险,个别风险会演化为综合风险,局部风险会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党中央、国务院对风险治理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指导原则。鉴于风险的关联性、复杂性、严峻性,必须将风险治理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着力完善风险治理制度体系,提升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有序治理。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确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其后,又相继建立了一些重要领域的风险治理制度机制。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风险治理制度体系,但在实践中一些制度亟待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尚未将风险评估、风险治理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的决策事项没有纳入风险评估清单,也没有制订评估标准,一些领域的风险治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任务艰巨繁重,亟待进一步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完备高效的风险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优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地方党委政府应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就风险评估、风险治理措施的落实出台必要的地方性政策,更好指导风险治理实践。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加快风险治理立法工作,形成专门的风险治理法律法规。风险治理立法应对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论证的程序、路径、内涵、范围以及风险分析方法和风险预测结论的得出作好系统设计,依法保障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合法性;风险管控预案是风险治理的重要环节,应通过立法对风险管控预案的制定程序、管控方法、管控路径、管控机制等内容作出系统的规范性设计,使风险管控预案有充分的法律基础;风险化解措施是有效治理风险、防止危机发生的重要手段,立法应就风险治理措施的责任主体、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技术采用、措施落实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强制规定,防止风险向危机转化。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风险评估是实施风险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科学评估风险,需要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增强评估的精准度。

依托指标体系广泛分析,全面预测风险。任何风险要素的存在都不是单一的,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风险要素的多样性。必须用全局眼光,在全域背景下对风险要素多角度认知。在进行社会风险分析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对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加强对文化、心理以及人的行为的风险评估,纠正重物不重人的偏差,不让任何一种风险因素漏项,形成完整评价。

依托指标体系综合各种因素,深度预测风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多样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丰富和快捷,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社会风险更趋复杂。在开展社会风险分析时,要组织不同领域专家,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条件、路径进行综合分析,深度把握社会风险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特殊性看到一般性,在特点中把握规律。

依托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精准预测风险。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系统,风险因素一直在动态发展。在全面深入定性分析基础上,需对社会风险进行动态、精细的量变预测,对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精准预测各种风险状况及发生危机的概率,准确把握社会风险发生和发展的态势。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风险监测水平越来越高,无论是自然风险、技术风险,还是社会风险,基本都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动态监测和感知。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风险预测预警,提高风险感知的的智能化水平。

三、形成周密的风险治理预案体系

风险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面梳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应根据风险要素的具体状况及动态发展,设计周密合理的各类风险治理预案,形成预案体系。

增强风险管控预案的针对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成为国家治理制度的一项顶层设计。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纷纷出台了文件、法规、制度和实施办法,有力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风险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一些地方及责任单位错误地将社会风险治理等同于行政管理,没有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治理预案,而是试图以相同管理预案应对不同风险。事实上,重大决策事项都有其特殊性,风险管控预案应根据风险分析结论,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科学编制。

增强风险预案的人民性。防范风险应坚持人民立场,从风险事项涉及的利益群体的诉求出发,就保障合法合理诉求的方式、方法、路径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利益补偿方案。在回应人民群众经济诉求的基础上,还应从政治、文化、心理、情感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出发,制定出系统的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风险治理预案,保障人民群众在决策实施或事项执行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舆论宣传,引导社会认知,有效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

增强风险治理预案的合法性。风险治理预案的合法性包括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从程序上讲应做到:预案设计主体合法;经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经过合法性审查,通过行政听证程序;以合适的方式向社会公示。从实体上讲应做到:预案条款和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律没有冲突;预案条款和中央政策、地方政策等上位政策相符合;预案内容和主流意识形态及主流文化相符合;预案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和风俗习惯;预案内容不包含宗教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等内容。根据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风险治理预案缺失任何一项程序或者有任何一项内容违法,均可导致总体预案合法性的丧失。

四、完善全方位的风险治理保障体系

风险治理预案落实需要多方面有效保障。应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各个环节按照预案顺利推进,保障风险治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网络。坚持共治共建共享的原则,提高风险治理社会参与度。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对不同的参与主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促进形成治理共同体意识。动员协会、商会和民办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风险治理,引导他们利用各自的平台、资源、人力,参与风险治理和危机应对。

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机制。风险信息披露要统一、及时、权威。及时披露风险要素和危机化解的相关权威信息,以详实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案帮助人们树立预防化解风险和战胜危机的信心。对负面信息的披露也应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从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认同治理手段出发,帮助公众明确知悉风险、危机发展情况,自觉配合政府管理风险和化解危机,避免因负面信息不当披露而引起次生风险。

建立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心理联防联控联动联通的防控体系。组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深入处置危机第一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救助,帮助干部群众面对危机可能造成的健康和生命威胁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灾难的决心。

建立完善应急联动机制。针对风险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党政机关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要及时出台相互配合、衔接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司法解释,依法打击不法行为,保障处置危机期间的社会秩序。社会应急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常态化和系统化的风险预警及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组织相关部门建立风险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就人员到位、物资调拨、救助及时、舆情引导等作出指导性规定,并监督落实,使防控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尽量降低社会危机事件的“蝴蝶效应”。

建立经费预算保障系统。经费充足是风险治理措施落实的前提。建议各级政府协调财政部门制定相关费用管理办法,将社会风险治理费用列入财政预算根据规定的标准,及时拨付风险治理费用。要合理利用预算经费,从机制建设、队伍组建、技术采用、设施落地等方面,保障风险治理措施落实,避免因“缺钱”而防范化解处置措施不落地。

猜你喜欢
预案评估
西藏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诌议*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高校课程教学活动应急预案的思考与设计
作战体系评估及评估方法研究
紧急预案
推动应急预案科学好用
应急预案的编制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