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肖莉莉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随着该倡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从2013 年的35 万人增加到2019 年的40 万人,预计2020年将突破50 万人大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在高校中,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也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因此形成了跨文化交际障碍。有些留学生初到中国之后,在气候、饮食等方面不适应,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交流不畅,很多方面的差异都逐渐显露出来,留学生一方面要承担求学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独自面临生活、交往和思乡等多重情绪的困扰,很容易陷入焦虑、孤独、易怒等负面情绪中。因此,留学生容易“抱团取暖”,形成“小团体”。此外,很多留学生因为与工作人员和周边人员沟通不畅、彼此不了解,也带来了很多额外的矛盾。长此以往,这都必然影响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在留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学,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理念,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引导留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
1.环境差异
留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与我们差别很大,很多留学生来华前可能非常期待留学生活,但真正来到中国之后,实际的气候、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差异等让留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陌生环境,因此产生“文化冲击”。
2.管理缺失
很多来华留学生正值青春期,远离父母的约束远赴重洋进行学习,再加上对中国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很多学生出入不良场所,酗酒、彻夜玩闹等现象较多。这不仅影响着留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着他人的生活,由此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3.观念差异
每个留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不同地区的留学生观念差异也很大。大多数留学生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宗教背景,每个人的思维和习惯都不同,这种观念和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4.沟通问题
留学生的母语各相不同,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语言上的差异也会带来沟通上的障碍。此外,留学生只限于在自己的交际圈里活动,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也会带来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由于留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人员应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首先,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和留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此外,还要了解留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其次,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涉外管理方面的知识,以便帮助留学生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但是,现阶段大多数从事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
我国十分重视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生活,因此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忽视了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很多高校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对留学生的待遇“特殊化”,把对留学生的管理变成了“服务”,产生了“外宾为主”的错误理念。这种体贴入微的管理一方面可以缓解留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高校也应该看到这种管理模式让一部分留学生产生了高人一等的错觉,长此以往会引发诸多矛盾。
我们所熟知的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着重要价值。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育部在2010 年《留学中国计划》中就提出:“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对留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留学生的背景不同,来源广泛,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化休克,造成彼此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影响留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教育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提倡“和”,中国人崇尚和谐、热爱和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也提倡以和为贵,和谐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尊重彼此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增进友谊,减少摩擦。
中国传统教育更加注重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增加。在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应该加强对留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我们提倡“仁者爱人”,就是在强调待人友善、互相尊重,“仁”的理念可以帮助留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减少冲突;我们提倡“以礼相待”,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因此留学生要提高自身修养,以礼待人,懂礼貌、讲文明,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我们提倡“诚信”,做人要诚实守信。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很多留学生远离了家长的约束,自控能力差,再加上新环境的影响,变得消极懒散,不按时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撒谎逃课、抄袭作业,因此要对留学生加强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
此外,中国人提倡“尊师重道”,尊重老师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很多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方面的观念比较淡漠。一些留学生习惯上课随便打断教师讲话,对待教师态度恶劣蛮横等。因此也需要加强对留学生“尊师”方面的教育,甚至可以推广到尊重他人、孝顺父母长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中国越来越多年轻人推崇“国潮”、崇尚“国风”,“国学热”的兴起正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体现。
从2020 年伊始,国际上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之间竞争复杂激烈,小地区纷争不断,世界格局充满着变数。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其他国家和地区疫情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对中国存在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甚至还有小部分人极力抹黑中国。因此,我们更需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地、正确地进行传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度调查显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度最高。很多留学生在来华之前主要是通过本国的媒体、网络了解中国,而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是最多的,他们既是中国形象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中国形象的直接构建者和传播者。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回本国,成为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桥梁,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这些内容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1.加强思想品德和法律法规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留学生入学初期就应该加强对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如让留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熟悉校规校纪,并且了解中国的法律政策以及违规违纪的后果,让留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中国国情和学校有一个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增强留学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及时做好预警机制,引导留学生遵纪守法。
2.严格管理制度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
在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刚柔并济”。在管理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注重“趋同化管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待遇,避免留学生出现自大情绪。管理者对留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习惯要进行教育批评,对违反规章制度的留学生要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才会对留学生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礼记》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我国自古就存在着人本主义思想,因此我们提倡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以人为本”,要加强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留学生的习惯和信仰,与留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留学生心中所想以及面临的困难,让管理有温度,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留学生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然而很多高校忽视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还需要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传统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专业的工作水平,还需要具备奉献精神和仁爱之心,展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包容精神。
教师在留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留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此外,一些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因此在留学生的专业课中也可以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如很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服装设计、经贸等专业,因此专业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留学生讲解中医“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介绍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色彩文化、礼仪文化,等等。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很多非传统手段获取信息和资源,因此对留学生的教学也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形式。教师一方面可以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信息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如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短视频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网络流行的短视频节目、UP 主和公众号都开设了专门节目,针对来华的外国群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如何避免文化冲突,这类节目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因此,这类公众号和节目也可以适当地推荐给留学生,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除了正常的教学授课之外,也可以为留学生开展文化体验类活动,让留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体验课程,书法、国画、太极拳等,很多高校也经常会组织留学生参加此类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也可以让留学生体验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包饺子、贴春联等,让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此外,还可以组织留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考察,如参观庙会、逛博物馆、到名胜古迹实地考察等。上述方式都是让留学生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人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留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和中国人近距离的交往,可以突破很多留学生对中国和中国人原有的印象。因此,留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去亲自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如找中国的“语伴”,与其他中国学生和中国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与中国学生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进行体育比赛,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留学生切身地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真正融入中国生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树立我国更好的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