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金玉 盛香芬 刘 晟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成长途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丰富学识、增长才干、认识社会。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行动的过程中,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校园与社会的文明建设,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既是应当下时代的要求,更是对德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 周年暨第28 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是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高度肯定。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今天全国各大高校几乎都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志愿服务。
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在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定方面,当前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这些观念的迷失不但会对志愿服务的效果产生影响,更会让志愿服务的核心受到侵蚀。具体来说,常见的几种价值迷失如下。
一是服务功利化。在我国当前的高校系统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一般都是由团委组织和开展。这种带有较为明显的行政命令式的志愿活动,事实上志愿者本身的自主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功利化现象日趋明显,特别是政绩效应尤为突出。在活动的组织方面,组织者首先考虑的是对学校的政绩是否有所促进;对志愿者来说,一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是出于为自身增加资历的想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志愿服务,必然存在着组织效率不高,运行成本较大,组织凝聚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服务脱节化。很多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因此也使得志愿服务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志愿服务与实际需求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一些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追求大范围、普遍性的服务,从而实现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一方面,这种大范围、普遍性的服务未必适合每一个服务对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分析;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与其自身的能力特长或专业需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也导致了缺乏后续跟进。
三是管理粗放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必须要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来看,还处于一种较为粗放的形式。具体来看,不同高校之间,乃至高校内部开展的各种志愿服务一般都是孤立的,是各自为政的。志愿服务的内容、范围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交叉、重复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实际效果。这样的一种形式,既不能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同时也使得志愿服务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浪费。
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志愿,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精神力量,因此需要对这种精神力量予以科学有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价值。
志愿服务彰显着一种责任意识,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志愿服务,多年来在高校中广为流行,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其现实价值不容忽视。志愿服务是一种以自愿、无偿为前提,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锻炼自我的有效活动形式,是对个人的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有力展现与深入思考。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志愿服务所蕴含的精神和理论能够被充分发掘,能够很好地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价值体现,紧抓奉献的本质,融合助人与自助两个过程,也能很大限度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输出潜在的个人能力,实现价值的给予和交换,将个人能力和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大多是由群体组织完成,它将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而大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个性的作用会更加显著,个体在群体中对服务过程中的价值准则与切入方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适应性和社会认同感。在志愿服务后,学生能够主观地感受个人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在真实的志愿活动中服务他人,会收获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与综合情况应对能力。
校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很小一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专业价值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接触真实社会的最大平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标准逐步改变,这也刺激大学生志愿者不断做出改变,才能得到社会层次的充分肯定,这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适应能力与行动能力将是巨大考验。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身边有哪些人需要帮助,自己应该怎么做,帮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冷暖,才能避免产生思想偏差。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目的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体现“向上”,在价值观、理想信念、人际交往中展现“向善”,处处释放道德文明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克服了理论的抽象性,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定义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志愿服务需要学习,学习和他人沟通,学习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这些方面都是在日常的理论学习中很难深入进行的。因此在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加深思想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专业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将专业知识融入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得到巩固,难点问题得到重视,反作用于专业素质,使其不断提高与巩固;二是组织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一次有效的服务活动,需要严密考虑活动策划、活动安全、活动有效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参与者的整体协调能力;三是交往能力明显提升,活动团体涉及不同阶层、不同专业的参与者,构建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互相提升的学习平台;四是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得以形成,未来的工作岗位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更重要地反映在道德素质及责任感方面;五是思想认识不断成熟,在志愿服务中真正认识到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学习是成长成才的重要部分。但是,专业学习不能够停留在书本学习、课堂学习、校园学习上,因为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专业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学习、课堂学习、校园学习,很容易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事实上,这也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之后回到校园、回到课堂、回到书本,进行自我调整,继续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是一个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更好地规划学习,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活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领悟价值,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长自身才干,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让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