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 刘 晶
我国有着众多教育成果丰硕的高校,这些高校所容纳和接收的青年团员数量规模庞大。青年人才是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鲜血液,是国家的新希望,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自然也是党组织坚强的后盾。虽然组织育人理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但实践中组织育人已经出现一些问题和仍需改进的地方,如何突破高校组织育人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亟须进行探讨的。
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那么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思政课成为高校的必修课,近几年高校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高校组织育人是在“三全育人”这一新的指导理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要全面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还要落实到管理服务等相关领域的具体过程。近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时代高校十大育人理念与实践理论备受关注,组织育人不仅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述理念在高校工作中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如何培养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的青年人才,如何锻炼青年人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进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人担当和开拓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与组织育人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力点。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体现在对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上,对于社会科学的兴趣以及理想的坚定,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定位,对自己的人生有准确的规划,在平时贯彻落实朴实的作风、勤劳的生活习惯、待人友善的态度。实际教学中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发挥党的统领作用,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群团组织的优点,落实和贯彻高校组织育人理念。上述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历史使命感与自我责任感的养成,而且还与国家未来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修养培养相关。大国建设需要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人才,伟大复兴事业需要澎湃的新鲜血液。所以,组织育人理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地位,是其他学科的基石,也是学生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保证。高校需要重视组织育人,以德服人。面对目前高校组织育人这一理念的落实现状,对面临的挑战进行突破,对其所处的时间策略进行创新,这对新时代高校各方面的教育工作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相关思政组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具有完整的体系以及严格的上下级安排,由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员和教师及领导党员组成相应的党支部,除了党支部,还有相应的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单位的团支部,还包括其他多种小组形式的团队。首先,党员的选拔条件严格,要求政治态度明确,思想面貌端正,对党的理论知识有系统的学习和一定的领会。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应发挥党员旗帜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就是周围同学的模范。从评选推荐到预备党员一直到正式党员的全过程应当透明公开,对待党员的评判也要公平公正,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组织育人这一理念的实践。比如,鼓励和督促支部党员同志在组织生活会上踊跃发言,对其对于支部重大事项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程度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党员自身的主动积极性,更能为身边的其他人做出良好的表率,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其次,每个班级都形成了团支部,一个团支部就是一个整体,团支部是成员之间比较亲近的学习团体。如何增强团体的团队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也是组织育人面临的重要问题。团支部的团支书作为重要的班委之一,其解决问题和组织班级学生的能力都应当与自己职位相匹配。学院可以定期地请思政工作人员和有关组织负责人举办讲座,再由团支书向班级同学传达相关学习精神。发挥团支书在班级团支部和上级组织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可以有效落实组织育人理念。最后,不仅要对先进党员和干部的光荣事迹进行宣传和表彰,还要对先进个人积极进行鼓励与肯定。这样一来,就有效促进了各个组织向模范看齐的思想意识,也树立了行动标准。
大部分高校都有相应的团支部和党支部等形式的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组织是组织育人理念的着手点和落脚点,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不仅值得相关教育者探讨,更值得被上级组织和领导重视。第一,组织育人理念,要求培养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能力较强。那么,党组织、团组织或者相应的班级组织,正具备培养这种多方位综合能力的良好基础条件,是现有的肥沃土壤。比如,定期在团支部内进行形式多样的参观学习,可以通过参观战争纪念馆来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可以集体组织聆听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讲座,也可以组织集体观看红色电影或者是组织唱红歌比赛等。这样多样化的生活,不仅保证了每个人全面和多样化的发展,更鼓励了每个人身上个性化能力的发展。第二,组织育人理念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担当与开拓能力。掌握好专业领域内的技能是最起码的要求,更高的要求在于,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更加充分地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高要求,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与机遇。与在学校上课学习的生活截然不同,社会环境是需要适应的,只有更多地与社会接触,才能拥有更多的向社会学习的机会,才会有更多个人进步的机会。那么,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或者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是实践组织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暑期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等,既不占用平时上课时间,又能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来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学生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协调自己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技术推广的技巧,抑或是调查采访,都能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生活经验,这对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政策安排和一些人文关怀十分关键。当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生活积极参与专业以内或者专业以外的实习实践,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积累经验,不仅能让他们缩短社会与学校的认识差距,更能让他们学会从社会层面的角度去思考和权衡问题,这样的能力正是适应和胜任未来社会和工作所必需的。
贯彻落实组织育人理念,不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单方面参与就足够的。相反,它强调的是多方积极协调参与,不仅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比如思政课程的教师,还有政府领导的配合,比如邀请专业人士举办和进行专题讲座,还涉及多方组织,比如高校的各级党组,还有相应的管理组织,等等。只有让学生、教师、课程、政府人员、企业人员等这些构成课堂实践因素的人或组织积极参与进来,有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环,才能构建适合当下高校教育理念、育人理念的综合课程教育方式。另外,对于一些在课堂教学中不积极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体系来统筹安排,进而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因为组织育人这一理念本身的特点和要求,所以参与各方需要积极配合。这就要求多方发挥各自职能,不仅要确定明确的行动目标,还要建立适宜的考核体系,有效率地进行多样化考核,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以偏概全地考核,要有效地利用制度体系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完善目前的考核体系,促进组织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落实。
综上所述,围绕着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三全育人”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思想和理念,处于新时代的高校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推进组织育人的相关实践。目前,针对各个高校普遍的践行现状,如何更好地在新时代实现贯彻组织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并有效解决的挑战。基于对相关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体系的把握,结合目前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尝试进行新的突破与发展:鼓励表彰先进,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从而为其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重视团建工作,鼓励接触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加强对社会的感知;促进多方协调,完善制度体系,调动各个参与方的积极性,为该理念的实践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