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乐怀
(宿迁市沭阳南关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人体脑供血突然中断,血栓导致脑血管暂时阻塞,局部神经组织因此缺氧、坏死,使患者神经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此即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在神经内科是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而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因为神经受损多伴随肢体功能障碍,所以治疗过程中除了规范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之外,还要把治疗的重点放在重构缺血区域的微循环,改善血流灌注,恢复局部脑组织的代谢,修复缺血区域的神经功能损伤上。常规对症治疗如吸氧、抗血小板凝集、解痉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但无法有效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需要以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丁苯酞等药物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9月于宿迁市沭阳南关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30例患者,分析丁苯酞的治疗效果,观察其给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结果如下。
选取2019年3月至9月宿迁市沭阳南关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采取的不同用药方案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对照组,采用丁苯酞的观察组,每组15例。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4~72岁,平均年龄(63.48±14.84)岁。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62.69±14.7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通过宿迁市沭阳南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已通过CT、MRI等手段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②生命体征稳定;③凝血功能正常;④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 h以上、48 h以内;⑤研究内容已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非首发脑梗死;③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或脑血管疾病等;④合并出血性疾病、消化道溃疡、恶性肿瘤、周围神经病变、长期慢性病、急性感染等严重疾病;⑤因认知障碍障碍、精神疾病或依从性差等原因无法配合完成研究;⑥转诊或中途脱离研究者。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降低血压、解痉、吸氧、抗血小板聚集[1]。在进行对症治疗后,为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用法用量:①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片)口服,每天一次,20 mg/次,连续2周;②阿司匹林肠溶片(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国药准字H31022475,规格:25 mg/片)口服,每天一次,100 mg/次,连续2周。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静脉滴注,2次/d,100 mL/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40 min,疗程同样为2周。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后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
NIHSS评分:NIHSS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有上肢运动、视野、凝视、语言、面瘫、下肢运动感觉、构音障碍、肢体共济运动、忽视、意识水平等11项,总分42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2]。
ADL评分:ADL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共有洗澡、进食、穿衣、修饰、行走、如厕、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等10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强[3-4]。
SF-36评分:以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优劣,评价项目包括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共8项,均是满分100分,总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5-6]。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则取决于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具体为:①治愈: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了91%以上;②显效: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了46%~90%;③有效: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了19%~45%④无效: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了不足18%。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总有效率。
临床数据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与[例(%)]形式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的66.67%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两组患者的 NIHSS 评分与 ADL 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ADL 评分治疗后均有所变化,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ADL 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对比(,分)
组别 ADL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5) 30.77±4.4665.53±9.21 14.88±5.72 7.56±1.88对照组(n=15) 30.37±4.5842.28±4.62 14.63±5.6210.28±3.02 t 0.242 8.739 0.121 2.961 P 0.810 0.000 0.905 0.006
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情感职能 活力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总体健康观察组(n=15) 86.32±2.94 81.35±4.67 70.28±3.86 87.35±7.76 86.21±3.87 85.48±4.35 88.54±3.87 90.45±7.34对照组(n=15) 65.28±2.75 60.58±2.77 61.85±2.84 59.22±2.23 64.43±3.74 64.22±2.86 62.37±1.32 72.38±2.64 t 20.242 14.815 6.813 13.493 15.674 15.816 24.788 8.97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逐年递增,该病常常伴随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的是尽快消除脑部梗死,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促进恢复缺血半暗带,加快血管再生,尽可能的减少脑细胞缺血死亡,而改善神经功能[4]。
丁苯酞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药物,其可以作用于多个缺血性脑卒中靶点,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中前列环素与一氧化碳的水平,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的活性,抗血小板聚集,保证血管结构的完整,缓解微血管的痉挛,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同时,该药物还可以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机体炎症反应[5]。而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凝集,阿托伐他汀钙片则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黏度,虽然二者联用也可以活化血栓,抗血栓形成,但在功效上无法与丁苯酞相媲美[6-8]。
本文中观察组使用丁苯酞,对照组联用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从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93.33% vs. 66.67%),虽然因为患者例数较少,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际上前者的疗效还是远远优于后者。并且,从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低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P<0.05),也可以发现丁苯酞可比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恢复其神经功能。对比邹祥同[7]研究中95.45%的疗效、治疗后发生更大变化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为相近,可见本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以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为基础,加以使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显著。丁苯酞可以很好的修复损伤的神经系统,使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下降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患者自身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其生活质量也会跟随得到很大的改善,临床应为患者积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