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亮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了观点和认识的新探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分歧最为关注,概况起来有两种:一种观点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另一种观点是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市场化方向的观点普遍流行,不仅在学术界、舆论界有,在领导层面也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某会议通稿中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方向的观点已经成为了主流。尽管也有不少学者、党务干部强调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个观点渐渐地被淡化甚至是被淹没掉了。
形成市场化方向的观点大体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深受西方经济制度和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天然地认为“市场化”是全球经济活动的普世价值,唯有市场化才是真理,市场化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二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受挫的影响,感受到与西方经济制度的差异中国不能被认同,国有企业是一个最大的分歧点,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融入世界;三是笃信计划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是选择了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要坚持市场化方向。笔者研究发现,应当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声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的人,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化”,更忽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
所谓市场,古亦代称为市井,是指交易的行为或场所。《说文解字》中把市场解释为“买卖所之也”。中国市场源于中石器时代,《古史考》中有“神农作市”之说。有史料显示,西周社会不仅有市场且设“市场官”,负责为交易者服务和税收,贵族擅自进入市场还将获鞭刑。之所以如此严苛地对市场监管,是因为市场中常有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坑蒙拐骗等等恶行。我们无意否定市场实现货物交流的意义和作用,市场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我们也曾经以国之力仍未根除掉民间交易即市场行为。客观言之,当时施行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是物资匮乏,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保障人民的生活而不得已为之。纵观历史,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有各自的利与弊。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共识,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只有“市场”,搞非泛泛而谈的市场“化”,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结合,更具“中国特色”。《决定》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决定》并没有提出“市场化”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恰恰清楚地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方向,始于党的十五大报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这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唯一一处使用了“市场化”这个词汇,而对这个所谓的“市场化”也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即“合理增加”比例而不是全面“市场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很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原则”而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016年10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把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健康发展的需要由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市场化”方向不过是个人的学理观点而已,不可以作为制定改革具体措施的根据。从《说文解字》中可知,“化”者人与互动最本初的规则也。市场“化”的本义是指一切行为皆“买卖”。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创立的,是党领导的人民事业的保障,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交易行事,必须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有国有企业”,这是经历了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人民的共识。当今人类正经受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坚定信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笃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必须敢于创新,做出个样儿来给世界看。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