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凯
一、衔接的意义
什么是衔接?有人认为衔接语就是用“由此可见,从而可知,因此,那么”等关联词,简单的把言语片段连接过渡。这个答案虽然不能说错,但体现出我们对衔接意义认识上的严重不足。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灌输式的被动教学为引导式的以生为本的主动学习。可是当今的课堂,探究泛滥,风光热闹的背后是茫然无措。此时此刻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衔接贯穿整个课堂,不仅是教学设计的产物,更是能为其锦上添花的艺术。有效的衔接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时间,激发学习兴趣,探究阅读文本,拓展语文空间,深化课堂内容,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二、衔接的误区
(一)直接忽略
这种情况主要是老师们觉得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干脆从第一段开始,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读、讨论,老师讲解知识点……直到最后一个段落。习题课尤为突出。
(二)简单机械
比如“今天我们来学习……”,“接下来看下一段”……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说“我们先来看看月下荷塘,再来欣赏下塘上月色”,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会说“下一幅秋景图是什么”,诸如此类。
(三)无逻辑
衔接语太过突兀,衔接语与衔接语之间,衔接语与文本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忽而顾左右,忽而言西东。
三、衔接的原则
语文课堂的衔接不是曲艺演员的单口相声,它需要在师生不间断的交流中展开和深入,以完成预期的目的。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契机,创设意境,选择角度,变换形式和方法等来组织教学。具体原则如下:
(一)立足文本
衔接语本身可以任意,但其出发点和回归点都在文本身上,脱离文本,衔接语再好也是废话。
(二)吸引学生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其实就是商场里的商家和顾客,吸引不了顾客的商家不会是成功的商家。
(三)自然得体
衔接语应是水到渠成一样的自然,让人有认同感、亲切感。有些老师的课堂衔接引经据典,但是佶屈聱牙,学生听不明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
(四)有思维深度
很多时候,衔接就是课堂设问,此时衔接语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但不能过深,让学生真正地动脑思考,并且“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四、几种有效的衔接方式
(一)阅读式衔接——抓情感
讲授新课的时候,往往需要介绍作者、背景等等,还需要概括文意,按部就班未免生硬,可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一种衔接方式来将一些内容展示出来。
比如:阅读《师说》首段之后,老师点评学生读文——读出一点愤慨,读出一些坚定——自然带出写作背景: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唐朝沿袭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简单地说就是门第观念浓重,高官士族子弟无需学习,仅凭出身直接保送大唐最高学府,毕业就可以做官,爹做官,儿子一定有官可做,学而优则仕,不用学都可以做官,誰还从师而学呢,因此他们耻笑老师和从师而学的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再如:讲《陈情表》时,老师点评学生读文——要读出一点悲伤,读出一些无奈。学生会问原因,以此引出文段分析:李密自述身世之苦,其苦可分三层。一曰: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二曰: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三曰: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可谓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李密尽孝责无旁贷。这时就自然地引出内容概括与探究。文言文尚可如此,古今诗歌、散文又有何不可呢?
通过学生朗读,老师点评或学生互评,自然引出或分析、或介绍,可谓一石多鸟。
(二)入境式衔接——重比较
看球和踢球完全是两个感觉。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有的时候无法把握人物形象,无法理解文章主旨,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在场外看球。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恰逢其时地进行有效衔接,引导他们踏上球场踢两脚。
比如:韩愈在论述老师的必要性时,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衔接引导。让学生处在“无师而学”的情境中去体会。可以做如下衔接:“导学案中有‘自主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老师了?如果没有老师,你自己能弄明白勾股定理、左手定则、十字交叉法?即便能,又得多少年呢?从师而学是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最有效的途径。而韩愈也正是因为刻苦自学而成器,他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弯路,耗了多少心血。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讲从师标准的时候,依然让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中。“良禽择木而栖,学生也要选择老师来教,不然你们也不会选择有好老师的好高中。大家的择师标准是什么?一个是北大毕业的,一个是辽师毕业的,大家怎么选?”自然引出韩愈的观点。
再如,祥林嫂形象分析,可以进行这样的衔接:工资低,月薪一块大洋,一年工钱能买一条门槛;工作重,一力承担祝福的所有活;食物不论。没假期,没保险……如果是你,你会快乐么?祥林嫂呢?为什么快乐?我们不会快乐。祥林嫂却快乐,原因是:那就是她想要的。快乐不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想得到什么。鲁迅说,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此时的祥林嫂,是一个坐稳了奴隶的奴隶,容易满足的祥林嫂满足的不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稳定的奴隶式生活。因此她也快乐。
这种入境式衔接还可以在很多文本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蔺相如被廉颇羞辱了,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作为晋武帝,面对李密的百般推辞怎么办?”“黛玉和宝钗你打算选谁做妻子?”“穿越回大宋,林教头被你灵魂附体,面对高俅的陷害,你意欲何为?”……
(三)层进式衔接
下棋时讲究打埋伏,高手能看数步。教学语言的衔接也是一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才是高境界。
其实,大千世界,能人辈出,以上几种方式也许不过是入海之石,翻不起什么浪花。但殊途同归,把握好文本和学生,随机应变,量体裁衣,将各种方式组合成最适合的一种,就真正地能够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