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互馈模式的研究

2020-12-18 07:42周一杨苏醒
理论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互联网思维志愿服务

周一杨 苏醒

摘 要:互联网思维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构建,是实现大学生党员和社区志愿服务的互馈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大学生党员发展与志愿服务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再实际出发,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活动管理和社区志愿管理展开分析,梳理两者间关系和问题,最后分别对高校党员思政教育和社区志愿活动建设作出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党员;社区;志愿服务;互馈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031 — 0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相继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运行也无不依托于网络支撑发展。而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深化,网络平台深入到各个领域。信息共享即“大数据”又实现了各个领域的实时海量信息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各行各业的事业发展互相关联。同时,随着社会日趋和谐,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众多行业中。高校党员是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先锋力量储备,因此大学生党员也是社會志愿服务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关于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与互联网思维或者产品的关联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科学研究或社会举措也鲜有报道。截至2013年末,中国青少年上网人数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一半左右,且手机等互联网设备已成为各个年龄段人群上网的主要终端。因此,当前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志愿服务也必然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布局,实现与社区服务管理的互馈,对提高高校党员培养质量和社区志愿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与大学生党员的社区志愿服务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在特定发展阶段中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讲,“互联网+”即为互联网+社会各行各业,意思是利用互联网特有创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各行各业发展的全新互通,进而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发展生态。“互联网+”概念最早出自我国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上,后来,由于互联网技术强大的生产力和普适性,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应用计划,“互联网+”技术从此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这意味着“互联网+”在政府支撑的背景下,各个行业以及国家战略领域均可广泛推行和利用“互联网+”,各自产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也相继出台。同时,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己达51.7%,网民共有7.1亿。这说明了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已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思维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和趋于成熟。

(二)大学生党员与社区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我国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全面提高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志愿者服务行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的角度和思维出发,建立健全社会广泛性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促进互联网在志愿服务中应用和发展的首要举措就是建设"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可有助于志愿者们的便捷注册和登录、志愿服务的不同领域或者志愿服务项目的了解和及时响应、志愿服务计划和服务过程的透明公开化、以及手机登移动客户终端的实时查看和随手评价等。同时,借助云端服务和网络共享等互联网群技术,还可提高志愿者与服务地点(例如常见的社区服务等)的工作的交接效率,实现志愿双方信息的智能匹配,堤高志愿工作的进行效率,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是高校志愿服务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党员的高素质和高要求,大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对我国当前志愿服务工作的高速高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已有大量研究和社会工作对我国高校学术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发展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促进效果、互联网+思维对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影响、线上和线下志愿活动关系和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志愿服务需求建立或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及高校党员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空间领域,社区的志愿服务也成为社会上志愿服务的重要范畴之一。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意义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最早在国外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均是以宗教慈善活动形式出现的,并且面对的群体均是受难者或者生活中的弱者。随着工业的起步和后续发展兴旺,国外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此时的志愿服务逐渐向专业性发展,其本身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从事社会服务事业的专业人员开始出现,再到后来志愿服务逐渐集中并形成一种职业,专职志愿者应运而生。人本化思潮的再次兴起进一步推动向规范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机遇。此时志愿服务的目标也从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至调整社会弱势群体与整个社会关系的水平。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互为补充。人们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在日常的社区工作服务、应急服务、专业服务及宣传号召社会服务中都可或多或少地支持志愿服务工作,特别是涉及到社会服务工作者专业技能的时候,志愿服务工作者可进行理念、技能和方法上的学习与交流,切实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水平,使其更能满足受助群体的各类型需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工作经常与学生或者群众的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互动合作,有效解决志愿服务发展所面临的志愿者专业能力缺乏、服务资源对接不畅、服务质量与期望GAP较大等现实问题。相似,社会工作也可在资金不足、人力不足等情况下与志愿服务完成对接,促进相互发展。基于以上情况,"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促进大学生党员社区志愿服务资源的智能对接,还有助于社会工作的完善进行。

二、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党员公益服务与社区公益服务管理的互馈机制

(一)互通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当前有关“互联网+”的研究成果尚不全面。现今的“互联网+”大多集中在电子商务、金融、科研等领域发展,然而关于将"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结合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报道。"互联网+"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互联网与志愿服务并非网络技术和志愿服务的简单叠加作用,代之是促进志愿服务与“云”、“网”、“端”等互联网领域的深度融合,使志愿服务朝着多方面多领域发展,实现“1+1>2”的效应。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多元化发展就至关重要。世界各国中,美国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成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也比较全面和细致。美国志愿者管理网站除了常规公益性活动的设置,还开发了公益性较强的线下实体活动,以及线上的捐赠功能,同时还拓宽了各领域的融资途径。该志愿服务平台还将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运用于对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工作,不仅利用大数据开发出智能推荐的功能,还在志愿者的使用和操作上也体现了人性化设计。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的道路上也在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新。目前为止,一些建设相对比较成熟的网络平台有: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平台、2010年上海世博志愿服务平台等。其中,“志愿北京”就是一个服务于北京奧运会志愿者的网络志愿服务平台。包括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报名、信息发布、招募、正规专业项目培训与测试、活动环节跟进以及沟通互动等功能,平台在志愿服务运行的各个环节中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系统功能和多领域的管理服务,并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博客、短信平台等多种具有广泛群体优势的媒体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和赛事志愿者宣传。

(二)大学生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机制系统与具体措施

培训内容展示。培训的形式基本包括通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3类。通识培训主要是向志愿人员普及志愿服务的相关专业技能、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服务宗旨、以及紧急失误的应对措施等。当前通识培训主要是通过专家专题讲座、影像资料、社区板报宣传与广播等方式进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针对志愿者服务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的。与此同时,相关政策法规培训可由上级组织和下级参与,帮助大学生党员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发布。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项目开展环节可进行服务项目的宣传展示。在特定活动志愿服务平台实时更新活动区域、活动状态、服务领域、服务对象。志愿服务双方工作对接。根据互联网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统计操作,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和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方进行及时沟通和项目对接,实现服务活动的高效率。

三、构建高效大学生党员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大学生党员的高校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思维下以党员自我教育实践岗方式构建党员后续教育长效机制,不仅有望解决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还能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党员的教育视野,丰富学生党员接受教育的平台,进而促进党员学生党建工作长效平稳发展。

第一,结合大学生党员实际志愿服务设置岗位。本着“按需设岗,量力申报,有机联动”的原则,由各个学院结合党员日常党组会议工作和志愿服务需要设置多个岗位,并能随时做到党员学生的岗位补充和调整。例如,在学校设立理论学习岗、学习帮扶岗、贫困资助岗、心理咨询岗、网络技能岗、社会实践岗等,基本将党员活动落实到志愿服务的全覆盖岗位,实现服务环节的党员全参与。其次,明确岗位目标任务和具体职责要求。如设立志愿活动实践岗,通过由学生党员带头组建某一志愿服务兴趣小组,积极申报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还可带领其他党员或非党员同学在立项调研、服务活动策划及宣传、有效执行等实践环节中,不断深化党员带头作用和相关专业知识传播,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项目,要求有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等。

第二、党员上岗实行双向选择,并通过教师指导分区到岗。学校可任用一批责任心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无私奉献并且具有专业志愿服务技能的党员教师,采取带班制和小组活动制等形式,根据多岗位多需求和党员大学生自身意愿进行分类指导到岗服务。

最后,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第一,要建立规范专业的志愿活动流程,实现志愿活动的系统化管理;第二,将志愿服务工作引入学生就业规划和企业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实现自我思维的升华;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团队服务能力,齐心协力完成服务项目,深化党员志愿服务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

四、社区党建新思路

志愿服务管理工作首先应从政府出发,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统一协调的志愿服务格局,再逐步探索由志愿组织牵引为主、政府部口配合为辅的志愿服务体系。其次,加强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强化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的管理,做到志愿活动有制度、有组织、有监督。再者,世界上一些志愿服务相对完善的国家均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机制,例如英国的《慈善法》和美国的《志愿者保护法》等均立法保护了志愿者权益。然而,我国的相关权益仍缺乏保障机制,志愿组织无法根据法律法规得到公益活动的基本保障,造成社区志愿服务等普遍呈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金匿乏等多个方面问题。最后,加强对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包括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性的支持(在法律、资金、安全、激励、荣誉等方面)、企业或基金会积极提供志愿服务经费补助等。例如,德国规定,青年人参加志愿服务,将有机会获得要求更高、更独立的工作机会。

五、结论

“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是新时代下一种基于传统志愿服务,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辅助执行,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对接、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的载体。提高志愿活动参与"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或资源共享度,实现志愿服务全过程的实时动态更新,强化志愿服务与社区工作的网络构建和资源对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对于推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創新%On the Innov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for“Post-90s Generation”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02):36-40.

〔2〕项泉.关于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及思考—基于浙江省科技馆志愿者服务实践的分析〔J〕.移动信息,2015,(008):09-10,12.

〔3〕徐坚.“志愿服务在医院”对医院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2.

〔4〕郎亮明,徐涛,刘国彬,等.农户生态修复行为与修复效果间的互馈效应研究——基于陕北地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6):57-63.

〔5〕丁叶.“互联网+”视野下的志愿服务平台研究〔D〕.2017.

〔6〕李晓欣,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互联网思维志愿服务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